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五年級語文書下冊哪些課文? 五年級下冊的古詩文和文言文 五年級下冊語文第十八課課文有哪些 五年級下冊語文書內容有哪些? 五年級下冊語文課文《將相和》原文
完壁歸趙
戰國的時候,趙惠文王有一塊叫做「楚和氏璧」的寶玉,被秦國的昭王知道了,昭王便派了位使臣到趙國來跟惠文王商量:「惠文王,我們秦國愿意以十五個城池,和趙國換取這塊「楚和氏璧」的寶玉。」
惠文王一聽:「這該如何是好呀?秦國這么強大,如果把寶玉交給秦昭王,他要是耍賴,不把十五個城池給我們;如果不給,秦昭王會不會一氣之下派兵來打我們,到底該怎么辦才好?」大家看到惠文王這么煩惱,就有人提議:「我們去請智勇雙全的藺相如來,他一定會想到好辦法的。」
藺相如來了之后,惠文王第一句話就問他:「秦國要用十五個城來交換我的楚和氏璧,你看我應不應該答應他呢?」藺相如毫不遲疑的說:「秦國強,趙國弱,我認為您不答應激侍也不行呀!」「可是,假如秦國拿了我的璧茄歲玉,卻不把城池給我,那我該怎么辦?」惠文王憂心地問。藺相如馬上接口說:「秦國要拿十五個城池來交換趙國的楚和氏璧,假如趙國不答應,那當然是趙國的錯;反過來,若秦國得到了璧玉,卻不把城池給趙國,那錯就在于秦國了。因此,照我的看法,還是派人將璧玉送到秦國去比較好?!?
趙惠文王覺得藺相如說的很有道理:「依你看,派什么人去好呢?」藺相如自告奮勇的說:「假如大王實在找不出合適的人,臣倒愿意前往一試。秦國如果守信把城給我們趙國,我就把璧玉留在秦國;如果秦國食言,不把城給趙國,我一定負責將原璧歸還趙國」。
藺相如到了秦國以后,見到了秦昭王,便把璧玉奉上。秦昭王一見到璧玉后,高興地不得了。不斷地把璧玉捧在手上仔細欣賞,又把它傳給左右的侍臣和嬪妃們看,卻都不提起十五個城池交換的事。藺相如一看情形不對,馬上向前對秦王說:「大王,這塊璧玉雖然是稀世珍寶,但仍有些微的瑕玭,請讓我指引給大王看看!」
秦王一聽:「有瑕玭?快指給我看!」藺相如從秦王手中把璧玉接過來以后,馬上向后退了好幾步,背靠著大柱子,瞪著秦王大聲說:「這塊璧玉根本沒有瑕玼,是我看到大王拿了寶玉以后,根本就沒有把十五個城池給趙國的意思。所以我說了個謊話把璧玉騙回來,如果大王要強迫我交出璧玉的話,我就把楚和氏璧和我自己的頭,一起去撞柱子,砸個粉碎?!固A相如說完,就擺出一付要撞墻的樣子。秦昭王害怕藺相如真的會把璧玉撞破,連忙笑著說:「你先別生氣,來人呀!去把地圖拿過來,劃出十五個城市給趙國?,F在你可以放心把璧玉給我了吧!」
藺相如知道秦王不安好心,就騙秦王說:「這塊楚和氏璧,是天下人都知道的稀世珍寶,趙王在交給我送到秦國來之前,曾經香湯沐浴,齋戒了五天,所以大王在接取的時候,也同樣應該齋戒五天,然后舉行大禮,以示慎重呀!」。秦王為了得到璧玉,只得按照藺相如所說的去做。藺相如趁著秦王齋戒沐浴的這五天內,叫人將那塊璧玉從小路送回趙國。
五天過去了,秦王果真以很隆重的禮節接待藺相如。藺相如一見秦王便說:「大王,秦國自秦繆公以來,二十多位君王,很少有遵守信約的人,所以我害怕受騙,已差人將璧玉送回趙國!如果大王真的要用城池來交換楚和氏璧,就請先割讓十五個城池給趙國,趙王一當遵守誓約將玉璧奉上。現在,就請大王處置我吧!」 秦昭王一聽璧玉已經被送回趙國,心里雖然很生氣,卻也佩服藺相如的英勇,不但沒有殺他,還以禮相待,送他回趙國。
澠池會見
公元前282年,秦國派大將白起攻取了趙國的簡(今山西離石縣西)和祁(今山西祁縣)兩塊地方。次年,秦國又派兵攻占了趙國的石城(今河南樸縣西南);又過了一年,再向趙國進攻,兩國交戰,趙國損失了兩萬多軍隊,但秦軍的攻勢也被遏止了。
公元前279年(趙惠文王二十年),秦昭王想和趙國講和,以便集中力量攻擊楚國,于是派使者到趙國,約趙王在西河外的澠池(今河南澠池縣境內)見面,互修友好。趙王害怕,想不去,大將軍廉頗和上大夫藺相如商議,認為趙王推辭不去不好,就勸趙王去:“秦王約您會議,如果大王不去,那就顯得趙國力小而膽怯了,還是去好。”趙王聽從了廉、藺二人的建議,藺相如也隨著趙王一起去了。
廉頗帶領大軍把趙王送到邊境,臨分手。對趙王說:“這次大王去澠池,路上來回的行程,加上會見的時間,估計前后不會超過三十天。為了防止意外,要是過了這個日期大王還未回來,請允許我們立太子為王,以斷絕秦國扣留大王要挾趙國的念頭?!壁w王同意了。廉頗還在邊境上布置了大量的軍隊,防備秦國的進攻。
負荊請罪
戰國時代,趙惠文王因藺明納吵相如辦外交有功,拜藺相如為上卿,官位在廉頗大將之上。廉頗因此心中不快,覺得自己功勞卓著,很不服氣,揚言要當面侮辱藺相如。相如知道后,不愿意和廉頗爭位次先后,便處處留意,避讓廉頗,上朝時假稱有病,以便回避。 有一次,藺相如乘車外出,遠遠望見廉頗的車子迎面而來,急忙叫手下人把車趕到小巷里避開。相如手下的人便以為相如害怕廉頗,非常氣憤。藺相如對他們解釋說;“秦國這樣強大,我都不怕,廉將軍又有什么可怕呢?所以我想,強橫的秦國今天之所以不敢對我們趙國輕易用兵,只是因為趙國有我和廉將軍兩人。如果我和廉將軍兩人不能和睦相處,互相攻擊,像老虎一樣相斗,結果必定有一虎受傷,秦國就會趁機侵略趙國。我所以對廉將軍避讓,是因為我把國家的安危放在前頭,不計較私人的怨恨?!?
藺相如這番話,使他手下的人極為感動。相如手下的人也學習藺相如的樣子,對廉頗手下的人處處謙讓。 此事傳到了廉頗的耳中,廉頗為相如如此寬大的胸懷深深感動,更覺得自已十分慚愧。于是脫掉上衣,在背上綁了一根荊杖,請人領到相如家請罪,并沉痛地說;“我是個粗陋淺薄之人,真想不到將軍對我如此寬容。”
藺相如見廉頗態度真誠,便親自解下他背上的荊杖,請他坐下,兩人坦誠暢敘,從此誓同生死,成為至交。
1、翠羨察李鳥移巢
翠鳥先高作巢以避患,及生子,愛之,恐墜,稍下作巢。子長羽毛,復益愛之,又更下巢,而人遂得而取之矣。
譯文:翠鳥先是把巢筑得高高的用來避免禍患。等到它生了小鳥,特別喜愛它,惟恐它從樹上掉下來,就把巢做得稍稍低了一些。等小鳥長出了羽毛,翠鳥更加喜愛它了,又把巢做得更低了一些,于是人們就把它們捉住了。
2、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觸株,折頸兄遲而死。因釋其耒而守株,冀復得兔。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
譯文:從前宋國有個農民,他的田地中有一顆樹樁。一天,一只跑地飛快的兔子撞在了樹樁上,扭斷了脖子而死。從此,那個農民荒廢了他的耕作,天天等在樹樁旁,希望能再得到只兔子。當然,兔子是沒等到,他自己卻成了宋國的笑柄。
3、曹沖稱象
曹沖生五六歲,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時孫權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訪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沖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稱物以載之,則??芍印!碧鎼?,即施行焉。
譯文:曹沖五六歲的時候,聰明才智所達到的程度,像成人一樣。有一次,孫權送來了一頭巨象,太祖想知道這象的重量,問過屬下,都沒有提出有效的辦法。曹沖說:“把象趕到大船上,在水面所沒陪達到的地方做上記號,再用其他東西代替大象,然后稱一下這些東西就知道大象的重量了。”
太祖聽了很高興,馬上照這個辦法做了。
4、薛譚學謳
薛譚學謳于秦青,未窮青之技,自謂盡之,遂辭歸。秦青弗止,餞行于郊衢,撫節悲歌,聲振林木,響遏行云。薛譚乃射求反,終身不敢言歸。
譯文:薛譚向秦青學習唱歌,還沒有學完秦青的技藝,就以為學盡了,于是就告辭回家。秦青沒有勸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給他餞行,秦青打著拍節,高唱悲歌。歌聲振動了林木,那音響止住了行云。薛譚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來繼續學習。從此以后,他一輩子也不敢再說要回家。
5、歐陽修苦讀
歐陽公四歲而孤,家貧無資。太夫人以荻畫地,教以書字。多誦古人篇章。及其稍長,而家無書讀,就閭里士人家借而讀之,或因而抄錄,以至晝夜忘寢食,惟讀書是務。自幼所作詩賦文字,下筆已如成人。
譯文:歐陽修先生四歲時父親就去世了,家境貧寒,沒有錢供他讀書。太夫人用蘆葦稈在沙地上寫畫,教給他寫字。還教給他誦讀許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齡大些了,家里沒有書可讀,便就近到讀書人家去借書來讀,有時接著進行抄寫。
就這樣夜以繼日、廢寢忘食,只是致力讀書。從小寫的詩、賦文字,下筆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樣高了。
5年級下冊語文書第一課課文《草原》
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別處的更可愛,空氣是那么清鮮,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總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滿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綠的,小丘也是綠的。羊群一會兒上了小丘,一會兒又下來,走在哪里都像給無邊的綠毯繡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那樣,到處翠色欲流,輕輕流入云際。這種境界,既使人驚嘆,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麗的小詩。在這局冊境界里,連駿馬和大牛都有時候靜立不動,好像回味著草原的無限樂趣。
我們訪問的是陳銀孫巴爾虎旗。汽車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達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還是草原。草原上行車十分灑脫,只要方向不錯,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聽不見一點兒聲音,也看不見什么東西,除了一些忽飛忽落的小鳥。走了許久,遠遠地望見了一條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帶子——河!牛羊多起來,也看到了馬群,隱隱有鞭子的輕響??炝?,快到了。忽然,像被一陣風吹來似的,遠處的小丘上出現了一群馬,馬上的男女老少穿著各色的衣裳,群馬疾馳,襟飄帶舞,像一條彩虹向我們飛過來。這是主人來到幾十里外歡迎遠客。見到我們,主人們立刻撥轉馬頭,歡呼著,飛馳著,在汽車左右與前面引路。靜寂的草原熱鬧起來:歡呼聲,車聲,馬蹄聲,響成一片。車跟著馬飛過小丘,看見了幾座蒙古包。
蒙古包外,許多匹馬,許多輛車。人很多,都是從幾十里外乘馬或坐車來看我們的。主人們下了馬,我們下了車。也不知道是誰的手,總是熱乎乎地握著,握住不散。大家的語言不同,心可是一樣。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你說你的,我說我的,總的意思是民族團結互助。
也不知怎的,就進了蒙古包。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擺上了,主客都盤腿坐下,誰都有禮貌,誰都又那么親熱,一點兒不拘束。不大一會兒,好客的主人端進來大盤的手抓羊肉。干部向我們敬酒,七十歲的老翁向我們敬酒。我們回敬,主人再舉杯,我們再回敬。這時候,鄂溫克姑娘們戴著尖尖的帽子,既大方,又稍有點兒羞澀,來給客人們唱民歌。我們同行的歌手也趕緊唱起來。歌聲似乎比什么語言都更響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聽者總會露出會心的微笑。
飯后,小伙子們表演套馬、摔跤,姑娘們表演了民族舞蹈??腿藗円参璧奈瑁某⑶乙T一騎蒙古桐搏宏馬。太陽已經偏西,誰也不肯走。是呀!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
將相和 課文
戰國時候,秦國最強,常常進攻別的國家。
有一回,趙王得了一件無價之寶,叫和氏璧。秦王知道了,就寫一封信給趙王,說愿意拿十五座城換這塊璧。
趙王接到了信非常著急,立即召集大臣來商議。大家說秦王不過想把和氏璧騙到手罷了,不能上他的當,可是不答應,又怕他派兵來進攻。
正在為難的時候,有人說有個藺相如,他勇敢機智,也許能解決這個難題。
趙王把藺相如找來,問他該怎么辦。
藺相如想了一會兒,說∶“我愿意帶著和氏璧到秦國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來換,我就把璧交給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來。那時候秦國理屈,就沒有動兵的理由?!?/p>
趙王和大臣們沒有別的辦法,只好派藺相如帶著和氏璧到秦國去。
藺相如到了秦國,進宮見了秦王,獻上和氏璧。秦王雙手捧住璧,一邊看一邊稱贊,絕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藺相如看這情形,知道秦王沒有拿城換璧的誠意,就上前一步,說∶“這塊璧有點兒小毛病,讓我指給您看?!鼻赝趼犓@么一說,就把和氏璧交給了藺相如。藺相如捧著璧,往后退了幾步,靠著柱子站定。他理直氣壯地說∶“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F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強逼我,我的腦袋和璧就一塊兒撞碎在這柱子上!”說著,他舉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秦王怕他把璧真的撞碎了,連忙說一切都好商量,就叫人拿出地圖,把允諾劃歸趙國的十五座城指給他看。藺相如說和氏璧是無價之寶,要舉行個隆重的典禮,他才肯交出來。秦王只好跟他約定了舉行典禮的日期。
藺相如知道秦王絲毫沒有拿城換璧的誠意,一回到賓館,就叫手下人化了裝,帶著和氏璧抄小路先回趙國去了。到了舉行典禮那一天,藺相如進宮見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說∶“和氏璧已經送回趙國去了。您如果有誠意的話,先把十五座城交給我國,我國馬上派人把璧送來,決不失信。不然,您殺了我也沒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國是從來不講信用的!”秦王沒有辦法,只得客客氣氣地把藺相如送回趙國。
這就是“完璧歸趙”的故事。藺相如立了功,趙王封他做上大夫。
過了幾年,秦王約趙王在澠池會見。趙王和大臣們商議說∶“去吧,怕有危
險;不去吧,又顯得太膽怯?!碧A相如認為對秦王不能示弱,還是去的好,趙王才決定動身,讓藺相如隨行。大將軍廉頗帶著軍隊送他們到邊界上,做好了抵御秦兵的準備。
趙王到了澠池,會見了秦王敗升。秦王要趙王鼓瑟。趙王不好推辭,鼓了一段。秦王就叫人記錄下來,說在澠池會上,趙王為秦王鼓瑟。
藺相如看秦王這樣侮辱趙王,生氣極了。他走到秦王面前,說∶“請您為趙王擊缶?!鼻赝蹙芙^了。藺相如再要求,秦王還是拒絕。藺相如說∶“您現在離我只有五步遠。您不答應,我就跟您拼了!”秦王被逼得沒法,只好敲了一下缶。藺相如也叫人記錄下來,說在澠毀世池會上,秦王為趙王擊缶。
秦王沒占到便宜。他知道廉頗已經在邊境上做好了準備,不敢拿趙王怎么樣,只好讓趙王回去。
藺相如在澠池會上又立了功。趙王封藺相如為上卿,職位比廉頗高。
廉頗很不服氣,他對別人說∶“我廉頗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立下許多大功。他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頭上去了。我碰見他,得給他個下不了臺!”這話傳到了藺相如耳朵里,藺相如就請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頗見面。
有一天,藺相如坐車出去,遠遠看見廉頗騎著高頭大馬過來了,他趕緊叫車夫把車往回趕。藺相如手下的人可看不順眼了。他們說,藺相如怕廉頗像老鼠見了貓似的,為什么要怕他呢!察余老藺相如對他們說∶“諸位請想一想,廉將軍和秦王比,誰厲害?”他們說∶“當然秦王厲害!”藺相如說∶“秦王我都不怕,會怕廉將軍嗎?大家知道,秦王不敢進攻我們趙國,就因為武有廉頗,文有藺相如。如果我們倆鬧不和,就會削弱趙國的力量,秦國必然乘機來打我們。我所以避著廉將軍,為的是我們趙國啊!”
藺相如的話傳到了廉頗的耳朵里。廉頗靜下心來想了想,覺得自己為了爭一口氣,就不顧國家的利益,真不應該。于是,他脫下戰袍,背上荊條,到藺相如門上請罪。藺相如見廉頗來負荊請罪,連忙熱情地出來迎接。從此以后,他們倆成了好朋友,同心協力保衛趙國。
【 #五年級#導語】這篇課文是根據我國古典歷史《三國演義》中有關“草船借箭”的情節改寫的。草船借箭的故事發生在東漢末年,曹操、劉備、孫權各據一方,稱為魏、蜀、吳三國。當時曹操剛剛打敗劉備,又派兵進攻孫權,于是劉備和孫權聯合起來抵抗曹操。劉備派諸葛亮到孫權那里幫助作戰。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孫、劉聯合抗曹的時候發生的。課文寫周瑜由于妒忌諸葛亮,要諸葛亮在十天內造好十萬支箭,以此陷害他。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計向曹操“借箭”,挫敗了周瑜的暗算,表現了諸葛亮有膽有識,才智過人。以下是為大家精心整理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
部編版小學五年級下冊語文第5課《草船借箭》課文原文
周瑜看到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
有一天,周瑜請諸葛亮商議軍事,說∶“我們就要跟曹軍交戰。水上交戰,用什么兵器?”諸葛亮說∶“用弓箭?!敝荑ふf∶“對,先生跟我想的一樣?,F在軍中缺箭,想請先生負責趕造十萬支。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卻?!敝T葛亮說∶“都督委托,當然照辦。不知道這十萬支箭什么時候用?”周答族瑜問∶“十天造得好嗎?”諸葛亮說∶“既然就要交戰,十天造好,必然誤了大事。”周瑜問∶“先生預計幾天可以造好?”諸葛亮說∶“只要三天。”周瑜說∶“軍情緊急,可不能開玩笑?!敝T葛亮說∶“怎么敢跟都督開玩笑?我愿意立下軍令狀,三天造不好,甘受懲罰?!敝荑ず芨吲d,叫諸葛亮當面立下軍令狀,又擺了酒席招待他。諸葛亮說∶“今天來不及了。從明天起,到第三天,請派五百個軍士到江邊來搬箭?!敝T葛亮喝了幾杯酒就走了。
魯肅對周瑜說∶“十萬支箭,三天怎么造得成呢?諸葛亮說的是假話吧?”周瑜說∶“是他自己說的,我褲彎可沒逼他。我得吩咐軍匠們,叫他們故意遲延,造箭用的材料,不給他準備齊全。到時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沒話可說了。你去探聽探聽,看他怎么打算,回來報告我?!?/p>
魯肅見了諸葛亮。諸葛亮說∶“三天之內要造十萬支箭,得請你幫幫我的忙?!濒斆C說∶“都是你自己找的,我怎么幫得了你的忙?”諸葛亮說∶“你借給我二十條船,每條船上要三十名軍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來,還要一千多個草把子,排在船的兩邊。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有十萬支箭。不過不能讓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計劃就完了?!?/p>
魯肅答應了。他不知道諸葛亮借船有什么用,回來報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只說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膠漆這些材料。周瑜疑惑起來,說∶“胡舉悶到了第三天,看他怎么辦!”
魯肅私自撥了二十條快船,每條船上配三十名軍士,照諸葛亮說的,布置好青布幔子和草把子,等諸葛亮調度。第一天,不見諸葛亮有什么動靜;第二天,仍然不見諸葛亮有什么動靜;直到第三天四更時候,諸葛亮秘密地把魯肅請到船里。魯肅問他∶“你叫我來做什么?”諸葛亮說∶“請你一起去取箭?!濒斆C問∶“哪里去???”諸葛亮說∶“不用問,去了就知道?!敝T葛亮吩咐把二十條船用繩索連接起來,朝北岸開去。
這時候大霧漫天,江上連面對面都看不清。天還沒亮,船已經靠近曹軍的水寨。諸葛亮下令把船頭朝西,船尾朝東,一字擺開,又叫船上的軍士一邊擂鼓,一邊大聲吶喊。魯肅吃驚地說∶“如果曹兵出來,怎么辦?”諸葛亮笑著說∶“霧這樣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來。我們只管飲酒取樂,天亮了就回去?!?/p>
曹操聽到鼓聲和吶喊聲,就下令說∶“江上霧很大,敵人忽然來攻,我們看不清虛實,不要輕易出動。只叫弓弩手朝他們射箭,不讓他們近前?!彼扇巳ズ嫡{來六千名弓弩手,到江邊支援水軍。一萬多名弓弩手一齊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樣。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過來,船頭朝東,船尾朝西,仍舊擂鼓吶喊,逼近曹軍水寨去受箭。
天漸漸亮了,霧還沒有散。這時候,船兩邊的草把子上都插滿了箭。諸葛亮吩咐軍士齊聲高喊“謝謝曹丞相的箭!”接著叫二十條船駛回南岸。曹操知道上了當,可是這邊的船順風順水,已經駛出二十多里,要追也來不及了。
二十條船靠岸的時候,周瑜派來的五百個軍士正好來到江邊搬箭。每條船大約有五六千支箭,二十條船總共有十萬多支。魯肅見了周瑜,告訴他借箭的經過。周瑜長嘆一聲,說∶“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__________
本文根據元末明初羅貫中的《三國演義》第四十六回相關內容改寫。
部編版小學五年級下冊語文第5課《草船借箭》知識點
我會寫:妒:嫉妒妒忌妒意妒火嫉賢妒能
忌:妒忌猜忌顧忌肆無忌憚
曹:姓曹南曹天曹曹官
督:都督督促監督督戰
委:委派委托委婉委曲求全
懲:懲罰嚴懲懲辦懲前毖后
魯:魯莽齊魯魯菜粗魯
遮:遮掩遮蓋遮蔽遮人耳目
私:私自私心無私公私分明
寨:水寨山寨村寨安營扎寨
擂:擂鼓自吹自擂大吹大擂
吶:吶喊吐納嗩吶 吶喊助威
插:插秧插花插隊插嘴
形近字:
妒(妒忌)護(保護)委(委托)季(季節)
懲(懲罰)征(出征)私(自私)和(和平)
寨(水寨)賽(比賽)吶(吶喊)納(接納)
多音字:
調:diào音調tiáo調節
擂:léi擂鼓lèi擂臺
詞語擴展:
出自《三國演義》的成語:
草船借箭三顧茅廬刮目相看
如魚得水單刀赴會舌戰群儒
鞠躬盡瘁樂不思蜀吳下阿蒙
妄自菲薄
課內詞語:
妒忌軍事委托照辦預計
緊急懲罰探聽私自布置
調度水寨吶喊軍令狀
神機妙算
近義詞:
妒忌——忌妒
商議——商量
推卻——拒絕
委托——托付
預計——估計
緊急——緊迫
懲罰——處罰
吩咐——囑咐
遲延——拖延
疑惑——困惑
反義詞:
推卻——接受
懲罰——獎勵
齊全——短缺
秘密——公開
理解詞語:
【妒忌】對才能、名譽、地位或境遇等勝過自己的人心懷怨恨。
【推卻】拒絕;推辭。
【委托】請人或機構等代辦。
【遲延】耽擱;拖延。
【翎毛】羽毛。
【疑惑】懷疑困惑。
【調度】管理并安排(工作、人力、車輛等)。
【虛實】虛和實,泛指實際情況或內部情況。
【支援】用人力、物力、財力或其他實際行動去支持和援助。
【弓弩手】古代軍隊中負責射箭的兵土。弩:一種利用機械力量射箭的弓。
【軍令狀】戲曲和舊中所說接受軍令后寫的保證書,表示如不能完成任務,愿依軍法受罰。
【神機妙算】驚人的機智,巧妙的謀劃,形容有預見性,善于估計客觀情勢,決定策略。
句子解析:
1、周瑜對諸葛亮心懷妒忌。
課文開門見山,交代了故事的起因。概括諸葛亮挺有才干,周瑜妒忌諸葛亮的事實?!岸始伞闭侵荑づc諸葛亮發生矛盾的起因,為故事的展開埋下了伏筆。
2、有一天,周瑜請諸葛亮商議軍事,說∶“我們就要跟曹軍交戰。水上交戰,用什么兵器?”諸葛亮說∶“用弓箭?!?/p>
這是周瑜設好的圈套,明里共商軍事,暗里設陷阱。他明知故問,意欲加害諸葛亮,表現了他的險惡用心。而諸葛亮的簡潔回答,表現了他的胸有成竹。
3、周瑜說∶“對,先生跟我想的一樣。現在軍中缺箭,想請先生負責趕造十萬支。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卻?!?/p>
4、第一天,不見諸葛亮有什么動靜;第二天,仍然不見諸葛亮有什么動靜;直到第三天四更時候,諸葛亮秘密地把魯肅請到船里。
這里用了排比的句式,語氣強烈,渲染出故事的緊張感。情況如此緊急,諸葛亮表現得超乎尋常的沉著冷靜,側面烘托了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智慧過人。
5、這時候大霧漫天,江上的人連面對面都看不清。
這一句環境描寫突出江上霧大,其作用是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諸葛亮選擇這樣的天氣,說明他精通天文氣象,預測準確無誤。只有這樣的天氣,才會讓疑心多慮的曹操看不清虛實,不敢輕易出兵,只讓弓弩手射箭,這是借箭成功的條件之一。
6、五更時分,船已經靠近曹軍的水寨。諸葛亮下令把船頭朝西,船尾朝東,一字擺開,又叫船上的軍士一邊擂鼓,一邊吶喊。
“一字擺開”既便于行動,又不留空當,使受箭面積增大。軍士“擂鼓吶喊”,既是為了虛張聲勢,制造進攻的假象,吸引曹操軍隊的注意力,引曹軍出來射箭,又是讓曹軍明確射箭的目標和方向。這些都表現了諸葛亮的思慮縝密、安排巧妙。
7、魯肅吃驚地說∶“如果曹兵出來,怎么辦?”諸葛亮笑著說∶“霧這樣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來。我們只管飲酒取樂,霧散了就回去?!?/p>
語言描寫,表現不同人物的不同特點。魯肅吃驚,害怕曹軍出來進攻,而諸葛亮鎮定自若,成竹在胸。
諸葛亮談笑風生、鎮定自若與魯肅的吃驚形成鮮明的對比。因為他對曹操生性多疑、用兵謹慎的性格了如指掌。在“看不清虛實”的情況下,不會“輕易出動”。諸葛亮的笑,
笑曹操不敢出兵(勝利的笑),笑周瑜不自量力(勝利的笑),笑魯肅忠厚老實(幽默、寬厚的笑)。從諸葛亮的笑中,我們能體會到他的從容自信、寬容大度。這一笑,笑出了他的胸有成竹,笑出了他的運籌帷幄,笑出了他的神機妙算,笑出了他的英雄本色。
8、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過來,船頭朝東,船尾朝西,仍舊擂鼓吶喊,逼近曹軍水寨受箭。
諸葛亮下令把船掉過來,是為了能兩面受箭,也為了保持船體平衡,便于箭滿后順風順水返回,省去掉頭的時間。諸葛亮的聰明才智充分顯示出來。
諸葛亮敢逼近曹軍水寨,不是貿然行動,也不是一意孤行。而是因為他完全掌握了曹操生性多疑、小心謹慎的性格,再者是利用大霧天氣,讓曹操不敢輕易出兵。此行“借箭”,不是他信口開河,而是他周密考慮、巧妙安排之后的行動,所以才不費吹灰之力,借走十萬支箭。這不僅顯示了諸葛亮豐富的天文知識,也表現了他高超的軍事智慧才能。
問題歸納:
1、周瑜讓諸葛亮造箭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周瑜妒忌諸葛亮的才能,故設下造箭的圈套,以公事為由,意欲加害諸葛亮。
2、諸葛亮為什么答應造箭?
諸葛亮為顧全聯吳抗曹的大局,不計個人得失。
3、當周瑜聽說諸葛亮三天能造好箭,還立下軍令狀,他的心里為什么很高興?
周瑜知道在當時,三天肯定造不出十萬枝箭,既已立下軍令狀,完不成是要殺頭的。周瑜以為他的計謀要成功了,所以很高興。
4、周瑜既然想加害諸葛亮,為什么還要征求諸葛亮的意見呢?
周瑜看似在征求詢問諸葛亮的意見,表示對諸葛亮的尊重。實際上他的話語中充滿殺機,用心險惡。
5、諸葛亮為借箭做了哪些準備工作呢?
船和軍士是諸葛亮借箭的基本條件,將船用青布幔子遮起來,是偽裝,船兩邊放草把子,是為了受箭。真是考慮周全,安排巧妙。
6、魯肅是周瑜的部下,為什么諸葛亮敢于向他求助?
諸葛亮深知魯肅為人忠厚,顧全大局。
7、借箭過程中,哪些地方體現了諸葛亮的“神機妙算”?
①算好天氣:第三天有大霧(知天文)。
②算好受箭方法:把船一字擺開,兩面受箭(曉地理)。
③算好魯肅:忠實守信。(識人心)
④算好周瑜:嫉賢妒能,陰險狡詐。
⑤算好曹操:謹慎多疑。
⑥布置周密、準確。
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1~2):起因:周瑜妒忌諸葛亮的才干,用短期內造十萬支箭的任務來為難他,諸葛亮立下軍令狀,保證三天內造好十萬支箭。
第二部分(3~9):經過: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
第三部分(10):結果: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自嘆不如。
概括故事中人物的性格特點
周瑜:心胸狹窄、陰險狡詐、嫉賢妒能、不顧大局。
諸葛亮:神機妙算、顧全大局、豁達大度、足智多謀、才智超群、有膽有識、知人善用。
魯肅:忠厚守信、顧全大局。
曹操:生性多疑、小心謹慎。
課文主題:
本文記敘了周瑜由于妒忌諸葛亮的才干,要求諸葛亮在十天內造好十萬支箭,企圖陷害他,諸葛亮巧施妙計向曹操“借”箭,挫敗了周瑜的陰謀,展現了諸葛亮的有膽有識、神機妙算、足智多謀。
部編版小學五年級下冊語文第5課《草船借箭》作者介紹
羅貫中(約1330-約1400)名本,字貫中,號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元末明初家。羅貫中是我國章回的鼻祖。其主要作品為《三國演義》。其他作品:《隋唐兩朝志傳》《殘唐五代史演義》、《三遂平妖傳》《水滸全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