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国产欧美区_高清电影一区_国产精品日韩精品在线播放_日韩精品三区四区

當前位置: 首頁 > 學科分類 > 歷史

萊蕪歷史,萊蕪歷史變遷

  • 歷史
  • 2023-04-14
目錄
  • 萊蕪早期歷史名人
  • 萊蕪古遺址名單
  • 萊蕪歷史及文化傳說
  • 萊蕪多少年歷史
  • 萊蕪歷史變遷

  • 萊蕪早期歷史名人

    歷史沿革

    萊蕪,春秋為牟國及齊嬴邑、平州邑地。牟國屬于魯國的附庸國,故址在城東10千米的辛莊鎮趙家泉村;嬴邑屬于齊國,故址在城西北羊里鎮城子縣村;平州邑在萊蕪西部。

    萊蕪

    秦置嬴縣(治所在城子縣村),屬濟北郡。

    西漢增置牟縣(治所在趙家泉村),又于牟縣東北置萊蕪縣,因治所設在淄水流域的萊蕪谷(舊說昔齊靈公滅萊,萊人播流此谷,邑落蕪沒,故曰萊蕪),故名萊蕪,故址在淄川東南21.5千米的口頭鄉城子莊。嬴、牟、萊蕪三縣同屬于泰山郡。

    北魏時嬴縣治所向東遷移至南文字村。同時撤銷設在淄川的萊蕪縣,其區域北部劃入設在淄川的貝丘縣,南部分別劃入嬴縣與牟縣。

    北齊天保七年(556年),撤銷牟縣,并入博平縣。

    隋代開皇十六年(596年),復置牟城縣,大業(605-618)初年又并入嬴縣。唐貞觀元年(627年)撤銷嬴縣,并入博平縣。

    唐長安四年(704年),于北魏嬴縣故城(南文字村)復置萊蕪縣。從此,萊蕪縣治所開始設在萊蕪境內。

    元和十五年(820年)又將萊蕪縣并入乾封縣,太和元年(827年)復置萊蕪縣,治所仍在南文字村,屬兗州魯郡。宋初屬兗州魯郡,繼屬襲慶府魯郡。

    萊蕪

    金代,廢除設在萊城的主管冶煉的萊蕪監,于大定十二年(1172年)將設在南文字村的萊蕪縣南遷至萊蕪監舊址,屬泰安州。

    清代屬泰安州。1915年屬濟南道。1925年屬泰安道。1928年直屬山東省。

    1941年,抗日民主政權將萊蕪與博山、沂源、新泰的少部分地區合并劃為萊蕪、萊東、萊南三縣,抗戰勝利后恢復原貌。

    1983年8月,經國務院批準,撤銷萊蕪縣,改設省轄縣級市,由泰安市代管。1990年將新泰市的寨子鄉、沂源縣的黃莊鎮劃歸萊蕪管轄。1992年11月,經國務院批準,萊蕪由縣級市升為地級市,轄萊搏旁滾城、鋼城兩個區,30個鄉鎮、辦事處。

    2019年1月,國務院批覆同意山東省調整濟南市萊蕪行政區劃,撤銷萊蕪市,將其所轄區域劃歸濟南市管轄;設立濟南市萊蕪區,以原萊蕪萊市城區的行政區域為萊蕪區的行政區域;設立濟南市鋼城區,以原萊蕪市鋼城區的行政區域為鋼城區的啟禪行政區域。

    2019年1月16日0時許,濟南市萊蕪區、鋼城區同時掛牌。原機構在基準日的24時停止運行,新機構在基準日的零時開始運行。

    行政區劃

    2000年12月,經山東省人民 *** 批準,萊蕪將所轄30個鄉鎮、辦事處,合并調整為4個辦事處、14個鎮、1個鄉。

    萊蕪

    2002年,萊蕪總面積2246.21平方千米,總人口1238763人。轄5個街道、14個鎮、1個鄉,101個管理區,1070個村(居)委會,1282個自然村。其中:萊城區面積1906.87平方千米,人口1004123人,轄4個街道、11個鎮、1個鄉,共有90個管理區,906個村(居)委會,1085個自然村;鋼城區面積339.34平方千米,人口234640人,轄1個街道、3個鎮,共有14個管理區,164個村(居)委會,197個自然村。

    2006年6月23日,對萊蕪行政區劃作如下調整:

    一、將萊城區鳳城街道辦事處基余26個行政村和辛莊鎮3個行 政村,共29個村劃歸鵬泉街道辦事處管轄。29個村莊分別是鳳城街道辦事處的東龍崮、南龍崮、前坡、磨山子、近崮、鄒家埠、北張家莊、東沈家莊、長安、老鴉峪、孔家莊、姜家莊、傅家莊、大山、小山、侯盤龍、前盤龍、陳盤龍、馬盤龍、段盤龍、草溝、汶陽、西陳家峪、中陳家峪、小陳家峪、上陳家峪;辛莊鎮的郭家溝、秦家洼、大石家。

    二、將萊城區辛莊鎮劃歸鋼城區管轄。調整后,辛莊鎮行政區域不變,鎮 *** 駐地不變,轄68個行政村,分別是辛莊、東辛莊、下朱家店、楊家橫、呂家峪、岔道、上三山、下三山、王響泉、桑響泉、劉響泉、徐家店、上陳、下陳、上河、北王家莊、蔡店、侯家臺、前城子、后城子、桑園、百咀紅、崖下、大徐家莊、紙坊、坡莊、喬店、后峪、天井峪、趙家泉、興隆莊、蘆城、南埠子、趙家莊、苗家莊、南王家莊、上田莊、培峪、東宋家莊、朱家溝、墨埠、東照臨、西照臨、于家官莊、北蛇溝、南蛇溝、簸籮、大官莊、東澇坡、東鐵車、西鐵車、桃科、鏇車溝、郎郡、團坡子、傅宅科、砟峪、城嶺、石灣子、大溝、裴家莊、南寶臺、北寶臺、紅崖、團圓坡、西泉、北泉、桃峪。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萊蕪區位于泰山東麓,東經117°19′~117°58′,北緯36°02′~36°33′,北鄰濟南市所轄的章丘市,東臨淄博市博山區和沂源縣,南臨泰安市所轄的新泰市,西鄰泰安市岱岳區。南北最大距離58公里,東西最大距離56.8公里,總面積2246.21平方公里。市委、市 *** 所在地萊城居市境中部,距省會濟南112公里。

    萊蕪

    地質地貌

    地質構造受魯中緯向構造及魯西鏇卷構造控制。構造形跡以斷裂為主,褶皺次之。地形為南緩北陡、向北突出的半圓形盆地。北、東、南三面環山,北部山脈為泰山余脈,南部為徂徠山脈,西部開闊,中部為低緩起伏的泰萊平原。山地約占萊蕪區總面積的67%,丘陵占19%,平原占11%,洼地占3%。境內有大小山頭2989個,其中海拔600米以上的41個、海拔200米至600米的227個。北部為泰山余脈,東西走向,自西向東有三平山、香山等。南部為徂徠山余脈,走向與北部泰山余脈大體平行,自西向東有蓮花山、大堡頂山等。兩山脈諸山皆為山勢陡峻、切割強烈的中低山。海拔最高點994米,最低點148.13米。

    河流

    境內共有大小溝河404條,98%屬于大汶河水系、2%屬于淄河水系。長5公里以上的72條,其中牟汶河最長,為64.5公里。流域面積50平方公里以上,不足100平方公里的有9條;100平方公里以上,不足1000平方公里的有4條;大于1000平方公里的1條,即牟汶河。

    氣候

    氣候屬于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干燥,春季溫暖多風,夏季炎熱多雨,秋季涼爽晴朗。2010年萊蕪年平均氣溫13.4℃,比常年平均偏高0.4℃;年降水量707.9毫米,比常年平均偏多12.8毫米,日照總時數2186.5小時,比常年平均偏少257.3小時;年極端最高氣溫36.7℃,出現在7月30日;年極端最低氣溫-14.5℃,出現在1月13日;終霜日期3月10日,初霜日期10月28日,無霜期231天。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已發現礦產55種,其中探明儲量的22種,礦產地113處。主要有鐵、煤、銅、金、花崗巖、石灰巖、白云巖、稀土、輝綠巖、玄武巖、建筑石材、天然石英砂、礦泉水等礦種。煤炭已探明儲量43113.6萬噸,是山東省重要的煤炭基地。鐵礦石已探明儲量46393.19萬噸,列華東地區之首。

    生物資源

    木本植物有71科、177屬、471種;畜禽有牛、羊、豬、兔、雞等,其中瘦肉型萊蕪豬為省內優良畜種。

    人口民族

    常住人口 :萊蕪常住人口為129.85萬人,同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時的123.35萬人相比,十年共增加了6.50萬人。增長5.27%,年平均增長0.51%。

    人口分布 :萊蕪常住人口的地區分布如下:萊城區98.95萬人,其中:高新技術開發區8.71萬人,雪野旅游區4.16萬人;鋼城區30.90萬人。

    經濟概況

    2012年,萊蕪實現生產總值(GDP)631.41億元,比2011年增長11.1%,增速較2011年加快0.5個百分點。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4.2億元,增長5.9%;第二產業增加值365.2億元,增長12.3%;第三產業增加值222.01億元,增長9.7%。人均GDP達到48212元,比2011年增長10.5%。三次產業結構由2011年的6.7:60.5:32.8最佳化調整為7.0:57.8:35.2。

    萊蕪

    2012年城鎮新增就業2.2萬人,其中失業人員再就業5302人,困難群體再就業826人;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2.8萬人。

    2012年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比2011年上漲1.3%,漲幅較2011年回落2.9個百分點。服務項目價格上漲4.1%,消費品價格上漲0.3%。

    2012年各鎮(街道)實現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5.52億元,比2011年增長27.77%,占萊蕪公共財政預算收入的比重達36.93%,財政收入過億元的鎮(街道)達到7個;實現規模以上固定資產投資404.15億元,增長61.93%,鎮域投資占萊蕪投資的比重達到91.63%;完成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03.6億元,增長25.2%,鎮域工業占萊蕪的比重達到33.25%。

    農業

    2012年完成農林牧漁業增加值44.2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5.9%,較2011年提高3.2個百分點。2012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80.29萬畝,比2011年增加1.79萬畝,糧食總產30.14萬噸。

    2012年農林水務財政支出6.74億元,較2011年增長9.84%。

    工業

    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年主營業務收入2000萬元及以上的工業法人企業)達到340家。實現增加值311.57億元,增長13.11%。其中,輕工業實現增加值25.45億元,增長22.93%;重工業實現增加值286.12億元,增長11.07%。鋼鐵與非鋼產業結構由2011年的56.3:43.7調整為52.15:47.85,非鋼產業占比提高4.15個百分點。

    2012年規模以上工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603.46億元,比2011年增長6.12%;實現利稅34.22億元,利潤6.6億元,分別比2011年下降51.24%和84.7%。2012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為255.97%,比2011年回落15.71個百分點;工業產品銷售率98.43%,比2011年回落0.51個百分點。

    固定投資

    2012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441.06億元,增長23.5%。新開工項目410個,其中億元以上項目333個,比2011年增加222個。從隸屬關系看,省及省以上單位完成投資29.59億元,同比增長48.4%;地方單位完成投資411.47億元,同比增長22%。從資金來源看,民間投資完成347.12億元,增長13.7%,占全部投資的比重達78.7%,比2011年下降8.5個百分點。

    規模以上投資中,第一產業完成投資7.65億元,同比增長125.7%;第二產業完成投資303.18億元,同比增長45.2%;第三產業完成投資130.23億元,同比增長15%。三次產業投資比重由2011年1.0:59.6:39.4調整為1.73:68.74:29.53。工業完成投資302.35億元,同比增長55.6%,其中工業技改投資141.96億元,同比增長36%。高新技術產業投資61.57億元,同比增長101.1%。

    其他

    2012年實現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 228.05億元,增長15%。分行業看,批發業完成19.42億元,增長15.1%;零售業完成184.19億元,增長15.01%;住宿業完成2.2億元,增長14.1%;餐飲業完成22.23億元,增長14.44%。

    2012年 進出口總額 21.28億美元,同比下降40.6%。

    2012年新批利用外資項目18個,契約利用外資21059萬美元,增長4.9%;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12006萬美元,增長19.9%。

    2012年完成 公共財政預算收入 42.02億元,增長7.1%。

    2012年年末,萊蕪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 存款余額 719.24億元,比年初增加114.41億元,同比增長18.89%。

    萊蕪保險機構26家,2012年實現 保費收入 13.47億元,增長7.82%。

    社會事業

    科技教育

    2012年承擔實施省以上科技計畫項目51項,爭取無償資金6500萬元,獲省以上科技進步獎6項。2012年專利申請量1980件,其中,發明專利400件;專利授權量1913件。

    新建院士工作站4家,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達到22家。

    2012年2012年年末萊蕪共有各級各類學校227所。其中,高等學校2所,普通中學55所,國小155所,中等職業學校14所,特殊教育學校1所;各級各類學校在校學生人數17.5萬人。2012年年末萊蕪共有幼稚園373所,學前三年教育普及率達到100%。國小、國中入學率均保持100%,鞏固率國小100%,國中99.9%。

    學校

    本專科學校

    普通中專職業學校

    萊蕪職業技術學院

    萊蕪職業中專

    萊蕪技師學院

    萊蕪長勺職業中專

    新汶礦業職工大學

    萊蕪衛校

    萊鋼廣播電視大學

    萊蕪旅游學校

    山東廣播電視大學萊蕪學院

    萊蕪贏城職業技術學校

    文化事業

    2012年2012年年末萊蕪擁有藝術表演團體1個,民眾藝術館2個,文物保護管理機構2個,鄉鎮文化功能區10個,社區公共文化服務圈50個,農村文化大院100個,市級公共圖書館1個,總藏量21.8萬冊。

    萊蕪梆子: 又名"萊蕪謳",是中國地方戲曲劇種。

    萊蕪三辣: 萊蕪生姜、大蒜、雞腿蔥與萊蕪大紅袍花椒并稱為萊蕪"三辣一麻"。1998年萊城區被命名為"中國花椒之鄉"。

    萊蕪錫雕: 萊蕪錫雕,又稱西關村王家錫雕,山東省省級文化遺產。

    衛生醫療

    2012年2012年年末萊蕪擁有各類衛生機構294個(不含村衛生室),其中醫院(衛生院)39個。各類衛生機構擁有病床床位6151張;衛生技術人員(不含村衛生室、診所)6632人,其中,執業醫師及執業助理醫師2878人,注冊護士2483人。每千人擁有床位4.87張、衛生技術人員5.25人。城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43處。

    城市建設

    2012年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完成投資18億元,比2011年增長11.8%;市區建成區面積81平方公里。更新改造道路面積9.43萬平方米,2012年年末實有道路面積達到1368.6萬平方米。建成區綠化覆蓋面積3417公頃,覆蓋率42.19%,人均公園綠地18.49平方米。居民家庭用氣普及率99.86%,天然氣供氣總量4368.26萬立方米,其中,家庭用氣1369.76萬立方米。供熱面積達到1129萬平方米。城區供水日綜合生產能力25.50萬立方米,供水總量4533萬噸,污水日處理能力10.5萬立方米。

    社會保障

    2012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589元,比2011年增長13.1%。城鎮居民人均家庭總收入30698元,其中,工資性收入25225元,經營性收入1156元,財產性收入765元,轉移性收入3552元,分別增長6.05%、46.41%、13.49%、58.99%。農民人均純收入10887元,比2011年增長13.1%。其中,工資性收入5205元,增長13.11%;家庭經營收入5061元,增長14.76%;財產性收入122元,增長1.42%;轉移性收入500元,增長1.06%。城鄉居民收入比為2.44:1。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為15664元和6093元,分別增長10.17%和17.29%。城鎮居民人均現住房總建筑面積達38.18平方米;農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積達到39.68平方米。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分別為32.84%和36.11%。

    萊蕪

    萊蕪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到26.4萬人,增加1.6萬人;工傷保險參保人數達到23.7萬人,增加1.2萬人;失業保險參保人數達到15.9萬人,增加0.3萬人;生育保險參保人數達到16.7萬人,增加0.6萬人。城鎮醫療保險實現市級統籌,參保人數達41.4萬人,增加1萬人。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人數46.4萬人,參保率達到99%。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實現全覆蓋,參合率達到99.8%。

    2012年年末萊蕪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9507人,增長0.4%;2012年發放最低生活保障金3191.2萬元,增長35.8%;月人均保障標準240元,比2011年提高50元。2012年年末萊蕪享受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31040人,增長5.62%;2012年發放最低生活保障金4424.9萬元,增長45.73%;年人均補差100元,提高20元。2012年發放農村五保供養金1023萬元,增長17%,農村五保對象供養率達到75.3%。2012年年末萊蕪共有收養性社會福利單位63個,比2011年增加1個;床位6276張,增長2.6%;收養5168人,增長0.4%。社會福利企業40家,安置殘疾人員2002人。

    交通

    萊蕪位于齊魯大地的中部,京滬高速、青蘭高速、濱萊高速、萊泰高速、國道205過境。

    萊蕪東火車站,位于大橋路北首,只有泰山--淄博往返普客經停萊。

    萊蕪長途汽車站,位于市區順河大街,已開通省內外的客運線路達187條。

    歷史文化

    城市標示

    2015年12月9日,市十七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七次會議上,審議通過了《市人民 *** 關于推選國槐、銀杏、桃花為市樹市花的議案》。會議決定,國槐、銀杏為萊蕪“市樹”,桃花為萊蕪“市花”。

    此次“市樹”“市花”評選活動歷經半年多的時間,在廣大市民的積極參與下,圓滿完成了宣傳發動、公眾投票、專家評審、市 *** 審定、市人大常委會審議等階段的工作,最終確定我市市樹、市花,這不僅標志著我市有了一張新的生態名片,更標志著我市的生態文明建設又邁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節日盛會

    云臺山廟會、桃花藝術節、萊蕪羊里辭香嶺文化藝術節、萊蕪天上人家槐花節、萊蕪當地回族節日開齋節、萊蕪茶業口鎮櫻桃節、萊蕪當地回族節日古爾邦節等

    風景名勝

    萊蕪景點

    龍山風景區

    雪野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

    雪野旅游區

    萊蕪十大名山之鵬山

    房干生態區

    萊蕪孔雀山

    蓮花山風景區

    萊蕪羊里鎮大舟山九陽宮

    王石門"天上人家"景區

    萊蕪十大名山之望魯山

    雪野三峽景區

    萊蕪十大名山之望夫山

    官正九龍山景區

    萊蕪十大名山之寄母山

    南山景區

    萊蕪十大名山之葫蘆山

    呂祖泉景區

    萊蕪十大名山之黃羊山

    筆架山景區

    萊蕪十大名山之仙人山

    文昌島景區

    萊蕪十大名山之蓮花山

    汪洋臺景區

    萊蕪十大名山之香山

    朝陽洞景區

    萊蕪八大景之龍潭星現

    華山國家森林公園

    萊蕪八大景之棋山柯欄

    棋山省級森林公園

    萊蕪八大景之蒼峽雷鳴

    云臺山省級森林公園

    萊蕪八大景之汶水西流

    陳毅指揮所

    萊蕪八大景之宮山西照

    萊蕪戰役紀念館

    萊蕪八大景之仙人遺跡

    萊蕪齊長城

    萊蕪八大景之礦山呈瑞

    萊蕪八大景之二洞云連

    著名人物

    詩人何蘭華

    齊魯老畫家李半殘

    呂思問潛心著《困學編》

    張克學

    歷史學家王毓銓

    清代畫家呂著明

    李雪

    出版家李海昆

    清代畫家張煋

    將軍羊祜

    音樂家丁鳴

    翰林院庶吉士潘紹烈

    名臣朱童蒙

    詩人呂劍

    清廉博學張梅亭

    名醫朱包蒙

    評論家任孚先

    韓韶與嘶馬河

    吳來朝

    核事業科技專家李祥盈

    中國同盟會會員亓因培

    明朝知縣陳甘雨

    導演吳天明

    戰地藝術家李增援

    名吏亓詩教

    劉長樂

    愛國名士亓聘如

    譚性教

    李念林

    王毓華

    亓之偉

    亓象岑

    散文家吳伯簫

    葉方恒

    柳明瑞

    畫家王子正

    萊蕪古遺址名單

    萊蕪最出名的故事應脊正敬該就是解放戰爭時期的萊蕪戰役吧。當時櫻慎這個發生過大規模的戰爭,解放軍圍殲了國民黨清攜軍隊。

    萊蕪歷史及文化傳說

    萊蕪,原來是山東省地級市(2019年1月正式撤銷),現在是山東省濟南市萊蕪鄭液饑區。

    萊蕪位于山東省中部,泰山之東沂蒙山之西,萊蕪北靠泰山喊返余脈,南依徂徠山脈,東面是魯山、沂山,是個北、東、南三面環山的半圓形盆地,我們稱之為泰萊平原。

    獨特的地理環境決定萊蕪歷史上為兵家必爭之地。春秋時期著名的齊魯 “長勺之戰”就發生在這里,還有解放戰爭時期的“萊蕪戰役”。

    擴展資料:

    萊蕪于西漢時正式得名,其后幾經變遷,后因鐵礦資源而聞名,宋金時期就成為山東冶煉中心。明朝之后,其地理、經濟地位受到格外重視,先后隸屬于泰安州、濟南道、泰安道,1928年就成為省級直轄的城市。

    萊蕪于1983年撤縣設市,是省級直轄,由泰安代管;1992年正式由縣級市升為地級市。在這個過程中,萊蕪能成為山東最小的地級市,最主要原因是:延續了其山東、全國冶煉中心的特殊地位,這就是人們現在常說的“以鋼立市”。

    萊蕪20世紀60年代是中國重要的冶鐵中心,是山東鋼鐵生產和深加工基地、“國家新材料產業化基地”,并且是“中國生姜之鄉”和“中國黃金蜜桃之鄉”。

    2019年1月,國務院批復同意山東省調整濟南市萊蕪市行政區劃,撤銷萊蕪市,將其所轄區域劃歸濟南市管轄;設立濟南市萊蕪區,以原萊蕪市萊城區的行政區域埋搭為萊蕪區的行政區域;設立濟南市鋼城區,以原萊蕪市鋼城區的行政區域為鋼城區的行政區域。

    參考資料來源:—萊蕪

    萊蕪多少年歷史

    萊蕪人杰地靈,在悠久的歷史發展中產生出許許多多政治、軍事、思想、文學、史學等方面的杰出人物。元代,文仕有董克忠,至元年間任監察御史,獨立敢言。武仕有劉瑀,世祖時拜鎮國將軍都元帥,義勇有為,不避權勢;楊保,文武兼資,以功授副元帥職。明代,文仕高朗為境內第一名進士,永樂年間任監察御史。吳來朝"生平取法圣賢,孜孜好學,不慕顯貴"。由歲貢選任山西河間縣知縣,時遇該縣土田荒蕪,來朝便"出資購茅棘",引導農民墾荒,并"教民耕,給以牛種。歲余,一縣皆化為良田。又令夫人教人紡織。由是戶口繁盛,甲于他縣"。其子吳鴻洙、吳鴻功及孫吳啼,皆因學成名,考中進士,一任工部主事,一任吏科給事中,一任陜西按察使,被譽為"一門三進士,父子五登科"(其孫吳曙、吳暉系舉人)。亓詩教、朱童蒙、亓之偉皆為進士,均在朝廷供過職。武仕有魏均祥、魏得,分別任云南、西安前(后)衛指揮武略將軍;李果,弘治年間授都督掛征朔將軍印守遼東,"智勇過人,為一代名將",其子李勛拜驃騎將軍,20歲襲父爵,前后皆有戰功。歷蘆醫術有朱包蒙,熟讀《內經》、《素問》,具搏晌"視病立決生死"之術。清代,文仕有張四教、許汝盛、潘紹烈、呂憲瑞、欒少海、王鑲、張梅亭等,皆為進士,均在朝廷供過職;武仕有張安,順治年間誥授明威將軍。民國時期,亓因培為早期同盟會員,辛亥革命后被推選為廣州非常國會護法議員,參與簽名并起草《聲討陳炯明宣言》,后被選為第一屆國會眾議院議員、山東省憲政促進會會長。 中國共產黨成立后,呂若侃、劉仲瑩、鹿省三、黃仲華等有識之士首先接受了馬列主義,將個人生死置之度外,領導革命斗肢銀帶爭。文化藝術界有全國著名散文作家吳伯簫、著名導演吳天明、史學家王毓銓、詩人呂劍、音樂家丁鳴、雜技藝人李建業等。

    萊蕪歷史變遷

    萊蕪,春秋為牟國及齊嬴邑、平州邑地。牟國屬于魯國的附庸國,故址在今城東10公里的辛莊鎮趙家泉差鬧掘村;嬴邑屬于齊國,故址在今城西北羊里鎮城子縣村;平州邑在萊蕪西部。秦置嬴縣(治所在今城子縣村),屬濟北郡。西漢增置牟縣(治所在今趙家泉村),又于牟縣東北置萊蕪縣,因治所設在淄水流域的萊蕪谷,故名萊蕪,故址在今淄川東南21、5公里的口頭鄉城子莊。嬴、牟、萊蕪三縣同屬于泰山郡。東漢、三國魏、晉沿襲未變。北魏時嬴縣治所向東遷移至今南文字村。同時撤消設在淄川的萊蕪縣,其區域北部劃入設在淄川的貝丘縣,南部分別劃入嬴縣與牟縣。北齊天寶七年,撤消牟縣,并入博平縣。隋代開皇十六年,復置牟城縣,大業初年又并入嬴縣,從此牟縣再未出現。 古萊蕪裝飾圖 唐貞觀元年(公元627年)撤消嬴縣,并入博平縣,從此嬴縣再未出現。唐長安四年(公元704年),于北魏嬴縣故城(今南文字村)復置萊蕪縣。從此,萊蕪縣治所開始設在今萊蕪市境內。元和十五年又將萊蕪縣并入乾封縣,太和元年復置萊蕪縣,治所仍在南文字村,屬兗州魯郡。宋初屬兗州魯郡,繼屬襲慶府魯郡。金代,廢除設在今萊城的主管冶煉的萊蕪監,于大定十二年將設在南文字村的萊蕪縣南遷至萊蕪監舊址,屬泰安州。元代、明代沿襲未變。清代屬泰安州。1915年屬濟南道。1925年屬泰安道。1928年直屬山東省。 萊蕪名稱由來諸說,列下俟考:落石說。舊時傳說,今萊蕪城附近,從空中落下一塊石頭,莫測來源,按道家觀點謂此石來自于“無”,為此縣名萊蕪。 萊民播流此谷說。公元前567年(甲午,魯襄公六年,齊靈公十五年)十二月,齊侯滅萊(注:齊侯滅萊,遷萊于郳)。《水經注》引舊說云:“齊靈公滅萊,萊民播流此谷,邑落荒蕪,故曰萊蕪”。山名取目說。《水經注·淄水》:“泰無、萊柞并山名也,郡縣取目焉,漢高祖置。” 萊、牟音轉說。王獻唐在《人與夷》中認為:萊蕪是萊族與牟族雜居而得名。古讀“牟”為重唇音,聲與“蕪”相似,轉寫為萊蕪,故曰萊蕪。 萊蕪,春秋為牟國及齊嬴邑、平州邑地。牟國屬于魯國的附庸國,故址在今城東10千米的辛莊鎮趙家泉村;嬴邑屬于齊國,故址在今城西北羊里鎮城子縣村;平州邑在萊蕪西部。秦置嬴縣(治所在今城子縣村),屬濟北郡。西漢增置牟縣(治所在今趙家泉村),又于牟縣東北置萊蕪縣,因治所設在淄水流域的萊蕪谷,故名萊蕪,故址在今淄川東南21、5千米的口頭鄉城子莊。嬴、牟、萊蕪三縣同屬于泰山郡。北魏時嬴縣治所向東遷移至今南文字村。同時撤消設在淄川的萊蕪縣,其區域北部劃入設在淄川的貝丘縣,南部分別劃入嬴縣與牟縣。北齊天寶七年,撤消牟縣,并入博平縣。 隋代開皇十六年,復置牟城縣,大業初年又并入嬴縣,從此牟縣再未出現。唐貞觀元年(公元627年)撤銷嬴縣,并入博平縣。唐長安四年(公元704年),于北魏嬴縣故城(今南文字村)復置萊蕪縣。從此,萊蕪縣治所開始設在今萊蕪市境內。元和十五年又將萊蕪縣并入乾封縣,太和元年復置萊蕪縣,治所仍在南文字村,屬兗州魯郡。宋初屬兗州魯郡,繼屬襲慶府魯郡。金代,廢除設在今萊城的主管冶煉的萊蕪監,于大定十二年將設在南文字村的萊蕪縣南遷至萊蕪監舊址,屬泰安州。清代屬泰安州。 1915年屬濟南道。1925年屬泰安道。1928年直屬山東省。1937年后歷屬第十二行政督察區、第十五行政督察區。1939年8月,萊蕪縣民主政府成立,屬七縣行政聯合辦事處。1940年3月,屬泰山專署。 1941年,抗日民主政權將萊蕪與博山、沂源、新泰的少部分地區合并劃為萊蕪、萊東、萊南三縣,抗戰勝利后恢復原貌。1945年9月恢復原建制,彎虛屬泰山專署。建國后,歷屬泰安專區、濟南市、泰安地區。 1983年8月,經國務院批準,撤銷萊蕪縣,改設省轄縣級市,由泰安市代管。1990年8月,設立萊蕪市鋼城辦事處(副縣級),為萊蕪市人民政府的派出機構,萊蕪市、新泰市和沂源縣的部分鄉鎮歸其管轄。1992年11月,經國務院批準,萊蕪市由縣級市升為地級市,轄萊城、鋼城兩個區,30個鄉鎮、辦事處。2000年12月,經山東省人民政府批準,萊蕪市將所轄30個鄉鎮、辦事處,合并調整為4個辦事處、14個虛核鎮、1個鄉

    滿意請采納

    猜你喜歡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丰县| 邮箱| 武穴市| 泰来县| 敦化市| 卓资县| 灵丘县| 汕尾市| 平塘县| 龙陵县| 且末县| 仪陇县| 大丰市| 哈巴河县| 桂东县| 新昌县| 宁陕县| 宝丰县| 稷山县| 肥城市| 阜新| 眉山市| 德钦县| 南和县| 常德市| 大渡口区| 正蓝旗| 五常市| 呼图壁县| 额敏县| 陇川县| 弋阳县| 沁阳市| 古交市| 岢岚县| 台东市| 丹凤县| 沙坪坝区| 余江县| 当涂县| 平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