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明朝歷史簡介 鄧寅達百科 鄧寅達有后代嗎 鄧寅達的簡歷 清朝歷史
鄧演達(1895—1931),又名策成、仲密,字擇生,化名石生登,廣東惠州人,早年加入中國冊配同盟會。1919年畢業于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一次國共合作期間,擁護孫中山三大政策,是著名國民黨左派。1925年任黃埔軍校教育長。1926年1月當選為國民黨“二大”候補中央執行委員。同年7月任國民革命軍總政治部主任、隨軍北伐,指揮攻克武昌。曾被國民黨二屆三中全會選為中央執行委員、中央政治委員會委員、中央軍委主席團成員和中央農民部部長。“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后,他力主東征討蔣。民國16年,蔣介石、汪精衛相繼背叛革命后,鄧演達流亡歐洲。11月1日,與宋慶齡等在莫斯科發表《對中國及世界革命民眾的宣言》,聲明繼承孫中山遺志,堅持反帝反封建。1930年5月回國,8月,在上海格羅希路大福里(今延慶路29弄1-21號),將民國16年成立的中華革命黨改組為中國國民黨臨時行動委員會,任中央總干事,企圖建立第三種政治勢力。9月1日創辦和主編《革命行動》,主張在中國建立以農工為中心的平民政權,宣傳反帝反封建反蔣。11月在上海成立黃埔革命同學會,聯系黃埔各期同學,策動反蔣。1931年積極籌劃反蔣軍事行動,8月19日由于叛徒出賣被捕,11月29日被蔣介石秘密殺害于南京麒麟門外沙子崗。12月19日宋慶齡為抗議殺害鄧演達在《申報》上發表《宋慶齡之宣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被追認為革命烈士。遺著有《鄧演達文集》等。 [編輯本段]鄧演達被捕1931年8月17日下午,鄧演達赴上海愚園路愚園坊20號出席江西起清姿芹義干部訓練班結業式,國原行動委員會上海市干部會負責人陳敬齋叛變告密,鄧不幸被捕,同時被捕的還有羅任一、金新光、鄧文、張小山、李文英、黃素、云素青、黃經耀、方巨、張昌、朱鳳卿、任樹宣等12人。嗣后,許壽祥、程樸二人又在威海衛路和麥根路被捕。這天共捕15人,其中任樹宣不滿16歲,是二房東的兒子,與案情無關;許壽祥是廚師,朱鳳卿是打錯門牌闖進來的,亦與本案無關。參加這次搜捕的除鄧警銘率領的淞滬警備司令部偵 查隊外,還有公共租界總巡捕房的中西包探。下午3時許,鄧演達等13人被關進靜安寺英國巡捕房一間僅一丈見方的臨時囚室。18日上午9時,租界當答畢局將鄧 演達等押至江蘇高等法院第二分院第一法庭進行審訊。鄧演達籌組的中國國民黨臨時行動委員會已成立一年,基層組織遍布14個省、市,并準備在江西發動武裝起義。他 邀集黃埔軍校進步學生組織的“黃埔革命同學會”,成為跟蔣介石嫡系組織的“黃埔同學會”相抗衡的團體,在軍事上構成對 南京政府很大的威脅。蔣介石對鄧演達的革命活動極為忌恨,懸賞30萬元捉拿鄧演達,淞滬警備司令熊式輝除密令該部偵查 隊緝拿鄧演達和他的戰友之外,還發函至上海第二特區地方法院,要求“飭捕協緝”。15日,江蘇上海特區地方法院發出了“火速拘提”鄧演達、沈維岳、季方三人“到法院聽候審訊”的拘票。 [編輯本段]年表 1895年(光緒21年)8月1日,鄧演達出生于廣東惠陽永湖鄉鹿頸村一個貧寒家庭。少年時代受到反帝反封建思想的影響,曾隨姚魚平等革命黨參加反清活動,作交通員,到廣州,佛山一帶為革命黨人傳遞文件。 1909年(14歲)秋,考入廣東陸軍小學畢業。在校學習期間,成績優異,畢業前夕加入了同盟會。 1911年(16歲)于廣東陸軍小學畢業,不久參加姚雨平率領的學生軍的北伐活動。 1912年(17歲)春,離開部隊,返回廣東,入廣東陸軍速成學校學習。 1914年(19歲)考進武昌陸軍第2預備學校,繼續攻讀軍事。 1915年(20歲)于武昌陸軍第2預備學校畢業,后派往部隊見習。 1916年(21歲)在部隊見習期滿后,升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工兵科第6期學習。 1919年(24歲)于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學習期滿,畢生后到西北邊防軍見習。 1920年(25歲)年初,應鄧仲元邀請。到福建漳州參加援閩粵軍。任憲兵連連長。8月援閩粵軍回師廣東,驅逐桂系軍閥。鄧演達率憲兵隊隨軍出發,任督戰隊隊長,并屢向上級獻策,打敗敵軍,深受鄧仲元贊許。年底孫中山回廣州重建軍政府,并下令整編粵1,2兩軍,鄧演達在整編時升任第1軍第1師師部參謀兼步兵獨立營營長。后1師設軍官教育班以培訓下級軍官,鄧演達兼任教育班班主任。 1921年(26歲)7月調任1師工兵營營長。年底奉鄧仲元之命,陪徐樹錚到桂林與孫中山會晤。鄧演達工作認真,衷心擁護孫中山的革命主張,深得孫中山嘉許。 1922年(27歲)3月忠實執行孫中山的革命主張的粵軍第1師師長鄧仲元遭暗殺。鄧演達十分悲痛,表示誓要繼續擁護孫中山的革命事業。5月參加孫中山督師的北伐,入江西作戰。6月陳炯明于廣州武裝叛亂,公開反對孫中山,第1師內部擁陳者不少,但鄧演達始終不為所動。11月受1師梁鴻楷等擁孫派委托,前往上海晉見孫中山,表示繼續擁孫之決心。孫中山對鄧印象更佳,旋面授任務,囑配合滇、桂軍共同討陳炯明,鄧當即回粵傳達孫中山的指示,積極策動反陳斗爭。 1923年(28歲)1月初粵軍1師沿西江東下,配合滇、桂軍討陳。鄧演達率領工兵營擔當前鋒,并前往指揮。部隊抵三水時,鄧演達前往說服三水防軍負責人陸蘭培參加討陳。并代表1師任陸為團長。1月15日討陳聯軍進抵廣州,陳逆退守惠州。鄧演達率部隊駐廣州越華路廣東省長公署。1月底西江一帶情況緊張,鄧演達奉命率部駐江門。2月上旬孫中山從上海返廣州,設大元帥府于廣州河南。下令整編粵軍,1師擴充為粵軍第4軍,工兵營擴編為1師3團,鄧演達被任命為3團團長。4月駐肇慶,三水,清遠一帶的桂軍沈鴻英叛亂,鄧演達奉命率部隊討伐,以地雷隊炸開肇慶城垣,殲滅守敵。不久,滇軍楊如軒等率部在廣州叛亂,鄧演達奉孫中山之命,率3團趕返廣州拱衛大本營。孫中山授鄧演達為少將銜參軍。9月沈鴻英部從廣西襲擾西江一帶,鄧演達奉命率第3團入桂,占梧州打擊沈鴻英的勢力,并與李宗仁,黃紹竑等合作,進行統一廣西的工作。7月底陳炯明部騷擾東江博羅一帶,鄧演達奉孫中山手諭,率所部往東江與陳軍作戰。8月間,討陳戰役結束后,復移駐肇慶休整。年底1師師長李濟琛于肇慶設西江講習堂,任鄧演達為特約教官。 1924年(29歲)1月20日在孫中山主持下,國民黨"1大"于廣州召開。大會接受了共產黨提出的反帝反封建主張,重新解釋了三民主義,確定了聯俄聯共和扶助農工3大革命政策,以國共兩黨合作為基礎的革命統一戰線正式形成。鄧演達衷心擁護孫中山的革命政策,并努力貫徹執行。1月24日在中國共產黨和蘇聯的建議支持下,孫中山決定籌辦黃埔軍校,任蔣介石為軍校籌備委員長,王柏齡、李濟琛、沈應時、林振雄等7人為籌備委員,分設教授,教練、管理,軍需費、軍醫5部,推定王柏齡,李濟琛(由鄧演達代),林振雄,俞飛鵬,宋榮昌等為臨時主任,分部辦事。3月1日孫中山任蔣介石為黃埔軍校入學試驗委員會委員長,任王柏齡,鄧演達、彭素民,嚴重,錢大鈞、胡樹森、張家瑞,宋榮昌,簡作楨為試驗委員。6月1日黃埔軍校開課,任李濟琛為副主任,鄧演達為團長職務,團長職務在校長之下。軍校分設6部,為了專心搞好軍校工作,鄧演達辭去1師3團團長職務。6月16日黃埔軍校舉行開學典禮,孫中山親自出席主持并發表演說,鄧演達等也出席了開學典禮。8月蔣介石任用親信王柏齡等,堅持革命立場的鄧演達受排斥,無法開展工作,乃決定離開軍校到上海,準備到德國留學深造。12月2日在上海寫信給張難先,表明自己離開黃埔軍校到德國留學是由于蔣介石結黨營私,排斥異己所致。 1925年(30歲)年初抵德國柏林。在德期間,他勤奮鉆研經濟,政治、社會等學科,努力掌握德語,并與正在柏林的共產黨人朱德、孫炳文等人交往。3月在德國聽到孫中山病逝噩耗,不勝悲痛,曾致信友人表示"此后,不獨中國,即亞洲前途亦黯然!"并在柏林參加組織悼念孫中山逝世的活動。冬天由于國內形勢發展迅速,深感不能再在國外閉門研究,于是離開柏林,經莫斯科回國,投入斗爭。
歷史上兄廳姓鄧的名人有:
東漢羨此隱開國功臣鄧禹。
三國時期滅亡蜀國的名將鄧艾。
現代兩彈元勛扒祥鄧稼先。
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
鄧演達1895年3月1日生于廣東惠陽,字擇生。
胡耀邦在中國共產黨成立6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把鄧演達列為“一貫支持”中國共產黨的“親密戰友”。
鄧演達早年追隨孫中山先生,對革命忠勇奮發,兩次率兵討伐陳炯明叛軍,深得孫中山的信任和嘉許。
1927年3月10日,國民黨二屆三中輪明全會在漢口召開。 這次全會是挽救大革命的一次壯舉。為了限制蔣介石獨裁的惡性發展,會議通過了《統一黨領導機關案》、《統一革命勢力案》、《裁撤中央軍人部案》、《國民革命叢賣軍總司令條例》和《軍事委員會組織大綱》等決議案;同時免去蔣介石的中國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主席、軍事委員會主席的職務。
會上,經鄧演達提議,決議成立由鄧演達、毛澤東、譚平山、徐謙和顧孟余為委員的土地委員會。鄧演達還和毛澤東、陳克文以中央農民運動委員會常務委員的名義,提出并由大會通過了《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對農民宣言》。宣言指出:“解決農民問題是國民革命要解決的根本問題”,重申國民革命的方針是扶助農工運動。
由于鄧演達忠實遵循中山遺教,認真執行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被全會選為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中央政治委員會委員、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團成員和中央農民部部長,并任中央軍事委員會總政治部主任等職。
1927年6月30日,鄧演達鑒于革命形勢逆轉,又感到無力挽回狂瀾,就懷著沉痛的心情,決心出走。
臨走前,他給國民黨中央委員寫了一封告別信。信中說:“我以為總理的三民主義是我們革命的張本,照著總理的三民主義去做,必然可以得到大多數民眾——尤其是農工群眾滲桐逗的擁護,可以完成革命。不幸到了今日,總理的三民主義受了不少的曲解和背叛……我因為這個,所以離開了目前的工作,而且希望我們黨的領袖們反省”。信中最后說,“同志們,革命是我們的職業,三民主義的國民革命是我們的立場。同志們大家奮斗!我們一定在最近的將來和大家再見!”
鄧演達將信發出后,即化裝為檢查電線的工人,離開武漢,沿京漢線北上鄭州,再轉西安。在西安會合了由武漢回國的俄國顧問,經五原、榆林,越沙漠,到西伯利亞,最后抵達莫斯科。
鄧演達于1927年8月15日抵達莫斯科后,一直在思考中國革命問題。他認為大革命的失敗,首先是領導機構的罪惡;要繼續進行農工的解放工作,只有否定這一領導機構,建立一個革命的、代表農工利益的和能戰斗的指揮機構。1927年10月,他和正在莫斯科考察的宋慶齡、陳友仁交換了意見。他們一致認為,為了不中斷中國革命,有必要成立一個臨時性的革命領導機關——臨時行動委員會。其任務在于宣告南京、武漢的國民黨中央之罪惡;迅即籌備召集全國各省市代表大會,選出臨時中央執行委員會,以行使中央執行委員會職權;籌備國民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以解決一切革命問題。臨時行動委員會到全國各省市代表大會成立日起,即行取消。根據這一精神,由鄧演達起草了《對中國及世界革命民眾宣言》。以中國國民黨臨時行動委員會的名義于1927年11月1日在莫斯科發表。
1930年5月,鄧演達回到上海。他一到上海,就與同志們醞釀成立新組織的問題。1930年8月9日,在上海法租界召開了“中國國民黨臨時行動委員會”成立大會。到會的有10個省的代表,包括黃琪翔、章伯鈞、季方、朱蘊山等30余人。會議由鄧演達主持,通過了六項信條和鄧演達起草的綱領《我們的政治主張》,選舉了中央機構——干部會,由鄧演達任中央干部會總干事。至此,中國國民黨臨時行動委員會正式宣告成立。這一組織便是中國農工民主黨的前身,1947年始改名為中國農工民主黨。
1931年2月,寧粵分裂,國民黨中有不少中央委員不愿與蔣介石合作,而紛紛去廣州,另組國民政府。在這樣的形勢下,鄧演達同陳銘樞、楊杏佛等密商起義反蔣的軍事行動。他們商定:陳銘樞到江西吉安把“圍剿”紅軍的十九路軍調廣東,樹起停止內戰和反蔣的旗號;鄧演達去江西臨川一帶,策動“圍剿”紅軍的十八軍起義;同時,聯絡武漢駐軍以及西安和華北方面原西北軍一齊響應,以推翻蔣介石的統治。
1931年8月17日,鄧演達臨啟程去江西前,不幸在上海被捕了。
鄧演達被捕后,蔣介石立即從南京打來電話,命令將鄧押往南京。鄧演達在南京關押期間,蔣介石要他放棄自己的政治主張,宣布解散組織;又提出由蔣任總司令、鄧任副總司令,一同去江西剿共,或者派他出國考察。這一切,都被鄧演達一句話擋回了:“我要為中華民族維護正氣!”
蔣介石無計可施,便把鄧演達轉移到紫金山麓的茅屋內,嚴加看守。當時,有位看守遞出鄧演達寫的一張字條,大意是:他已移至南京郊外,難再聯系,愿做白發囚徒,要同志繼續為革命努力。
鄧演達在紫金山麓被囚禁一個月后,適值蔣介石要宣布下野。據說,蔣介石清楚地知道,他下野后,鄧演達很有可能上臺。鄧如上臺,對他威脅最大。于是,他便在下野之前,迫不及待地下令將鄧演達秘密殺害于南京麒麟門外沙子崗。時為1931年11月29日,鄧演達時年36歲。
正確為:鄧演達,是著名的愛國民主人士。
鄧演達(1895-1931),生于廣東惠陽永湖鄉(今惠州市惠城區三棟鎮),著名的國民黨左派領導人,中國農工民主黨創始人,著名愛國民主人士。
鄧演達1909年入廣東陸軍小學,曾參加辛亥革命。1920年后,歷任粵軍第一師參謀兼獨立營營長、第三團團長。曾兩次率兵討伐陳炯明叛軍,深得孫中山的信任和嘉許。 歷任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中央政治委員會委員、中央軍委主席團成員和中央農民部部長等。 1927年“四一二政變”爆發后曾著文譴責蔣介石、汪精衛,并與宋慶齡等展開反蔣活動。
1931年8月在上海被捕,11月29日晚被秘密處決于南京麒麟門御信外沙子崗,終年36歲。
人物評價
1961年11月紀念鄧演達殉難30周年時,宏鋒朱德和宋慶齡題詞贊揚鄧演達。1981年鎮絕輪11月在鄧演達殉難50周年的紀念大會上,彭沖代表中央再次表彰鄧演達是“中國民主革命的英勇堅強的戰士”,“是著名的政治活動家,是國民黨左派領袖人物”,“在民主革命中立下的功績,受到人民的尊敬和稱頌”。
以上內容參考-鄧演達
1895年3月1日鄧演達出生,原籍廣東梅縣。1909年入廣東陸軍小學,曾參世友加辛亥革命,1919年保定軍校畢業。1924年5月任黃埔軍校枯巖訓練部副主任,后任黃埔軍校教育長。
歷任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中央政治委員會委員、中央軍委主席團成員和中央農民部部長等。1927年“四一二政變”爆發后與宋慶齡等展開反蔣活動。1931年8月在上海被捕,終年36歲。
擴展資料
鄧演達的思想主張:
1、中國社會結構的分析,是解決中國問題的依據。這一點和毛澤東的思想接近,比如毛澤東就花了大量時間做社會調查,寫出了《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和《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
2、中國革命的方針策略,沒返御是解決中國問題的手段。鄧演達主張的暴力革命手段和毛澤東的思想也是一致的。
3、中國革命的發展前程是社會主義,是他解決中國問題的歸宿。這一點也與毛澤東的思想一致。
參考資料來源:-鄧演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