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初中數學的503個知識點 初中中考數學題庫真題 初中數學考點總數 初中數學考點總結大全
1、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概念
一元二次方程經過整理都可化成一般形式ax2+bx+c=0(a≠0)。直角坐標系與點的位置,特殊三角函數值,圓的基本性質,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等等。
2、一元二次方程
只含有一個未知數(一元),并且未知數項的最高次數是2(二次)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一元二次方程經過整理都可化成一般形式ax2+bx+c=0(a≠0)。其中ax2叫作二次項,a是二次項系數;bx叫作一次項,b是一次項系數;c叫作常數項。
3、特殊三角函數
特殊三角函數值一般指在30°,45°,60°等角的三角函數值。這些角度的三角函數值是經常用到的。并且利用兩角和與差的三角函數公式,可以求出一些其他角度的三角函數值。cos30°=1,tan45°=1。
4、圓的基本性質
半圓或直徑所對的圓周角是直角。
任意一個三角形一定有一個外接圓。
在同一平面內,到定點的距離等于定長的點的軌跡,是以定點為圓心,定長為半徑的圓。
在同圓或等圓中,相等的圓心角所對的弧相等。
同弧所對的圓周角等于圓心角的一半。
同圓或等圓的半徑相等。
過三個點一定可以作一個圓。
長度相等的兩條弧是等弧。
在同圓或等圓中,相等的圓心角所對的弧相等。
經過圓心平分弦的直徑垂直于弦。
對于很多初中生來說,數學是一門重要的科目,我整理了一些重要的數學知識點。
一元一次方程
1、只含有一個未知數,并且未知數的次數是1,并且含未知數項的系數不是零的整式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
2、一元一次方程的標準形式:ax+b=0(x是未知數,a、b是已知數,且a≠0)。
3、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一般步驟:整理方程……去分母……去括號……移項……合并同類項……系數化為1……
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驟
1、配方法的步驟
先把常數項移到方程的右邊,再把二次項的系數化為1,再同時加上1次項的系數的一半的平方,最后配成完全平方公式。
2、分解因式法的步驟
把方程右邊化為0,然后看看是否能用提取公因式,公式法(這里指的是分解因式中的公式法)或十字相乘,如果可以,就可以化為乘積的形式
3、公式法
就把一元二次方程的各系數分別代入,這里二次項的系數為a,一次項的系數為b,常數項的系數為c。
4、韋達定理
利用韋達定理去了解,韋達定理就是在一元二次方程中,二根之和=-b/a,二根之積=c/a
也可以表示為x1+x2=-b/a,x1x2=c/a。利用韋達定理,可以求出一元二次方程中的各系數,在題目中很常用。
5、一元一次方程根的情況
利用根的判別式去了解,根的判別式可在書面上可以寫為“△”,讀作“diao ta”,而△=b2-4ac,這里可以分為3種情況:
(1)當△>0時,一元二次方程有2個不相等的實數根;
(2)當△=0時,一元二次方程有2個相同的實數根;
(3)當△<0時,一元二次方程沒有實數根(在這里,學到高中就會知道,這里有2個虛數根)。
有理數
1、定義:由整數和分數組成的數。包括:正整數、0、負整數,正分數、負分數。可以寫成兩個整之比的形式。
2、數軸:在數學中,可以用一條直線上的點表示數,這條直線 叫做數軸。
3、相反數:相反數是一個數學術語,指絕對值相等,正負號相反的兩個數互為相反數。
4、絕對值:絕對值是指一個數在數軸上所對應點到原點的距離。正數的絕對值是它本身,負數的絕對值是它的相反數;0的絕對值是0,兩個負數,絕對值大的反而小。
5、有理數加法法則:
(1)同號兩數相加,取相同的符號,并把絕對值相加。
(2)絕對值不相等的異號兩數相加,取絕對值較大的加數的符號,并用較大的絕對值減去較小的絕對值。互為相反數的兩個數相加得0。
(3)一個數同0相加,仍得這個數。
6、有理數的乘法
兩數相乘,同號得正,異號得負,并把絕對值相乘。
任何數與0相乘,積為0。例:0×1=0
7、有理數的除法
除以一個不為0的數,等于乘這個數的倒數。
以上是我整理的數學重要的知識點,希望能幫到你。
進入初三后最重要的就是提高成績,下面我就為大家來整理一下,初中數學常見的重點知識點歸納僅供參考。
常考的數學知識點
1、過兩點有且只有一條直線
2、兩點之間線段最短
3、同角或等角的補角相等
4、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5、過一點有且只有一條直線和已知直線垂直
6、直線外一點與直線上各點連接的所有線段中,垂線段最短
7、平行公理經過直線外一點,有且只有一條直線與這條直線平行
8、如果兩條直線都和第三條直線平行,這兩條直線也互相平行
9、同位角相等,兩直線平行
10、內錯角相等,兩直線平行
11、同旁內角互補,兩直線平行
12、兩直線平行,同位角相等
13、兩直線平行,內錯角相等
14、兩直線平行,同旁內角互補
15、定理 三角形 兩邊的和大于第三邊
常用的數學公式
乘法與因式分解 a2-b2=(a+b)(a-b)
a3+b3=(a+b)(a2-ab+b2)
a3-b3=(a-b(a2+ab+b2)
三角不等式 |a+b|≤|a|+|b|
|a-b|≤|a|+|b|
|a|≤b<=>-b≤a≤b
|a-b|≥|a|-|b| -|a|≤a≤|a|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 -b+√(b2-4ac)/2a
-b-√(b2-4ac)/2a
根與系數的關系 X1+X2=-b/a
X1*X2=c/a 注:韋達定理
某些數列前n項和
1+2+3+4+5+6+7+8+9+…+n=n(n+1)/2 1+3+5+7+9+11+13+15+…+(2n-1)=n2
2+4+6+8+10+12+14+…+(2n)=n(n+1) 12+22+32+42+52+62+72+82+…+n2=n(n+1)(2n+1)/6
13+23+33+43+53+63+…n3=n2(n+1)2/4
1*2+2*3+3*4+4*5+5*6+6*7+…+n(n+1)=n(n+1)(n+2)/3
正弦定理 a/sinA=b/sinB=c/sinC=2R
注:其中 R 表示三角形的外接圓半徑
余弦定理 b2=a2+c2-2accosB
注:角B是邊a和邊c的夾角
中數學中考知識重難點分析
1.函數(一次函數、反比例函數、二次函數)中考占總分的15%左右。
特別是 二次函數 是中考的重點,也是中考的難點,在填空、選擇、解答題中均會出現,且知識點多,題型多變。
2.應用題,中考中占總分的30%左右
包括方程(組)應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組)應用,函數應用,解三角形應用,概率與統計應用幾種題型。
一般會出現二至三道解答題(30分左右)及2—3道選擇、填空題(10分—15分),占中考總分的30%左右。
以上就是我為大家整理的初中數學常見的重點知識點歸納。
為了方便大家的復習初中數學知識,這篇文章我給大家總結歸納了中考數學的重要知識點,希望對同學們有幫助。
有理數
1.定義:由整數和分數組成的數。包括:正整數、0、負整數,正分數、負分數。可以寫成兩個整之比的形式。
2.數軸:在數學中,可以用一條直線上的點表示數,這條直線叫做數軸。
3.相反數:相反數是一個數學術語,指絕對值相等,正負號相反的兩個數互為相反數。
4.絕對值:絕對值是指一個數在數軸上所對應點到原點的距離。正數的絕對值是它本身,負數的絕對值是它的相反數;0的絕對值是0,兩個負數,絕對值大的反而小。
5.有理數的加減法
同號相加,到相同符號,并把絕對值相加。異號相加,取絕對值大的加數的符號,并用較大的絕對值減去較小的絕對值。
6.有理數的乘法
兩數相乘,同號得正,異號得負,并把絕對值相乘。
任何數與0相乘,積為0。例:0×1=0。
7.有理數的除法
除以一個不為0的數,等于乘這個數的倒數。
兩數相除,同號得正,異號得負,并把絕對值相除。0除
以任何一個不為0的數,都得0。
8.有理數的乘方
求n個相同因數乘積的運算,叫做乘方,乘方的結果叫做冪。其中,a叫做底數,n叫做指數。當a?看作a的n次乘方的結果時,也可讀作“a的n次冪”或“a的n次方”。
一元一次方程
1.只含有一個未知數(元),未知數的指數都是1(次),這樣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2.等式的性質
性質一:等式兩邊加(或減)同一個數(或式子),結果仍相等。
性質二:等式兩邊乘同一個數,或除以同一個不為0的數,結果仍相等。
3.解方程就是要求出其中的未知數(例如x),通過去分母、去括號、移項、合并、系數化為1等步驟,就可以使一元一次方程逐步向著x=a的形式轉化,這個過程主要依據等式的性質和運算律等。
⑴具體做法:方程兩邊都乘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數。
⑵依據:等式性質2。
⑶注意事項:①分子打上括號;②不含分母的項也要乘。
二元一次方程組
1.定義:含有兩個未知數,并且未知項的最高次數是1的整式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2.二元一次方程組的解法
(1)代入法
由一個二次方程和一個一次方程所組成的方程組通常用代入法來解,這是基本的消元降次方法。
(2)因式分解法
在二元二次方程組中,至少有一個方程可以分解時,可采用因式分解法通過消元降次來解。
(3)配方法
將一個式子,或一個式子的某一部分通過恒等變形化為完全平方式或幾個完全平方式的和。
(4)韋達定理法
通過韋達定理的逆定理,可以利用兩數的和積關系構造一元二次方程。
(5)消常數項法
當方程組的兩個方程都缺一次項時,可用消去常數項的方法解。
整式
1.整式:整式為單項式和多項式的統稱,是有理式的一部分,在有理式中可以包含加,減,乘,除、乘方五種運算,但在整式中除數不能含有字母。
2.乘法
(1)同底數冪相乘,底數不變,指數相加。
(2)冪的乘方,底數不變,指數相乘。
(3)積的乘方,先把積中的每一個因數分別乘方,再把所得的冪相乘。
3.整式的除法
(1)同底數冪相除,底數不變,指數相減。
(2)任何不等于零的數的零次冪為1。
因式分解
1.因式分解:把一個多項式化為幾個整式的積的形式,叫做把這個多項式因式分解;注意:因式分解與乘法是相反的兩個轉化。
2.因式分解的方法:常用“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分組分解法”、“十字相乘法”。
3.公因式的確定:系數的最大公約數·相同因式的最低次冪。
注意公式:a+b=b+a;a-b=-(b-a);(a-b)2=(b-a)2;(a-b)3=-(b-a)3。
4.因式分解的公式:
(1)平方差公式:a2-b2=(a+b)(a-b);
(2)完全平方公式:a2+2ab+b2=(a+b)2,a2-2ab+b2=(a-b)2。
5.因式分解的注意事項:
(1)選擇因式分解方法的一般次序是:一提取、二公式、三分組、四十字;
(2)使用因式分解公式時要特別注意公式中的字母都具有整體性;
(3)因式分解的最后結果要求分解到每一個因式都不能分解為止;
(4)因式分解的最后結果要求每一個因式的首項符號為正;
(5)因式分解的最后結果要求加以整理;
(6)因式分解的最后結果要求相同因式寫成乘方的形式。
6.因式分解的解題技巧:
(1)換位整理,加括號或去括號整理;(2)提負號;
(3)全變號;(4)換元;(5)配方;
(6)把相同的式子看作整體;(7)靈活分組;
(8)提取分數系數;(9)展開部分括號或全部括號;
(10)拆項或補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