目錄上海八年級藝術課本下冊 九下音樂書 江蘇八下音樂書 江蘇八年級下冊音樂書電子版 八上音樂書
目錄
歌唱祖國
第一單元
唱慶敗枝歌
給未來一片綠色
欣賞
瀑布與溪流
日出
實踐與創枯漏造
第二單元
唱歌
阿西里西
歌唱美麗的家鄉
欣賞
遠方的客人請你留下來
瑤族舞曲
五月蟬蟲唱得好
演奏
瑤族舞曲
實踐與創造
第三單元
唱歌
大海啊,故鄉
欣賞
漁舟唱晚
漁舟唱晚
夜鶯
實踐與創造
第四單元
唱歌
獵人合唱
欣賞
看天下勞苦人譽敏民都解放
飲酒歌
卡門序曲
實踐與創造
第五單元
唱歌
化蝶
欣賞
十八相送
梁山伯與祝英臺
實踐與創造
第六單元
唱歌
紅色娘子軍連歌
欣賞
場景音樂
西班牙舞曲
飛天仙子
實踐與創造
音樂是我的好朋友
音樂自學園地
音樂瞬間
阿西里西,阿西里西,丘都者那的丘都者,丘都拉迪丘都拉迪翁啊翁啊,(啊呀)丘都者馬翁啊是翁。
你愛游戲,我愛沒腔游戲,活活潑潑(呀)多有趣,我們大家我們大家快來快來(啊呀)都到草海捕魚去。
你也歡喜,我也歡喜,人人臉上(呀)笑嘻備察含嘻,我們大家我們大家一齊一齊(啊呀)抬著魚兒回家去。阿西里西,阿西里西,啊呀阿西里西仿笑阿西里西
Auld lang syne《友誼地久天長》英文歌詞
Should auld acquaintance be forgot,
and never brought to mind?
Should auld acquaintance be forgot,
for the sake of auld lang syne.
If you ever change your mind,
but I living, living me behind,
oh bring it to me, bring me your sweet loving,
bring it home to me.
bring it home to me.Yeah~ Yeah~
Darling you know I laughed when you left,
but now I know that I only hurt myself.
Please bring it to me,bring your sweet sweet love,
bring it home to me, bring it home to me.
For auld lang syne my dear,
for auld lang syne,
we'll take a cup of kindness yet
for the sake of auld lang syne
這個你可真把我難住了。
網上找的你看看吧。
有《一個真實的故事》、《橋》、《讓世界充滿愛》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音樂》(九年級)教材介紹
九年級教材延續了初中階段教材的一貫做法,在體例上與七、八年級保持一致,沒有大的變化。從宏觀上看,兩冊教科書的十二個單元在主題構思上與前四冊相比,既有密切的聯系,又有所創新。由于九年級是初中學段的最后一年,因此教材對初中學段所學習的各項內容進行了完善、歸納和總結,從而使全部的初中各冊教材聯綴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下面,我們對教材各單元編寫意圖作簡要介紹。
(一)九年級上冊
第一單元月亮頌
古今中外的音樂創作中,以月亮為題的不同體裁的音樂作品數量眾多。這些作品通常借景抒情、寄托遐思。本單元所選的歌曲《月之故鄉》《彎彎的月亮》《月夜》等均屬于此類作品。其中,《月之故鄉》的主題意義具有強烈的時代性,它傾訴了海峽兩岸人民渴望團圓的共同心聲。《彎彎的月亮》是近幾年傳唱的流行歌曲,旋律抒情流暢、節奏自由舒展。《月夜》是德國古典藝術歌曲,它體現了詩歌、旋律、伴奏三位一體的藝術特征。三者同世尺為抒情歌曲,但風格各異。《二泉映月》《月兒高》《花好月圓》是以器樂形式呈現的“月亮”題材的佳作。
《二泉映月》原為二胡獨奏,后被改編成多種表演形式,如二胡與樂隊、弦樂合奏、無伴奏合唱、小提琴與琵琶二重奏等。本單元所選的是吳祖強改編的弦樂合奏,教科書上選摘了合奏譜譜例,以潛移默化的方式讓學生了解有關總譜的常識。《月兒高》是琵琶獨奏曲,《花好月圓》是一首民樂合奏,二者在音樂情緒上又各有側重。
第二單元說唱天地
這個單元與八年級下冊《梨園擷英》相類似,通過選取較有代表性的作品、配以清晰的表演劇照、輔以簡明的文字解說來展示有代表性的說唱曲種的基本面貌,從而使學生在課堂上能以較好的方式領略同為民族音樂文化瑰寶的說唱藝術的魅力。
說唱藝術是說、唱、表三位一體的藝術,它富有濃郁的地方色彩,與語言緊密結合,表演者在簡單樂器的伴奏搜鎮高下或敘事或代言,具有強烈的感染力。本單元通過引導學生欣賞有代表性的唱段,使他們了解京韻大鼓、單弦、評彈、清音等幾種有影響的說唱藝術形式。教科書上以知識板的方式提供了較多的文字解說,讓學生通過自己閱讀并結合所聽音響、所看畫面來加以體會。教材上不提倡在教學中過高要求學生,以此來打消部分地區師生的疑慮。我國各地區、各民族有著豐富的民間說唱藝術資源,師生在實施教學活動時,可以廣泛發掘、利用本地區、本民族優秀的文化寶藏來拓展本套教材在面向全國廣大范圍時由于篇幅上的限制所帶來的局限,最大限度地用好教材、用活教材。
本單元課后的“音樂活動”設計了邊擊鼓旅寬邊演唱《重整河山待后生》的“說唱”練習活動,還設計了兩條練習來幫助學生關注特色樂器和地方方言,回顧與總結課堂教學內容。
第三單元西洋樂話
本套教科書的特色之一是打破了以歐洲專業音樂體系為核心的選材模式,增加中外民族民間音樂、中外近現代創作音樂、中外近現代通俗音樂及輕音樂等。但本教科書并不是簡單地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在本單元中,按照歷史年代以集中學習的方式介紹了從巴赫到斯特拉文斯基三百多年間歐洲專業音樂創作體系中有代表性的作家和作品。
在巴赫的《G弦上的詠嘆調》一曲中,安排了讓學生寫作“樂曲說明”的練習,旨在培養學生在感受音樂的同時以文字的方式表達自己對音樂的理解和感悟;在《哈利路亞》中,重點讓學生感知巴洛克音樂的風格;在《驚愕交響曲》和《歡快的農民集會》中,重點幫助學生體會古典交響樂作品的調性轉換特點以及代表性作曲家的個人創作風格;在《G大調弦樂小夜曲》后所設立的練習,旨在引導學生了解和弦的概念,雖然教科書中并沒有明確提及,但結合聽賞音樂,學生很容易掌握傳統和聲學中的主——屬關系;在舒伯特的《音樂瞬間》中有許多裝飾音,本曲是讓學生感知裝飾音在表達音樂情感時所起的作用;在聆聽柴可夫斯基《胡桃夾子》中的《進行曲》后設立了一個讓學生復習樂器音色的小練習;在《斯拉夫舞曲》中通過讓學生背唱主旋律來掌握唱準輔助音的基本感覺;在《透過林間樹葉的鐘聲》及《俄羅斯舞曲》中又分別讓學生感受全音階的印象派音樂及粗獷的近現代音樂作品的音響特征……從上面的介紹中我們可以看出,每一首作品的選擇都有明確的目的和要求。本單元所選擇的這些作品,既幫助學生了解歐洲音樂的發展脈絡,又將以前被師生視為難點的音樂基礎理論知識通過鮮明的作品予以解釋,降低了學習的難度,為師生的教學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這一單元與七年級下冊中的《華夏古韻》自成體系又互相呼應,簡明地展示了中外古代音樂發展的基本概況。
第四單元神州大地(5)——海濱音詩
本單元所選的四首音樂作品《鼓浪嶼之波》《西沙,可愛的家鄉》《大海啊,故鄉》《海濱音詩》展示了我國綿延萬里的海疆給作曲家們帶來的創作感悟。這些音樂作品均以抒情為主,主題上各有側重。其中三首歌曲都是通過第一人稱傾訴的方式抒發感情。《鼓浪嶼之波》和第一單元的《月之故鄉》在主題上接近,表達了對臺灣的誠摯思念,反映了海峽兩岸人民期待祖國統一的強烈愿望。《西沙,可愛的家鄉》熱情贊頌了祖國南海美麗的西沙群島;《大海啊,故鄉》音調親切自然、娓娓道來,樂句間流淌著深情。小提琴獨奏《海濱音詩》雖然創作于1962年,但在音樂形象的塑造和音樂情感的表達上依舊充滿魅力,是當今初中學生較為適合的欣賞材料。此外,從創作的背景上看,不同作品所表現的大海又暗含著地理位置上的差異,有助于學生將音樂與地理學科之間進行有機地關聯、綜合。
第五單元環球之旅(5)——北美掠影
這一單元展示的是北美音樂文化圈中幾個有代表性的民族民間音樂,涉及加拿大、美國、格陵蘭等國家和地區。在總體設計上保持了前四個“環球之旅”單元的風格,側重于提供有鮮明地域特點的材料供師生瀏覽。通過第二部分的作品介紹,我們可以較為真切地感受到這些作品所產生的背景及其獨特魅力。
第六單元冬之旅
本單元是“四季”主題的最后一章。結合冬季的季節性特征,提供給學生唱歌、欣賞及音樂綜合表演的曲目。其中黃自的《踏雪尋梅》采用了二部合唱形式,幫助學生積累演唱多聲部音樂作品的經驗。
(二)九年級下冊
第一單元光輝的歷程
本單元的選材限定在軍旅歌曲范疇。部隊題材歌曲廣泛傳唱于社會是我國音樂文化生活中一個獨特的現象,這在世界其他各國并不多見。
本單元從演唱軍歌開始,將學生帶回到烽煙滾滾的革命斗爭年代。以《毛委員和我們在一起》《十送紅軍》《四渡赤水》《游擊隊歌》《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英雄贊歌》《再見吧,媽媽》《當兵的人》等為代表的軍旅歌曲濃縮了人民軍隊的發展歷程,也反映了中國近現代社會發展的歷史進程。通過演唱與欣賞這些歌曲,結合《中國近現代歷史》有關知識,有助于學生提高對音樂社會功能的理解。
第二單元歌劇之夜
這個單元在設計和編寫過程中頗費周折。原因之一是因為中外歌劇藝術可供選擇的材料異常豐富,難以取舍;其二是因為從初中到高中到大學的欣賞教學均涉及此項內容。因此,編者力求在選材上選擇那些學生既似曾相識又不甚了解的作品作為欣賞曲目,而并不追求歌劇藝術理論層面的完整性。在具體目標的定位上僅將此項內容作為給學生一把打開“歌劇之夜”大門的鑰匙來考慮。從心理學的實驗研究成果來看,“似曾相識又不甚了解”的材料往往最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和興趣。《獵人合唱》《威廉·退爾序曲》《今夜無人入睡》等相對學生而言均屬“似曾相識”的作品。《小草》并不是我國民族歌劇中的“大作”,卻比較適于開展學生的創編活動。因此,這樣的編排是從學生認知的角度而不是從專業音樂的角度進行的。在教學時教師應有所側重。
第三單元邊寨飛歌
本單元以西南少數民族的民歌及民間音樂為主要材料,既讓學生了解這些能歌善舞民族音樂上的風格特點,也強調讓學生通過音樂認識與之相關的民族文化,領略民族風情。
本單元中突出的一點是選材上較為寬泛。既強調經典性的傳統作品,也突出新穎性的新作品。《趕擺路上》和《母女夜話》的入選能使教材得以保持新鮮感。
《母女夜話》后的樂曲說明承遞了自本套教科書九年級上冊以來的做法,意在鼓勵處于求知階段的學生能夠由感性逐漸過渡到理性,從理性的分析上去深入探索作品的社會意義,為將來進一步深入學習音樂打下基礎。
第四單元神州大地(6)——希望的田野
本單元以“土地——平原——田野”主題結束了自七年級上冊以來每冊必備的“神州大地”系列專題。其中《中國的土地》《希望的田野上》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優秀之作。《江南好》《在田野上》是民族風格濃郁的器樂作品。器樂學習“學吹豎笛”中選擇的《我們的田野》是幫助學生進一步表現有關田野主題的作品的實踐活動。
第五單元環球之旅(6)——拉丁美洲風情
本單元是“環球之旅”的最后一站,至此,本套教科書有人類居住的六大洲民族民間音樂巡禮告一段落。在總計六個單元的“環球之旅”中,向學生提供了豐富的異域音樂風情,以此向學生展現世界多元音樂文化的風貌,培養學生對世界各地有代表性的音樂文化的認同與尊重。同時,這些材料亦可以促使學生結合地理學、人類學等相關內容全面理解和認識作為人文學科重要分支的音樂藝術所蘊藏的巨大文化價值。
第六單元乘著歌聲的翅膀
初中學段并不是學生接受學校教育的最后一站。因此,本單元我們摒棄了以“畢業歌”為題的編排方式,將學生三年音樂學習的成果轉化為進一步接受教育的新起點,鼓勵他們在今后的學習中“乘著歌聲的翅膀”自由翱翔。
本單元選材時考慮更多的是音樂與人的關系問題,以及音樂藝術自身的規律和特點。《乘著歌聲的翅膀》《致音樂》《回聲》以及中國歌曲《歌聲與微笑》《同一首歌》均以“音樂給人類帶來了什么”為中心,以美的旋律感染學生,使其在內心深處建立起對美好音樂藝術的真摯情感。
課后的“音樂擂臺”“畢業音樂會”呼應了七年級上冊教科書中的同類音樂活動項目,幫助學生回顧三年的音樂學習過程,鼓勵學生將三年積累起來的對音樂及音樂課的情感轉化為進一步學習的動力
怎能忘記舊日朋友
心中能不歡笑
舊日朋友豈能相忘
友衫輪誼地久天長
友誼萬歲
朋友
友誼萬歲
舉杯痛飲
同聲歌頌友誼地久天長
我們曾經終日游蕩在故鄉的青山猜轎上
我們也曾歷盡苦辛到處奔波流浪
友誼萬歲
萬或兆信歲朋友
友誼萬歲
舉杯痛飲
同聲歌頌友誼地久天長
(music)
我們也匆匆日逍遙蕩槳在微波上
當如今已經勞燕分飛
愿歌大海重洋
我們往日情意相投
讓我們緊握手
讓我們來舉杯暢飲
友誼地久天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