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国产欧美区_高清电影一区_国产精品日韩精品在线播放_日韩精品三区四区

當前位置: 首頁 > 所有學科 > 歷史

七上歷史提綱,七年級歷史提綱整理圖片

  • 歷史
  • 2023-06-13
目錄
  • 七年級歷史提綱整理
  • 七年級歷史知識提綱
  • 初一歷史必背知識點打印
  • 歷史提綱八年級
  • 歷史提綱初一

  • 七年級歷史提綱整理

    《歷史》七年級上冊復習要點

    第1課中華大地的遠古人類

    一、元謀人

    1、我國境內已知最早的人類,是距今約170萬年的元謀人,發現于云南元謀。

    二、北京人

    1、北京人(距今約70萬-20萬年),是生活在北京周口店的原始人類。

    2、北京人已經能直立行走,北京人已經會制造石制,北京人已經使用天然火。

    3、山頂洞人已經能夠人工取火。

    第2課星羅棋布的氏族聚落

    一、半坡聚落(黃河流域)

    1、早期人類的定居地,稱為聚落。最具代表性的是黃河流域的半坡聚落和長江流域的河姆渡聚落。

    2、按血緣關系組成的比較固定的社會群體,稱為氏族。

    3、半坡聚落,距今約6000多年。

    4、半坡聚落種植粟。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粟的國家之一。

    5、半坡聚落時期,人們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是:陶器。

    6、半坡聚落的房屋結構:半地穴式。

    二、河姆渡聚落(長江流域)

    1、河姆渡聚落,距今約7000年,是長江流域氏族聚落的代表。

    2、河姆渡聚落種植水稻。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的國家之一。

    3、河姆渡聚落的房屋結構:干欄式。干欄式建筑一直是江南地區的主要建筑形式之一。

    第3課傳說時代的文明曙光

    一、炎帝與黃帝

    1、炎帝和黃帝是黃河流域的部落聯盟首領。

    2、炎帝,號稱神農氏,是中華原始農業和醫藥學的創始人。

    3、黃帝造出宮室、車船、兵器、衣裳,還讓下屬官員發明文字、歷法、算術和音樂等。

    4、炎帝和黃帝被尊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

    二、堯舜“禪讓”

    1、通過推舉產生部落聯盟首領的辦法,后人稱之為“禪讓”。(禪讓制)

    三、大禹治水

    禹采用筑堤堵水和疏通河道相結合(疏導)的方法,治水成功,被尊稱為“大禹”。、

    第5課夏商西周的更迭

    一、“家天下”的夏朝

    1、約公元前21世紀,我國古代社會進入了文明時代。

    2、約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國家---夏朝(中國最早的國家),定都陽城。

    3、夏啟繼承父位后,王位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

    二、商湯滅夏

    1、約公元前1300年,商王盤庚把都城遷到殷(盤庚遷殷)。

    2、盤庚遷殷后,商朝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國家之一。

    三、武王伐紂

    1、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鎬京,史稱西周。

    2、西周時期,建筑物上開始使用瓦。

    第6課夏商西周的社會與國家

    一、西周的分封制

    1、西周的重要政治制度:分封制。

    2、夏商西周社會以血緣親疏關系區分尊卑等級。

    第7課春秋五霸與戰國七雄

    一、齊桓公稱霸

    1、公元前770--前476年,是我國歷史上的春秋時期。

    2、春秋五霸指: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等五霸。

    3、春秋五霸中,最先稱霸的是齊桓公。齊恒公任用管仲為相。

    4、齊恒公積極開展對外活動,提出尊王攘夷”的口號。

    5、公元前651年,齊桓公在葵丘舉行諸候盟會,正式成為中原霸主。

    二、問鼎中原

    1、楚國是南方的大國,向中原擴張,與晉國相遇,兩國在城濮交戰,晉國成為中原霸主。

    2、楚莊王大舉北進,問鼎中原,在比打敗晉國,楚莊王升為霸主。

    三、合縱連橫

    1、公元前475年--前221年,是歷史上的戰國時期。

    2、戰國七雄指:齊、楚、秦、燕、趙、魏、韓等七國。

    3、六國之間南北聯合,共同抗秦,稱為“合縱”;秦利用六國間的矛盾,遠交近攻,各個擊破,稱為“連橫”。

    第8課鐵器牛耕引發的社會變革

    一、從千耦其耘到個體農耕

    1、西周時期,人們通常在貴族的田地中集體耕作,古書中把這種大規模的集體耕作描寫為“千耦其耘”。

    2、春秋時期,鐵制開始廣泛應用于農業生產領域,個體生產成為可能,史書上記載這一時期為在“公作則遲”。

    二、商鞅變法與秦的崛起

    1、公元前356年,秦國開始變法(商鞅變法)。

    2、商鞅變法的目的:富國強兵

    3、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

    編制戶口,加強刑罰。獎勵生產。獎勵軍功。承認土地私有。推行縣制。統一度量衡。

    4、商鞅變法的歷史意義:

    經過變法,秦國富強起來,國力大增,為以后兼并六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第9課甲骨文與青銅器

    一、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

    1、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就是從商朝開始的。

    二、聞名于世的青銅器

    1、青銅器是銅、錫、鉛的合金。

    2、商朝出土的司母戊鼎是目前世界上已發現的最大的青銅器。

    3、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叫銘文,也叫金文。

    第10課思想的活躍與百家爭嗚

    一、孔子

    1、孔子是偉大的思想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的主要思想是“仁”和“禮”兩部分。

    2、孔子是偉大的教育家。他創辦私學,鼓勵學生要獨立思考,敢于堅持正確的意見。孔子死后,弟子們把他的言論整理成《論語》

    二、百家爭嗚

    1、百家爭嗚:社會上不同政治思想派別的代表人物,對各種問題提出了不同的見解,涌現出一批做出了開創性貢獻的學術大師,形成思想領域中百家爭嗚的局面。歷史上把這一時期的不同學派稱為“諸子百家”。

    2、掌握各學派名稱(墨家、儒家、道家、法家)及其代表人物。

    第11課先民的智慧與創造

    一、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1、都江堰(戰國時期):秦國李冰父子在岷江流域主持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

    2、 都江堰由“分水魚嘴”“飛少堰”“寶瓶口”等部分組成。

    二、神奇的編鐘

    1、 銅鐘是周期貴族在祭祀、宴會等活動中使用的樂器。

    2、 編鐘:古代常把幾件銅鐘組合成一套,它們形狀相同,大小不一,稱為編鐘

    第三單元大一統的秦漢帝國

    第13課秦帝國的興亡

    一、“秦王掃六合”

    1、長平之戰(秦-趙):公元前260年,秦在長平之戰大破東方六國中實力最強的趙國軍隊。(有關成語:紙上談兵)

    2、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國家。(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實現大一統)

    3、 公元前230-前221年,秦國先后兼并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建立秦朝,定都咸陽,秦王嬴政自稱始皇帝。

    4、 秦統一的歷史意義:秦的統一,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諸侯國長期割據爭戰的局面,將中國歷史推進到一個嶄新的階段。

    二、陳勝吳廣起義

    3、 時間:公元前209年。

    4、 地點:大澤鄉。

    5、 起義過程中建立的政權:張楚政權。

    6、 陳勝吳廣起義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戰爭,它沉重打擊了秦朝的統治。

    7、 相關成語:巨鹿之戰--破釜沉舟

    三、楚漢戰爭(項羽—劉邦)

    1、鴻門宴

    2、 項羽--無顏見江東父老。

    第14課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權的措施

    一、廢分封,立郡縣(政治方面)

    1、 在中央,設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2、 在地方:建立郡縣制。郡的長官稱郡守,縣的長官稱縣令。

    二、車同軌,書同文(經濟方面)

    1、 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

    2、 秦始皇規定以小篆作為標準文字。

    3、 秦始皇規定以秦國貨幣圓形方孔錢為標準貨幣。

    三、御匈奴,筑長城(軍事方面)

    1、秦長城:西起臨洮,東至遼東,全長一萬余里。(秦長城是在燕、趙、秦三國長城的基礎上修筑起來的。)

    四、焚書坑儒(思想方面)

    1、 秦始皇采取李斯的建議,焚書坑儒。

    第15課漢武帝推進大一統格局

    一、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1、 公元前202年,劉邦(漢高祖)稱帝,建立漢朝,定都長安,史稱西漢。

    2、 漢武帝采納董仲舒的建議,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政策。

    二、削弱封國勢力,頒布“推恩令”。

    1、 漢武帝采納主父偃的建議,頒布“推恩令”。

    三、強化監察制度

    1、 在中央設立司隸校尉。 2、在地方,設立刺史(13個)。

    第16課秦漢開拓西域和絲綢之路

    一、中原王朝一匈奴的和戰關系

    1、 秦始皇派蒙恬率30萬軍隊北伐匈奴,收復河套地區。

    2、 西漢和親政策:昭君出塞

    二、張騫通西域

    1、 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

    ⑴、時間:公元前138年。

    ⑵、目的:聯合大月氏夾擊匈奴。

    2、 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19年)

    3、 西域都護的設置:

    ⑴、時間:公元前60年。

    ⑵、意義:西域都護的設置,是今新疆地區正式歸屬中央統轄的開始。

    4、 絲綢之路(橫穿歐亞的陸上通道)

    ⑴、絲綢之路的起點:長安

    ⑵、絲綢之路途經地方:從長安經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區,通往中亞、西亞,直到歐洲。

    ⑶、絲綢之路最后到達的地方:歐洲

    ⑷、為什么稱之為絲綢之路?

    (因為中國精美的絲綢是這條交通線上運輸最多的商品。)

    ⑸、絲綢之路經濟交流的主要商品:

    西傳:絲織品,冶鐵、鑿井、造紙等技術。(中國)

    東來:毛皮、汗血馬、瓜果,佛教、魔術、音樂、舞蹈、雕塑等。

    第17課先進的科學技術

    一、造紙術的發明與改進

    1、 造紙術發明以前,通常用竹木簡和帛做書寫材料。

    2、 西漢前期,人們發明了造紙術。(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

    3、 東漢時期,蔡倫改進造紙術。蔡倫改進的紙被稱為“蔡侯紙”。

    4、 公元3-4世紀,紙的使用在我國就已經相當普遍。

    二、“醫圣”張仲景和“神醫”華佗

    1、 張仲景是東漢時期杰出的醫學家。張仲景著有《傷寒雜病論》,后世尊稱他為“醫圣”。

    2、 華佗研制成全身麻醉藥劑“麻沸散”,并成功施行了開腹手術,是世界醫學史上的創舉。被人們譽為“神醫”。

    三、《九章算術》

    1、《九章算術》總結了周秦到漢代的數學成就,還總結出負數運算、一元二次方程解法等。

    2、《九章算術》的出現,標志著以計算為中心的中國古代數學體系的形成。

    3、《周髀算經》(西漢),率先提出勾股定理,比西方早了約500年。

    第18課昌盛的文化

    一、佛教東來和道教興起

    1、佛教

    ⑴、佛教起源于古印度。

    ⑵、佛教在西漢末年經絲綢之路傳入我國中原地區。

    ⑶、我國第一座佛教寺院-----白馬寺。

    ⑷、佛教教義:佛教宣揚生死輪回、因果報應,認為人生是痛苦的,只有忍耐眼前的一切痛苦,信奉佛教,努力修行,才能在來世得到幸福。

    ⑸、東漢末年,佛教在民間流傳開來。

    2、道教

    ⑴、道教產生于東漢時期,是中國本土的宗教。

    ⑵、東漢以后,思想領域逐漸形成了以儒家為主,儒、佛、道三家并立互補的局面。

    二、司馬遷與《史記》

    1、 司馬遷撰寫的《史記》,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2、 《史記》全書130篇,52萬多字,記述了從傳說中的黃帝到漢武帝時期約3000年的主要史事。

    三、威武雄壯的地下軍陣

    1、舉世聞名的秦始皇陵兵馬俑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第20課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

    一、曹操統一北方

    1、在軍閥混戰中,曹操取得“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有利地位。

    2、200年,曹操打敗袁紹,取得了官渡之戰的勝利。官渡之戰奠定了曹操統一北方的基礎。

    二、三國鼎立

    1、208年,曹軍與孫權、劉備聯軍決戰,爆發了著名的赤壁之戰。

    2、赤壁之戰(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奠定了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

    3、 三國鼎立:220年,曹丕建立魏國,定都洛陽。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建立蜀國。222年,孫權稱王,國號吳,定都建業。

    第21課南方經濟的發展

    一、人口南遷

    1、 秦漢時期,我國的經濟重心在北方。

    2、 西漢時,全國絕大部分人口分布在黃河流域。

    3、 北方人口開始南遷的原因:為了躲避戰亂。

    4、 北方移民南下后,主要分布在長江中下游地區,部分移民到達嶺南一帶。

    5、 相關成語:祖逖----聞雞起舞

    二、淝水之戰---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

    1、 東晉(勝)—前秦(敗)。

    2、 相關成語:草木皆兵,風聲鶴唳。

    三、江南經濟的發展

    1、 農業:在江南地區普遍實行麥稻兼作,五嶺以南則種雙季稻。

    2、 絲織業:三國時期,蜀錦。

    3、 冶鑄業:發明灌鋼法。

    4、 制瓷業:青瓷。

    5、 城市:建康。

    6、 230年,孫權還派人(衛溫)航海到達夷洲。

    第22課北方的民族匯聚

    一、邊疆少數民族的內遷

    內遷的少數民族主要有匈奴、鮮卑、羯、氐、羌等,合稱“五胡”。

    二、北魏孝文帝促進民族融合的措施

    1、 鮮卑族拓跋部建立魏國,定都平城,史稱北魏。

    2、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⑴、遷都洛陽(從平城遷到洛陽)。

    ⑵、實行漢化政策:改穿漢服,學習漢語,采用漢姓,提倡與漢人通婚等。

    第23課領先世界的科學技術

    一、祖沖之和圓周率

    1、祖沖之----南朝著名的科學家。

    2、祖沖之是世界上第一個把圓周率的數值計算到小數點以后第七位的人。比歐洲人早了約1000年。(圓周率的數值在3.1415926—3.1415927之間)

    二、賈思勰和《齊民要術》

    1、 賈思勰----北魏和東魏時期的著名農學家,著有《齊民要術》一書。

    2、 《齊民要術》是我國現存的第一部完整的農學著作。

    三、酈道元和《水經注》

    1、 酈道元----北魏杰出的地理學家。主要著作《水經注》

    2、 從《水經注》中,我們得知中國是世界上最早懂得使用石油資源的國家。

    第24課異彩紛呈的藝術成就

    一、“書圣”王羲之

    1、 王羲之---東晉著名書法家,代表作有《蘭亭序》。

    2、 王羲之的書法,有“飄若浮云,矯若驚龍”的美稱。

    3、 王羲之被后人尊稱為“書圣”。

    二、顧愷之和繪畫

    1、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在繪畫方面,藝術成就最高的是東晉人顧愷之。

    2、 顧愷之的代表作有《女史箴圖》和《洛神賦圖》。(作品以人物畫為主)

    三、石窟藝術

    1、 石窟藝術是隨著佛教的傳播而發展起來的。

    2、 著名石窟藝術:云岡石窟(山西大同)龍門石窟(河南洛陽)

    七年級歷史知識提綱

    七年級歷史上冊復習提綱

    一、基本知識

    1. 云南元謀人 是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人類,距今約一百七十萬年。

    2. 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是 會不會制造。

    3. 距今約70—20萬年的北京人生活在 北京西南周口店龍骨山的山洞里,使用打擊石器,使用天然火,過著群居生活,是早期人類原始社會。

    4. 我國是世界上發現 遠古人類遺址 最多的國家。

    5. 山頂洞人 距今約三萬年前,在北京人活動過的地區生活,仍用打擊石器,但已掌握 磨光和鉆孔技術,會人工取火,靠采集、狩獵為生。他們生活的集體也進入母系氏族公社時期。

    6. 氏族:是由 血緣關系 結合起來的,由一個共同的祖先繁衍下來他們居住在一起,共同勞動、共同生活,沒有貧富貴賤的差別的這樣一種集體。

    7. 山頂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進步?

    代表文化 距今時間 體質形態 制造 生產活動 觀念 社會組織

    北京人 約70萬-20萬年 保留猿的某些特征 打制石器 采集、狩獵 原始人群

    山頂洞人 約18000年 和現代人基本相同 開始掌握磨光和鉆孔技術:骨針 采集、狩獵 懂得愛美 氏族

    8.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 水稻 和 粟 的國家。

    9.生活在長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距今約七千年)和生活在黃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距今約五六千年)使用磨制石器,開始原始農耕的定居生活。河姆渡人住著 干欄式房子 便于通風防潮;半坡人 住在半地穴式 的房子里。

    10. 炎帝和黃帝是我國傳說中黃河流域著名的部落首領, 涿鹿之戰 中兩部落聯合起來,大敗蚩尤,隨后結成聯盟,經過長期發展,形成了日后的 華夏族。

    11. 部落是指在原始社會中許多近親的氏族共同組成部落,若干部落又組成部落聯盟。

    12. 黃帝 被后人尊稱為“人文初祖”。

    13. 堯舜禹時期采用“禪讓”的方法推舉部落聯盟首領。

    14. 約公元前2070年,禹 建立夏朝;夏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從此,我國漫長的原始社會結束,奴隸社會開始,啟繼承父位,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公天下”變成 “家天下”。

    15. 約公元前1600年黃河下游的商部落國君——湯 戰勝桀,建立商朝。

    16. 商王盤庚 遷都到殷,故后人又稱商朝為殷朝。

    17. 周文王任用賢人姜尚,重視農業生產,使國力逐步強大起來。公元前1046年,文王的兒子周武王伐紂, 牧野之戰 滅亡商朝建立西周,定都 鎬京。

    18. 公元前771年,西周滅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遷都洛邑,東周開始。

    19. 世界上現存最大的青銅器是商朝的司母戊鼎 。

    20. 舉世聞名的“三星堆”文化是與商周同期的我國 成都平原 盛行和一種獨特的青銅文化,著名的有青銅面具、青銅立人像、青銅神樹等。

    21.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 發明瓷器 的國家。商朝早期就開始燒制原始青瓷。

    22. 東周分為春秋 和戰國 兩個時期。春秋時期從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戰國時期從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23. 春秋五霸是指先后稱霸的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 和越王勾踐。

    24. 公元前7世紀后期,晉楚城濮大戰,晉軍大敗楚軍,晉文公成為中原霸主.

    25. 戰國七雄是指 齊、楚、燕、韓、趙、魏、秦 七雄并立的局面。

    26. 公元前260年,秦、趙之間長平之戰 后,東方六國再無力抵御強秦的進攻。

    27. 我國開始出現鐵農具、使用牛耕去向都始于 春秋時期;

    28. 戰國時期,秦國蜀太守李冰 在岷江修筑都江堰,使 成都平原 成為的“天府之國”。

    29. 甲骨文是指商朝人刻寫在龜甲或獸骨上的文字。我國現在的漢字就是從甲骨文發展而來的。

    30. 我國有文字可考的年代是從 商朝 開始的。

    31. 我國歷史上第一次有確切日期的日食記錄 是公元前776年9月6日發生的日食。

    32. 公元前613年,魯國天文學家留下了世界上關于 哈雷彗星最早的有確切時期的記載。

    33. 一年有24個節氣始于 戰國時期。

    34. 春秋戰國時期的名醫扁鵲,總結了望、聞、問、切 四珍法一直被中醫沿用。

    35. 我國古代著名的愛國詩人 屈原,他的代表作抒情長詩《離騷》被譯成多國文字處理;世界和平理事會把屈原定為世界文化名人。

    36. 湖北隨州出土了戰國時期珍貴的整套編鐘。

    37. 孔子的言論記載在《論語》一書里。

    38. 春秋晚期著名的思想家老子是 道家學派 的創始人,他的學說記錄在《道德經》里。

    39. 從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 秦王贏政 統一六國,建立秦朝,定都咸陽。秦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40. 秦長城西起 臨、東到 遼東 ,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和獨創性的象征。

    41. 秦朝疆域東到東海,西到隴 西 ,北至 長城一帶,南達南海,是當時世界上的大國。

    42. 公元前209年,陳 勝 和 吳 廣 領導了大澤鄉起義,秦末農民起義爆發了。陳勝、吳廣起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他們的革命首創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萬勞動人民反抗殘暴統治的斗爭。

    43. 公元前207年在巨鹿之戰中,項羽民少勝多,大敗秦軍主力,為滅亡秦朝奠定了基礎。隨后,劉邦率兵進逼咸陽,秦朝滅亡。

    44. 公元前202年劉 邦經四年楚漢戰爭,打敗項羽建立漢朝,定都長 安,是為西漢。

    45. 漢文帝、景帝時期推行輕徭薄賦、發展農業的政策,出現了“文景之治”的太平盛世景象。

    46. 春秋戰國時期儒、墨、道、法、兵諸家代表人物情況表。

    時期 姓名 稱謂 著作 主要思想

    春秋晚期 孔子 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論語》 提出“仁”的學說,主張“為政以德”。主張“因材施教”、謙虛好學、“溫故而知新”

    戰國時期 孟子 思想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 提出“春秋無義戰”反對一切戰爭;要求統治者用“仁政”治國;主張遵循時令,合理利用自然資源

    戰國 墨子 思想家,墨家學派創始人 主張“兼愛”、“非攻”

    春秋末期 老子 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 《道德經》 認為一切事物都有對立面,對立的雙方可以互相轉化。主張以柔克剛

    戰國時期 莊子 思想家,戰國時期道家學派代表 主張“無為而治”順其自然

    戰國 韓非 思想家,戰國時期法家代表人物 主張改革,提倡法治,建立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制

    戰國 孫武 軍事家,兵家鼻祖 《孫子兵法》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47. 董仲舒向漢武帝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把 儒 家 學 說 作為封建正統思想。

    48. 漢武帝在長安舉辦的太 學 是我國古代的最高學府。

    49. 公元25年,劉秀建立東漢,定都洛陽,劉秀就是漢光武帝,在他統治時期,社會安定,經濟好轉,史稱“光武中興”。

    50. 西漢的耕犁裝有犁 壁,比歐洲早了一千多年。牛耕普遍使用二牛抬杠法;新型播種 耬車 也出現在西漢。

    51. 東漢明帝時水利專家王 景 治理黃河,使黃河在以后的八百年里沒有改道。

    52. 我國漢代的冶鐵技術處于世界先列。東漢南陽太守杜詩發明了水排,利用水力鼓風冶鐵。

    53. 秦漢之際,匈奴杰出首領 冒頓單于 第一次統一了蒙古草原。

    54. 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派大將衛 青 、霍去病 出擊匈奴,經漠北一役大敗匈奴。

    55. 東漢元帝時昭 君出塞,嫁于呼韓邪單于 ,使漢匈邊境安定了較長一段時間。王昭君 和呼韓邪單于為漢匈的友好相處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貢獻。

    56. 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派 張 騫 兩次出使西域,開通了絲綢之路。

    57. 公元前60 年,西漢政府在西域設置 西域都護 ,總管西域事務,標志著新疆地區開始隸屬中央政府的管轄,成為我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58. 絲綢之路是指中國的絲和絲織品從長安出發經 河西走廊、今 新疆地區,運往西亞,再轉運到歐洲,這條溝通中西交通的陸上要道,就是著名的絲綢之路。

    59. 公元73年東漢政府派 班 超 出使西域,班 超 經營西域30年,進一步加強了西域和內地的聯系。

    60. 166年,大秦派使臣安敦訪問東漢,這是歐洲國家同我國的第一次直接交往。

    61. 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紙是我國甘肅天水出土的 西漢早期 用麻做的紙,比歐洲早一千二百年。

    62. 東漢 蔡 倫 改進了造紙術。造紙術的發明是我國人民對世界文化的巨大貢獻。

    63. 成書于東漢時期的《九章算術》是我國現存的最早的一部古代數學專著,它總結了春秋戰國到東漢初期的數學成就。書中的某些內容在當時具有世界先進水平。]

    64. 張 衡 發明和制造了歷史上第一臺觀測地震的科學儀器──地 動 儀 ,是世界公認的最早的地震儀器。

    65. 東漢著名的醫學家 華 佗 擅長外科手術,他制成的全身麻醉藥劑“麻沸散” ,是世界醫學史上的創舉。

    66. 張 仲 景 寫成的《傷寒雜病論》全面闡述了中醫的理論和治病原則,他醫術高明,醫德高尚,被后世尊稱為“醫 圣”。

    67. 當今世界的三在宗教是 基督教、佛教 和 伊斯蘭教。

    68. 佛教在 西漢末年 傳入我國中原地區;道教在東漢時期在我國民間興起。

    69. 王 充是東漢杰出的唯物主義思想家,他寫了《論衡》一書,闡明世上根本就沒有鬼神存在。

    70. 司 馬 遷 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史學家,他編寫的《史記》,記述了從黃帝到漢武帝時期的史事,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71. 秦始皇陵兵馬俑是秦漢時期雕塑藝術的杰出代表,是世界藝術寶庫中的璀璨明珠。

    72. 發生于200年的 官 渡 之 戰,曹操以少勝多,打敗袁紹,為曹操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

    73. 赤壁之戰 發生于208年,孫劉聯軍用火攻的辦法大敗曹操,隨后,三國鼎立的局面形成。

    74.三國鼎立形勢表

    國名 建立人 建立時間 都城 經濟特色 滅亡情況

    魏 曹丕 220年 洛陽 興建水利,發展農業生產 266年,為西晉取代

    蜀 劉備 221年 成都 絲織業發達,蜀錦行銷三國 263年被魏國滅亡

    吳 孫權 222年 建業 造船業發達;曾衛溫到達夷洲(今臺灣) 280年西晉滅吳,三國時代結束

    75. 266年,司 馬 炎 建立西晉,定都洛陽。316年被內遷的匈奴人滅亡,歷時50年。

    76. 西晉時期內遷的北方少數民族主要有 匈 奴、鮮 卑、羯 、氐 、羌 等,他們同漢族長期雜居,促進了我國民族融合。

    77. 317年司馬睿建立 東 晉 ,都城在 建 康 ;420年東晉大將劉裕自立為帝,東晉結束,南朝開始。

    78. 4世紀后期,氐族人 建立了前秦政權,前秦苻堅統一了黃河流域。

    79. 383 年東晉軍隊以少勝多打敗前秦苻堅,贏得了 淝水之戰 的勝利。

    80. 北魏政權是 鮮族 建立的,439年北魏再次統一黃河流域。

    81. 南朝包括先后經歷的 宋、齊、梁、陳 四個王朝;北朝則包括 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 共五個王朝。

    82. 王羲之集書法之大成,使我國的書法升華為一種高級藝術形式。他的代表作《蘭亭序》,有“天下第一行書”的美譽;王羲之被后人稱為“書圣”。

    83. 顧 愷 之 是東晉時著名的畫家,代表作有《女史箴圖》和《洛神賦圖》。

    84. 南朝的思想家 范 縝 撰寫的《神滅論》地闡述了無神論思想,揭露了統治階級利用佛教欺民的事實。

    85. 山西大同的 云岡石窟 和河南洛陽的 龍門石窟 是北朝開鑿的最著名的兩大石窟。

    86. 魏晉南北朝的科學成就表

    人物 朝代 稱謂 主要著作 主要科技成就

    祖沖之 南朝 著名數學家、天文學家 《綴術》 在數學、天文學、機械制造方面均有很大成就,其中最突出的是把圓周率精確地推算到小數點之后七位數字,較國外早近千年

    賈思勰 北朝(北魏和東魏) 著名農學家 《齊民要術》 總結我國北方勞動人民生產經驗,提倡改革生產技術和,編成我國現存第一部完整農業科學著作,在世界農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酈道元 北魏 杰出的地理學家 《水經注》 寫出綜合性地理學專著。以水道為綱,詳細介紹江河流經地區的山川城鎮,地形物產、風土人情、歷史古跡

    87. 歷代封建王朝簡表第三單元統一國家的建立

    朝代 建立時間 開國帝王 都城名稱

    秦朝 公元前221年 秦王贏政—秦始皇 咸陽

    西漢 公元前202年 劉邦—漢高祖 長安

    東漢 25年 劉秀—漢光武帝 洛陽

    三國 魏 220年 曹丕 洛陽

    蜀 221年 劉備 成都

    吳 222年 孫權 建業

    西晉 266年 司馬炎 洛陽

    東晉 317 司馬睿 建康

    二、問答題

    88.我國原始農耕時代幾項世界性的貢獻有哪些?

    ①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的國家;

    ②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粟的國家;

    ③我國是世界上很早種植蔬菜的國家。

    89.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頂洞人在生產生活上有了哪些進步?

    答:河姆渡原始居民已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種植水稻,他們住著干欄式的房子,過上定居的生活。已挖掘水井,飲水更加方便。還飼養了家畜,會制造陶器,并能制作簡單的玉器和原始樂器。

    90.我國原始農耕時代的居民有怎樣的勞動分工?

    答:婦女主要從事耕作、紡織,男子主要從事捕魚打獵以及制造、制陶等繁重的手工業生產,老年人從事家務勞動和照顧、教育小孩。

    91.黃帝為什么被尊稱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

    答:是因為:(1)他建造宮室,制作衣裳,教人們挖井,發明了舟車,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礎。(2)他的妻子嫘祖發明養蠶繅絲,他的下屬倉頡發明了文字,伶倫編出了樂譜。

    92.西周為什么要實行分封制?怎樣分封?有什么作用?

    答:西周實行分封制,目的是為了鞏固統治。

    主要內容:分封制是指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給親屬、功臣等,封他們為諸侯。諸侯須服從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納貢品,平時鎮守疆土,戰時帶兵隨天子作戰。

    作用:西周通過分封制,開發了邊遠地區,加強了統治,成為一個強盛的國家。

    93.齊桓公為什么能第一個稱霸?

    答:①齊國地理位置好,盛產魚鹽,經濟富庶,是東方的一個大國;②齊桓公任用管仲為相,積極改革內政,發展生產;③改革軍制,組建強大的軍隊,擴充疆界;④政治上打出”尊王攘夷”的口號.

    94.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和作用是什么?

    答:公元前356年,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開始變法。

    變法的主要內容有:(1)國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2)獎勵耕戰,生產糧食布帛多的我,可以免除徭役;根據軍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廢除沒有軍功的舊貴族的特權。(3)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變法的主要作用是:使秦國的經濟發展,軍隊的戰斗力不斷加強,發展成為戰國后期最富強的國家,為秦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

    95.列舉孔子的思想內容

    答:孔子是春秋時期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他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孔子的思想主張主要有:提出了“仁”的學說,主張“愛人”,要求統治者體察民情,愛惜民力;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

    96.孔子的教育成就主要有:①創辦私學,廣收門徒,擴大了教育對象;②他注意“因材施教”,善于啟發學生思考問題;③他教育學生要有老老實實的學習態度,要謙虛好學;④他要求學生時常復習,以便“溫故而知新”。

    97.秦始皇鞏固統一的措施有哪些?

    答:①建立了一套封建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制度。(最高統治者稱皇帝,總攬全國一切軍政大權;中央設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軍事和監察;在地方上推行郡縣制。)

    ②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把小篆作為全國的規范文字;以圓形方孔銅錢為全國統一貨幣;并對尺寸、升斗、斤兩作出整齊劃一的規定。)

    ③“焚書坑儒”,加強思想控制。

    ④派大將蒙恬大舉反擊匈奴,還修筑長城予以抵抗。

    ⑤秦始皇還派兵統一了南越各部,修筑靈渠,開發南疆。

    98.秦朝在我國歷史上起了什么重要作用?

    ①結束了春秋以來諸侯割據混戰的局面,開創了統一的新局面。自秦統一后,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雖然有的時期出現了割據狀態,但統一始終是歷史的主流。

    ②秦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國家,其專制集權統治制度,在我國沿襲了兩千多年,影響十分深遠。

    ③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對我國以后經濟、文化的發展和維護國家統一,有極為重要的影響。

    ④修筑了著名的萬里長城和靈渠等古代工程。

    99.說一說秦始皇的歷史作用?在你原先的印象中,秦始皇是一個怎樣的人?你在影視劇中了解的秦始皇與歷史上的秦始皇有沒有差別?

    秦始皇順應歷史潮流,滅六國統一了中國,結束了諸侯長期割據混戰的局面,符合廣大人民的愿望;他建立了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等,鞏固了統一,促進了各地區各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他通過統一戰爭,擴大了疆域,使秦朝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以上說明秦始皇是對我國歷史作出過巨大貢獻,產生過巨大影響的皇帝。但是他又是統治殘暴的封建皇帝。他廣建宮殿陵墓,浪費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影響了人民正常的生產和生活;他還制定殘酷的刑法,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他焚書坑儒,鉗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

    電視劇中的秦始皇是藝術形象,帶有“戲說”甚至虛構的成分。歷史上的秦始皇是歷史的真實,兩者差別很大。

    100.秦末農民戰爭爆發的原因是什么?

    答:秦末農民戰爭爆發的原因有:

    ①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②徭役繁重;③賦稅沉重;④刑法殘酷和秦二世統治的逾加殘暴。

    101.漢武帝的大一統表現在哪些方面?

    答:漢武帝的大一統,表現在:①在政治上實行削藩,加強中央集權;②在經濟上將地方的鑄幣權和鹽鐵經營權收歸中央,實行抑商政策;③在軍事上大力反擊匈奴,進一步發展和鞏固了國家的統一;④在思想上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儒家思想作為封建正統思想。⑤在外交上派張騫出使西域,開通絲綢之路。

    102.江南地區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為什么能得到開發?有什么影響?

    答:第一,江南地區有發展經濟的優越的自然條件;第二,大量的北方人口遷往江南,為江南的發展提供了勞動力和技術;第三,江南地區的戰亂比較少,社會秩序比較安定。第四,南北方勞動人民的辛勤努力。

    影響:江南經濟的發展為我國經濟重心的逐漸南移奠定了基礎。

    103.北魏孝文帝改革有哪些內容?有什么作用?

    答:北魏孝文帝把都城從平城遷到洛陽后,進行了政治經濟改革。

    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內容有:①說漢語:在朝廷必須使用漢語,禁用鮮卑語;②穿漢服:官員及家屬必須穿戴漢族服飾;③改用漢姓:將鮮卑族的姓氏改為漢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為姓元;④鼓勵鮮卑貴族與漢族貴族聯姻;⑤采用漢族 官制、律令;⑥學習漢族的禮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國,提倡尊老、養老的風氣。

    孝文帝改革的作用:促進了民族融合,加速了北方少數民族的封建化進程,在客觀上適應了歷史發展的趨勢。

    初一歷史必背知識點打印

    1、目前我國境內已知最早的人類,是距今約170萬年的 。

    2、距今約 年,生活在北京周口店的原始人類被稱為“北京人”。

    3、 還保留著猿的一些體質特征,但他們已經能直立行走,上肢基本上具備了現代人的特點。

    4、 在從猿到人的進化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5、 ,是人類在進化過程中取得的重大進步。

    6、北京人已經使用 。 的使用,提高了原始人類適應自然環境的能力,促進了體質的發展和腦的進化。

    7、人類最原始的社會組織形式是:原始人往往幾十個人在一起, ,過著群居的生活。

    第二課 星羅棋布的氏族聚落

    1、距今約六七千年前,氏族聚落已在中華大地星力棋布,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黃河流域的 和長江流域的 。

    2、距今約 年的半坡聚落位于 ,現存遺址面積約5萬平方米。半坡聚落居民已種植 、 、 ,飼養 、 ,還經常去 、 。他們開墾耕地用、,收割莊稼用 、 ,加工谷物用 、 等。

    3、 是半坡居民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

    4、我國是最早種植 和 的國家之一。其中,最早種植 的是半坡居民;最早種植 的是河姆渡居民。

    5、距今約 年的河姆渡聚落位于 ,是長江流域氏族聚落的代表。河姆渡居民種植 ,飼養 、 、 等家畜。

    6、河姆渡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還用動物骨骼制作,他們在這些上 , ,這是制作技術的又一進步。

    7、河姆渡聚落的房屋是 式的。幾千年來, 一直是江南地區的主要建筑形式之一。

    8、大汶口居民時期,出現了私有財產,聚落的成員之間產生了貧富分化。

    第三課 傳說時代的文明曙光

    1、相傳 改進農具,教人農耕,嘗遍百草,發明醫藥,是中化原始農業和醫藥學的創始人,因此號稱 。他還發明,開辟,使人們互通有無。

    2、相傳 造出宮室、車船、兵器、衣裳,還讓下屬官員發明文字、歷法、算術和音樂。他的妻子 發明了 。

    3、距今約 多年前,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已經出現部落聯盟。

    4、 和 被尊奉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

    5、黃帝之后過了很久, 、 、 先后成為黃河流域的部落聯盟首領。

    6、通過推舉產生部落聯盟首領的辦法,后人稱之為“ ”。

    7、 是傳說中的治水英雄。他采用 的方法,把洶涌的洪水引入大海;又領導人民 , ,化水害為水利,發展農業生產。

    第二單元 國家的產生和社會變革

    公元前21世紀,王位世襲制的實行及國家機構的設置,標志著中國最早的國家——夏朝的出現。

    夏商西周時期,燦爛的青銅文明是以 、 和

    為代表。

    夏朝開始進入奴隸制階段。西周實行宗法分封制。

    春秋戰國時期開始進入鐵器時代。也開始確立了封建生產關系。在思想方面形成了學術繁榮、百家爭鳴的局面。

    5、四大文明古國的有 、 、 和 。

    第5課 夏商西周的更迭

    1、約 年, 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國家—— ,定都 。并組建 ,制定 ,設置 ,建立起 。

    2、夏朝最后一個國王是 。夏朝滅亡的原因是:夏桀施行暴政;商部落日益強大。

    3、約 年,商部落首領 ,聯合周邊各部落起兵打敗了桀,建立 ,建都在 。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國家之一。

    4、約公元前1300年,商王 把都城遷到 ,此后商朝的統治穩定下來。因此,后代又把商朝稱為 。

    5、商代, 已經具備漢字結構的基本形式,是一種發展到成熟階段的文字。

    6、公元前1046年, 擊敗商朝軍隊,建立 ,定都 ,史稱西周。

    7、西周的經濟進一步發展,各級貴族和平民可以從周王那里分到土地,只有使用權,但不能轉讓和買賣。農業上已有人工灌溉。手工業分工較細,原始瓷器制作比較普遍,建筑物上開始使用瓦。

    8、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鎬京,殺死周幽王。公元前770年, 遷都 ,歷史上稱為東周。

    第6課 夏商西周的社會與國家

    1、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內容是 ,稱為“授民授疆土”, 。

    2、分封制規定了受封者的義務,即必須 , ,

    3、西周實行分封制的意義在于:(1)諸侯國是周設在各地的據點,起著的作用。(2)加強了周王室與各諸侯國的經濟、文化聯系。(3)密切了同周邊各少數民族的關系,推動了邊遠地區的經濟開發和文化發展。

    4、夏商西周社會以 區分尊卑等級。

    5、夏商西周時期, 是農業和手工業生產部門的主要勞動者;王和大小貴族擁有很多奴隸,奴隸主要來源于

    和 。

    6、為了對外征戰和對內鎮壓反抗,夏商西周國家都建立了強大的 ,制定了嚴酷的 。

    7、 配合暴力鎮壓,是統治人民的另一種手段,起著調節社會矛盾、穩定社會秩序的作用。統治階級通過

    的禮儀活動,教育感化民眾,起到維護等級制度和穩定社會秩序的作用。

    第7課 春秋五霸與戰國七雄

    1、公元前770——前476年,是我國歷史上的 時期。當時出現了 、 、 、 、等五個霸主,史稱“春秋五霸”。其中最先稱霸的是。

    2、穩定內政以后,提出“尊王攘夷”的口號,積極開展對外活動。公元前651年,在葵丘舉行的諸侯盟會上,周天子派代表參加,正式承認在中原霸主地位。

    3、楚軍在 打敗晉國,楚莊王跌升為霸主。

    4、公元前475年——前221年,是歷史上的 時期。晉國分裂成 、 、 三個國家,與原有的 、 、 、 并稱“戰國七雄”。

    5、 稱為“合縱”; 稱為“連橫”。

    第8課 鐵器牛耕引發的社會變革

    1、人們通常在貴族的田地中集體耕作,古書中把這種大規模的集體耕作描寫為“ ”。

    2、鐵器的廣泛使用,極大地促進了 的發展。鐵梨鏵的出現,是耕作技術的一大進步。

    3、 ,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使個全生產成為可能。

    4、“ ”、“ ”,反映個體生產取代大規模強制性集體耕作,個體小農逐漸成為社會的基本生產單位。

    5、公元前356年, 開始變法。

    簡述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以及意義。

    第9課 甲骨文與青銅器

    1、甲骨文是指 。

    2、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就是從 開始的。

    3、 是銅、錫、鉛的合金。

    4、 是商朝青銅器的代表作,是目前世界上已發現的最大的青銅器。

    第10課 思想的活躍與百家爭鳴

    1、 是偉大的思想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的思想主要是“ ”、“ ”兩部分。

    2、“ ”就是要愛人,要廣泛地理解和體貼別人,自己不愿意做的事,不應強加于人。

    3、“ ”就是要求人們能夠約束自己,加強個人修養,使自己的言行舉止符合社會規范。

    4、在政治方面,孔子提倡“ ”,主張以“ ”教化人民,以“ ”治國。

    5、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教學時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使學生的潛能教得到發展的是 ,他的弟子們把他的言 論整理成《 》一書。

    6、請簡述“百家爭鳴”。

    7、儒家主張教化百姓,以“ ”治國;法家強調用“ ”加強統治;道家既反對“ ”治,也反對“ ”治,他們提出“ ”。

    第11課 先民的智慧與創造

    1、都江堰是戰國時期秦國蜀郡太守 在岷江流域主持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

    2、兩千年前的都江堰的作用在于灌溉、分洪,是我國古代規模最大、效益最好、歷時最久的水利工程;他代表了我國當時水利工程的先進水平,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

    3、 稱為編鐘。

    4、編鐘的出現表明 。

    請簡述為什么都江堰能夠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第三單元 大一統的秦漢帝國

    1、公元前221年, 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國家。

    2、世界范圍內,與秦漢帝國先后并存的主要有歐洲的 、西亞的 等古代國家。 與 的文明最為輝煌。

    第13課 秦帝國的興亡

    秦國能兼并六國實現統一的原因是:(1)統一成為大勢所趨;(2)人們苦于戰爭,渴望和平;(3)秦國變法比較徹底,實力最強;(4)秦采取正確的軍事方針,長平之戰后,六國皆無力御秦。

    公元前260年,秦在 大破東方六國中實力最強的趙國軍隊。

    公元前230——前221年,秦國先后兼并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國家,定都,秦王贏政自稱始皇帝。

    請簡述秦的統一有什么意義。

    公元前209年夏, 、 率先發起了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戰爭,它 。

    第14課 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權的措施

    什么是中央集權制度?

    請簡述秦始皇做一些什么來發展經濟?

    秦始皇規定以小篆作為標準文字,頒行天下,后來又推行一種新的字體——“隸書”。請簡述統一文字的意義。

    4、秦國以貨幣圓形方孔錢為標準樣式。

    5、秦始皇“焚書坑儒”的目的是加強思想統治。

    第15課 漢武帝推進大一統格局

    1、公元前 年, 稱帝,建立漢朝,定都 ,歷史上稱為西漢。 就是漢高祖。

    2、漢武帝時期的儒家代表人物是 ,他建議漢武帝排斥和抑制其他學說,把儒家學說定為治國的指導思想。

    請簡述什么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5、漢武帝通過頒布“ ”的方法削弱封國勢力,其巧妙之處在于漢武帝不費一兵,不損寸土,就削弱了諸侯王封國的勢力。

    6、漢武帝大力加強監察制度的措施是,在中央設立 ;在地方將全國分為 ,稱為“十三州部”。

    7、 時期,中央集權空前加強,大一統帝國得到了進一步鞏固和發展。

    第16課 秦漢開拓西域和絲綢之路

    1、公元前 年,漢武帝為了聯合西域的大月氏夾擊匈奴,派出使西域。公元前年,漢武帝為了開辟通往西域的道路,加強漢朝與西域各國的聯系,再次派其出使西域。

    2、今新疆地區正式歸屬中央統轄,是以公元前60年,西漢王朝在西域設置西域都護為開始的。

    3、“絲綢之路”是從長安經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區,通往中亞、西亞,直至歐洲的交通線,因

    而得名。

    4、請簡述“絲綢之路”的開辟有什么意義。

    第17課 先進的科學技術

    1、西漢前期,人們從“ ”中得到啟示,發明了紙。

    2、東漢時期, 在前人造紙經驗的基礎上,改進造紙術,后人將他改進的紙稱為“ 紙”。

    4、公元 世紀,紙的使用在我國就已經相當普遍。

    5、 是東漢時期杰出的醫學家,他著有《 》一書,闡述了中醫理論和治病原則,奠定了中醫治療學的基礎。后世尊稱他為“ ”。

    6、 擅長針灸和外科手術,并研制成全身麻醉藥劑“ ”,這是世界醫學史上的創舉。后人尊稱其為“ ”。

    7、《》成書于東漢時期,它總結了周秦到漢代的數學成就。其中等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數學運算方法。其出現標志著以計算為中心的中國古代數學體系的形成。第18課 昌盛的文化

    1、佛教起源于,自西漢末年傳入我國。佛教教義有利于,對“來世天國”的期待,也在貧苦民眾中產生了極大的引力。佛教的傳播為中國文化注入了新的因素,對后世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2、道教產生于 ,他是 與

    的結合。道教的思想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關注現實、重現世的特點。

    3、東漢以后,思想領域逐漸形成了以 為主, 三家并立互補的局面。

    4、撰寫的《》,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全書130篇,52萬多字,記述了從傳說中的黃帝到漢武帝時期約3000年的主要史事。它體例完備,史料翔實,敘事簡潔,文筆生動,成為后世編寫史書的典范。

    5、秦漢時期, 是我國雕塑藝術的杰出代表。

    6、氣勢恢弘的秦始皇陵兵馬俑反映出 ,生動展現出 。

    第四單元 政權分立與民族匯聚

    第20課 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

    1、東漢末年,政局混亂。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招賢納士,實行屯田。200年,曹操打敗袁紹,取得官渡之戰的勝利,后曹操率軍北渡黃河,消滅袁紹的殘余勢力,統一了黃河中下游地區。

    2、 年,曹軍與孫權、劉備聯軍決戰,爆發了著名的 。

    3、填表題

    戰役名稱 時間 交 戰 雙 方 結 果

    官渡之戰

    赤壁之戰

    4、三國鼎立局面是怎樣形成的?

    第21課 南方經濟的發展

    1、東漢末年,北方人口開始南遷; ,大批北方民眾紛紛渡江南下,形成了南遷浪潮。

    2、北方人口的大量南下,不但 ,而且 ,使本來自然條件十分優越的江南地區迅速發展起來。

    3、請簡述北方人口大量南遷,給江南地區帶來了哪些進步。(你認為東晉南朝時江南經濟為什么會得到發展?)

    第22課 北方的民族匯聚

    北魏孝文帝促進民族融合的措施主要有哪些?

    你怎樣看待北魏孝文帝促進民族融合的措施?

    第23課 領先世界的科學技術

    填表題

    項目 人 物 成 就 意 義

    祖沖之

    賈思勰

    酈道元

    第24課 異彩紛呈的藝術成就

    1、請簡述王羲之的書法成就與藝術特點。

    2、王羲之的書法代表作品是 。為什么王羲之被后人尊稱為“書圣”?

    4、東晉時期繪畫藝術成就最高的是 。其代表作是 。

    5、請說一說顧愷之的繪畫風格。

    6、石窟藝術綜合了雕塑和繪畫的特點,體現了

    、河南洛陽的 等

    ;是 而發展起來的。其中最著名的有山西大同的

    歷史提綱八年級

    歷史七年級上冊復習提綱

    第一單元 先秦時期

    一、中華大地的遠古人類 P2

    1.元謀人---目前我國境內已知最早的人類

    時間:距今約170萬年地點:云南元謀

    2.北京人

    時間:距今約70―20萬年地點:北京周口店

    北京人是生活在北北京周口店的原始人類,北京人的變化說明勞動在從猿向人的進化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北京人已經學會使用天然火。火的使用,提高了原始人類適應自然環境的能力,促進了體質的發展和腦的進化。

    二、黃帝與炎帝----“人文始祖”P12

    1、在古史傳說中,炎帝和黃帝是黃河流域的部落聯盟首領。

    2、炎帝的貢獻:改進農具,教人農耕,嘗遍百草,發明醫藥,發明陶器,開辟集市。他號稱神農氏,是中華原始農業和醫藥學的創始人。

    3、黃帝和與其有關的貢獻:造出宮室、車船、兵器、衣裳,還讓下屬官員發明文字、歷法、算術和音樂。他的妻子嫘祖發明了養蠶抽絲技術。

    4、炎帝、黃帝與華夏族(漢族的前身)的形成

    (1)炎黃聯合打敗以蚩尤為首的部落。

    (2)炎黃在“阪泉之野”大戰后,炎黃二部落走向聯合,占據中原地區并不斷繁衍,形成后來華夏族的主體。炎帝和黃帝被尊奉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

    三、堯舜“禪讓”P15

    1、禪讓的含義:繼黃帝之后,我國黃河流域杰出的首領還有堯舜禹。禹治水;堯傳舜,舜傳禹,這種推舉部落聯盟首領的方法,歷史上叫“禪讓”

    2、禪讓制的結束: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后傳位給兒子啟,世襲制取代禪讓制。

    四、西周的分封制 ★ P28

    1、目的:鞏固對周邊的統治。

    2、主要世漏肢內容:(1)周王把某地的土地臣民授予某個諸侯,稱為“授民授疆土”,由諸侯管理當地事務。(2)周王分封的對象: 自己的子弟和同姓、功臣、前代貴族的后裔。(3)諸侯對周王的義務:即必須服從周王的命令,治理諸侯國,保衛周王;必須定期到周室朝覲,納貢和服役。(4)周王主要國家有:燕、齊、魯、宋、衛、晉、吳等。

    3、作用:通過逐級分封,編織起由中央向四方擴散的控制網絡,打破了夏商時期眾邦林立的狀態,加強了周王室與各諸侯國的經濟、文化聯系。西周的影響不斷擴大,密切了同周邊各少數民族的關系,推動了邊遠地區的經濟開發和文化發展。

    消極作用:導致諸侯割據爭霸。

    五、齊桓公稱霸(首霸中原)P34

    1、背景(原因、條件):

    (1)經濟上:齊國擁有山海漁鹽之利的優越條件;

    (2)政治上:齊桓公任用管仲為相,改革內政,發展經濟,齊國富強;

    2、稱霸手段:齊桓公提出“尊王攘夷”的口號,積極開展對外活動。

    3、稱霸標志:公元前651年,葵丘盟會。

    六、商鞅變法:★ P43

    1、目的:富國強兵,改變秦國落后面貌.

    2、支持者:秦孝公

    3、開始時間:公元前356年

    4、主要內容:編制戶口, 加強刑罰 ;獎勵生產;獎勵軍功;承認土地私有;推行縣制; 統一度量衡。

    5、意義(結果):經過商鞅變法,秦國富強起來,國力大增,為以后兼并六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七、甲骨文與青銅器 P46

    1、甲骨文概念:是刻在龜甲或獸骨上的文字,又叫卜辭。

    2、內容:記錄和反映了商王的活動和商朝的政治、經濟情況。

    3、作用:對研究商朝的歷史有重要價值。中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開始于商朝。今天的漢字就是從甲骨文演變而來的。

    4、甲骨文主要出土于殷墟(今河南安陽小屯村)。西周也有甲骨文。

    5、著名青銅器:司母戊鼎出土于殷墟。 商朝青銅器的代表作,是目前世界上已發現的最大的青銅器。

    八、孔子及百家爭鳴★P50

    (一)、孔子

    1、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年魯國(今山東曲阜)人。死后他的弟子們把他的搜世言論整理成《論語》。

    2、偉大的思想家:儒家學派搜櫻的創始人。

    (1)他的思想主要是“仁”和“禮”兩部分。“仁”就是愛人。“禮”就是約束自己,加強修養,使自己的言行舉止符合社會規范。

    (2)在政治方面: 提倡“為政以德”,主張以“德”教民,以“禮”治國。

    3、偉大的教育家:(1)創辦私學,主張“有教無類”。(2)教學時,鼓勵學生要獨立思考,敢于堅持正確的意見。教學時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3)培養學生30000多人,比較著名的有72人。

    教育對象:“有教無類”

    教學方法:“因材施教”

    學習態度:“知之為知之, 不知為不知”

    學習方法:“溫故而知新”等。

    (二)、百家爭鳴

    1、派別及其主要思想

    派別 姓名 時期 著作 主要思想

    道家 莊子 戰國時期 《莊子》 主張“無為而治”

    儒家孟子 戰國時期 《孟子》 主張 “仁政”, “民貴君輕”

    法家韓非子 戰國時期 《韓非子》主張改革,提倡法治,建立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制

    墨家 墨子 戰國時期 《墨子》主張“兼愛”、“非攻”

    兵家 孫臏 戰國時期 《孫臏兵法》 “戰勝而強立,故天下服矣”

    2、儒、法、道不同治國主張

    儒家主張教化百姓,以“禮”治國。法家強調用“刑罰”加強統治。道家提出“無為而治”。

    3、影響:各家互相辯駁,互相影響,有力促進了思想文化的發展。

    九、都江堰(位于今四川都江堰市)P54

    1、修建:戰國時期秦國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岷江流域主持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

    2、作用:它的建成,化水害為水利,使成都平原成為沃野,人稱“天府之國”。

    第二單元秦漢時期

    十、 “秦王掃六合”——秦的統一★P66

    1、統一背景: ① 戰國以來,統一成為大勢所趨;② 商鞅變法后,秦國逐漸成為七國中實力最強的國家,不斷兼并臨國的土地;③ 長平之戰后,六國再也無力抵御秦國的進攻。

    2、統一過程: 公元前230--前221年秦國先后兼并韓、趙、魏、楚、燕 、齊,統一中國。

    3、秦朝建立:時間: 公元前221 年 建立者:嬴政 都城:咸陽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國家。

    4、秦統一的意義: 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諸侯國長期割據爭戰的局面,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制國家,為中國建立長期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奠定了基礎。

    十一、陳勝、吳廣起義P66

    1、戰爭爆發原因:

    (1)根本原因:秦的暴政具體表現:①農民的徭役、兵役負擔十分沉重;②沉重的賦稅;③ 刑法嚴酷; ④ 秦二氏的統治更加殘暴,社會矛盾更加尖銳。

    (2)直接原因:被征發到漁陽戍邊的農民誤期。

    2、戰爭過程:

    (1)開始時間:公元前209年

    (2)地點:大澤鄉

    (3)口號:“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4)建立政權:張楚政權

    (5)結果:失敗

    (6)意義:陳勝、吳廣起義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戰爭,它沉重打擊了秦朝的殘暴統治。

    十二、秦鞏固統一的措施(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權的措施)★ P69

    秦統一六國,秦始皇建立起中央集權制度,確立了我國兩千多年王朝統治的基本體制,此后歷代王朝基本沿用秦朝開創的中央集權制度。

    (一)政治方面:廢分封,立郡縣

    1、確立至高無上的皇帝制。

    2、在中央,實行三公(九卿)制,三公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協助皇帝處理國家正事,太尉掌管軍事,御史大夫負責監察百官。

    3、在地方,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各級官員都由朝廷直接任免。

    (二)、經濟方面:

    1、統一車輛形制、輪距,修筑馳道。

    2、統一貨幣(規定以秦國貨幣圓形方孔 錢為標準樣式鑄幣)。

    3、統一度量衡

    (三)、文化方面:

    統一文字(規定以小篆為標準文字,頒行天下。后又推行隸書)。

    (四)、思想方面:焚書坑儒

    (五)、軍事方面:北御匈奴,筑長城;南征越族,開靈渠

    將原來秦、趙、燕三國的長城連為一體,西起臨洮,東至遼東。這就是舉世聞名的萬里長城。

    十三、漢武帝的大一統★P74

    一、措施:(一)政治方面:

    1、 頒布“推恩令”,進一步削弱王國勢力,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

    2、 強化監察制度:在中央,設司隸校尉;在地方,設刺史。

    (二)、思想方面:

    1、接受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把儒家學說作為封建統治的正統思想加強

    2、大力推行儒家教育,在長安興辦太學,在地方設官學,用儒家經書教育青年子弟。

    (三)、軍事方面:

    抗擊匈奴,進一步發展和鞏固了國家的統一。

    二、影響:

    中央集權空前加強,西漢進入鼎盛時期,儒家思想成為正統思想,大一統帝國得到進一步鞏固和發展。

    十四、張騫通西域、絲綢之路 P81

    一、張騫通西域

    (1)西域的地理概念:兩漢時期,人們把甘肅玉門關和陽關以西,也就是現在新疆地區和更西的地方,稱為西域。

    (2)張騫出使西域

    第一次出使西域

    時間:公元前138年

    目的:漢武帝為了聯合西域的大月氏夾擊匈奴。

    結果:此行雖然沒有達到聯合大月氏的目的,但了解了沿途的情況。

    第二次出使西域

    時間:公元前119年

    目的:加強與西域各國的聯系

    (3)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設置了西域都護府,管理西域事務。這是西域各國(即今新疆地區)正式歸屬中央政權管轄的開始。從此,今新疆地區成為我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二、絲綢之路

    (1)西漢和西域溝通以后,中國和西方的貿易開始發展起來。因大量中國絲和絲織品多經此路西運,故稱絲綢之路,簡稱絲路。

    (2)路線:從長安往西,經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內,運到西亞,再從西亞轉運到歐洲,這就是橫穿歐亞陸上通道的“絲綢之路”。

    (3)評價(作用):絲綢之路成為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橋梁,對民族關系的發展和中西方的交往產生深遠影響。這條古代東西方交通要道成為中西交通交通的重要渠道。

    十五、造紙術的發明和蔡倫改進造紙術P86

    (1)造紙術:我國是世界上首先發明紙的國家。西漢前期,已經出現用于書寫和繪圖的紙。紙的發明,極大地推動了人類文明的進步。

    (2)改進:東漢時,蔡倫改進了造紙術,他用樹皮、破布、麻頭和舊魚網作造紙原料。為了紀念蔡倫的功績,人們把這種紙叫作“蔡侯紙”。公元3—4世紀,紙的使用在我國就已經相當普遍。

    (3)外傳:造紙術逐漸傳到朝鮮、日本和中亞各國,又經阿拉伯傳入歐洲、非洲,后來傳入美洲、大洋洲。

    (4)意義(貢獻):對世界文化傳播起到巨大的促進作用,促進了文化的交流和教育的普及,深刻影響了世界文明的發展進程,是我國人民對世界文化的巨大貢獻。

    十六、佛教的傳入、道教、《史記》 P91

    (1)佛教的傳入: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起源于古印度,西漢末年傳入我國中原地區。張騫通西域以后,佛教沿絲綢之路逐漸傳到中國。

    教義:按照佛教的說法,人死后能夠轉生來世。人的今生如果能忍受一切苦難,虔誠信佛,來世就可以得到幸福。因此,佛教很快受到封建統治者的積極提倡和扶持。

    影響:有利于維持封建等級秩序;有利于給貧困民眾以精神上的安慰。為中國文化注入新的因素,對中國古代思想文化、文學藝術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2)道教的出現:道教是產生于我國本土的宗教,東漢時期在民間興起。道教的思想來源于戰國時期的道家學說和神仙方術。

    (3)《史記》

    體例: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內容:記述了從傳說中的黃帝到漢武帝時期的史事。

    《史記》創立了紀傳體的體例,是我國歷代封建王朝編寫史書的典范。也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在我國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第三單元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

    十七、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p101

    1、官渡之戰:200年,曹操以少量兵力同袁紹的大軍在官渡大戰。曹軍以少勝多,大敗袁軍。

    作用:為曹操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

    2、 赤壁之戰:208年,曹操率領大軍南下,想消滅劉備、孫權,統一天下。孫權、劉備組成聯軍,在赤壁與曹軍展開決戰。聯軍利用曹軍不習水戰、連鎖戰艦的弱點,用火攻大敗曹軍。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赤壁之戰

    影響:奠定了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基礎

    3、220年,曹操病死。他的兒子曹丕在洛陽稱帝,國號魏,史稱曹魏。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或蜀漢。222年,孫權也稱王,國號吳,史稱孫吳或東吳,后定都建業。(229年,孫權正式稱帝)三國鼎立局面形成。(注意:曹操不屬于三國時期的人物,而是東漢末年的。)

    國別 人物 時間 都城

    魏 曹丕 220 洛陽

    蜀 劉備 221 成都

    吳 孫權 222稱王229稱帝 建業(今南京)

    十八、江南經濟的發展 ★P110

    1、江南地區得到開發的原因:①自然條件好:江南溫暖濕潤,土地肥沃。②北方人民南遷充實了江南的勞動力,帶去了先進的農業、手工業生產技術。(最主要的原因)③南北方人民共同開發修建了許多水利工程,開墾出大量良田。④江南地區的戰爭相對較少,社會秩序比較安定。

    2、江南地區得到開發的表現:①農業: a.修建許多水利工程,開墾出大量良田。b.水稻栽培技術提高,稻米產量大幅度增加。c.北方粟、麥等旱田作物南移。d.利用水力加工谷物的水碓和水磨廣泛應用。②手工業:a.養蠶繅絲技術提高,絲織業水平提高并得到普及。b.冶鑄水平很高,出現了許多著名的冶鑄作坊。③商業:江南交通網形成,商業活躍,不少城、市繁榮起來。④造船技術:造船技術很發達,早在三國時,孫權還派人航海到達夷洲(臺灣)。

    影響;江南地區的開發對我國經濟產生了深遠影響,為經濟重心逐漸南移奠定了基礎。

    十九、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P115

    1、背景:少數民族內遷,民族融合和匯整成為時代的主流;北魏的統一黃河流域,結束北方分裂割據局面。

    2、 目的:為了接受漢族的先進文化,加強對黃河流域的控制。

    3、內容:(1)北魏孝文帝于494年,遷都洛陽。(2)(推行漢化政策)在朝廷中必須使用漢語,禁用鮮卑語;官員及家屬必須穿戴漢族服飾;將鮮卑族的姓氏改為漢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拔改為姓元;鼓勵鮮卑貴族同漢族貴族聯姻;采用漢族的官制、律令;

    4、意義:北魏孝文帝改革,有利于北方經濟的恢復與發展,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進程,促進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孝文帝是我國古代杰出的少數民族(鮮卑族)政治改革家。各族人民與漢族長期雜居相處,互相往來,各族差異逐漸模糊,北方實現了民族大融合。

    二十、祖沖之和圓周率P117

    祖沖之南朝宋、齊著名的科學家,他是把圓周率精確地推算到小數點之后七位數字,比歐洲人早了約1000年。

    二十一、王羲之的書法 P121

    東漢末年,書法成為一種藝術。 “書圣”王羲之(東晉)《蘭亭序》“飄若浮云,矯若驚龍”,被后人稱作天下第一行書。

    歷史提綱初一

    歷史賀缺

    一、 選擇

    1、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人類是 【C】

    A北京人B山頂洞人C元謀人D半坡人

    2、目前世界上發現遠古人類遺址最多的國家是【B】

    A印度B中國C埃及D伊拉克

    3\下列關于北京人的表述,其中正確的是【D】

    A約生活在一萬八千年前B模樣基本同現代人一樣

    C使用骨針逢制衣服D已會使用天然火,保存火種

    4、“中華開國五千年,神州軒轅自古傳”中的“軒轅”是指【C】

    A蚩尤B舜C黃帝D炎帝

    5、我國長江流域的原始農耕居民的代表是【A】

    A河姆渡人B半坡人C北京人D大汶口人

    6、半坡原始居民種植的主要糧食作物是【B】

    A水稻B粟C小麥D玉米

    7、如果你去古城西安旅游,就近你還能【A】

    A參觀半坡遺址B參觀河姆渡遺址C參觀大汶口遺址D 參觀北京人遺址

    8、下列原始居民能建造干欄式房屋的是【B】

    A半坡人B河姆渡人C北京人D大汶口人

    9、為方便飲水,下列古代居民已開挖水井的是【D】

    A大汶口人B北京人C河姆渡人D半坡人

    10、在山頂洞人的洞穴里,發現骨針。下列推斷不科學的是 【C】

    A已掌握磨光技術B已掌握鉆孔技術C會縫制服D會捕魚

    11、被后人稱為人文初祖的是【B】

    A炎帝B黃帝C堯D舜

    12、下列人物中不是通過禪讓制成為首領的是【D】

    A堯B舜C禹D啟

    13、禹建立了夏朝,下面說法錯誤的是【C】

    A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國家 B我國的世碧原始社會結束了

    C禪讓制正式廢除了D這是我國奴隸社會開始的標志

    14、北京人適應自然的能力增強的顯著特征是【D】

    A手腳分工明顯B過著群居生活C制造和任命使用D使用火

    15.河姆渡氏族與半坡氏族,在糧食培育、牲畜飼養的品種方面以及住房建筑結構方面,存在著許多差異。造成這種差異的最主要因素是 【B】

    A.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差別 B.自然條件的差別 C.地域和民族性格不同 D.生活時代不同

    16..商朝時期經濟繁榮,農業生產發達,主要依靠 【C】

    A.生產的改進B.良好的自然環境C.先進的奴隸制生產方式 D.農作物品種多

    17.牧野之戰的性質是 【C】

    A.周和商兩個國家間的民族戰爭B.周和商兩個國家爭當霸主的戰爭C.平民和奴隸反對商朝統治的戰爭D.奴隸主貴族領導的推翻暴君統治的戰爭

    18.商鞅變法的措施中,對后世影響最深遠的是【C】

    A.廢井田,開阡陌B.獎勵耕戰C.建立縣制D.國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買賣

    二、 填空

    1、領導人民治理洪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是【禹】

    2、與黃帝部落結成聯盟,打敗蚩尤部落的是【炎帝】

    3、被譽為“人文初祖”的是【皇帝】

    4、寬厚待人,以身作則的是【舜】

    初一歷史期末考試復習提綱 2005-12

    一、 填空題

    1 元謀人生活在距今170萬年前,是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的人類。

    2 山頂洞人是我國遠古人類中最早以血緣關系結搜拍舉合成生活集體的,并已經學會了人工取火。

    3 距今約四五千年時,黃帝和炎帝是我國古老傳說中黃河流域著名的部落首領,他們后來結成聯盟,經過長期的發展,形成了日后的華夏族。后人尊稱黃帝為“人文初祖”。至今,海外華人常自豪地稱自己為“炎黃子孫”。

    4約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我國從此由原始社會進入到奴隸社會。

    5 禹死后,啟繼承父位,成為夏朝第二代國王。從此,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公天下”,變成了“家天下”。相傳,禹把都城建在陽城。

    6 約公元前1600年,湯建立商朝,商王盤庚遷都到殷,后人又稱商朝為殷朝。

    7 公元前1046年,周軍在牧野大敗商軍,商朝滅亡。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鎬,歷史上叫做西周。

    8 為了鞏固統治,西周實行分封制,后逐漸形成森嚴的等級制度。

    9 著名的商朝青銅器有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

    10 商周時期,我國西南地區的成都平原盛行的“三星堆”文化,是一種獨特的青銅文化。

    11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史稱東周。

    12 春秋時期著名的霸主有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通過城濮之戰,晉文公成為中原霸主。

    13 戰國七雄齊、楚、秦、燕、趙、魏、韓。

    14 公元前260年,秦趙之間發生空前激烈的長平之戰,趙軍大敗,東方六國再也無力抵御秦軍的進攻。

    15 春秋時期,我國開始出現鐵農具。

    16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是聞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

    17 經過商鞅變法,秦國成為戰國后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

    18 商朝人刻寫在龜甲或獸骨商的文字被稱為“甲骨文”,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商朝開始。

    19 相傳夏朝時期就有了歷法,今天的農歷,又叫“夏歷”。

    20 春秋戰國之際的名醫扁鵲,總結出來的望、聞、問、切四診法,一直被中醫沿用。

    21 戰國末期楚國人詩人屈原的代表作是《離騷》,世界和平理事會把他定為世界文化名人。

    22 世界上最早的兵書是孫武寫的《孫子兵法》。

    23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陸續滅掉六國,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定都咸陽。秦中央政府設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軍事和監察。地方上推行郡縣制。

    24 秦朝的疆域廣大,東至東海,西到隴西,北至長城一帶,南達南海。

    25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起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

    26 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漢朝,定都長安,歷史上稱為西漢。

    27 漢初統治者實行休養生息的政策,到了景帝后期,國家的糧倉豐滿,府庫里的銅錢多的用不完,歷史上稱這一時期的統治為“文景之治”。

    六、 材料分析題:

    1、“伐無道;誅暴秦”。

    請回答:

    ①材料所述的秦“無道”,有哪些具體表現?

    答:徭役繁重、賦稅沉重、刑法殘酷

    ②先后起義“伐無道,誅暴秦”的分別是哪些人?

    答:陳勝、吳廣、項羽、劉邦。

    ③結果如何?

    答:秦朝被劉邦領導的農民起義軍推翻。

    七、 問答題

    1、P79頁動腦筋;

    2、P112頁動腦筋;

    初一歷史復習提綱

    第一課 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

    文化代表 距今時間 體質形態 制造 火的使用 觀念 社會組織 生產活動

    元謀人 約170萬年 打制石器 會使用火 采集、狩獵

    北京人 約70-20萬年 保留猿特征 打制石器 會使用火保存火 原始群居 采集、狩獵

    山頂洞人 一萬八千年 和現代人基本一樣 打制石器 磨光、鉆孔 人工取火 審美 氏族 采集、狩獵、捕魚

    1、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的人類是元謀人

    2、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是制造

    3、我國歷史最早可以上溯到170萬年前

    第二課 原始的農耕生活

    原始居民 地域 距今時間 生產 房子 畜牧 手工業

    河姆渡居民 長江流域 約七千年 磨制石器 耒耜 干欄式 家畜 紡織 陶器

    半坡居民 黃河流域 約五六千年 磨制石器骨箭頭 半地穴式 豬狗 紡織 彩陶

    1、我國較早種植粟的是半坡居民 2、我國較早種植水稻的是河姆渡居民

    3、我國早期文字的雛形源于半坡彩陶 4、河姆渡原始居民用耒耜耕地,種植水稻;半坡原始居民用石刀收割莊稼,主要糧食作物是粟。

    第三課 華夏之祖

    炎黃部落聯盟—→華夏族—→漢族——→中華民族

    黃帝——→人文初祖

    1、我國原始社會結束在禹時期 2、我國奴隸社會開始于公元前21世紀

    3、部落聯盟民主推選首領的制度叫“禪讓”制。首先實施該制度的是堯推選舜為繼承人,結束該制度的是禹。夏朝的建立,標志著奴隸制度開始了。

    第四課 夏、商、西周的興亡

    夏的都城在陽城,統治中心地區,在今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一帶。

    夏朝的國家機構,是奴隸主階級壓迫平民和奴隸的

    朝代 暴君 亡國之君

    夏朝 夏桀 夏桀

    商朝 紂 紂

    西周 周厲王 周幽王

    西周為什么要實行分封制?分封制的內容是什么?起了什么作用

    商朝曾幾次遷都,直到商王盤庚遷都到殷,統治才穩定下來。后來又稱商朝為殷朝。

    約公元前1600年,湯戰勝桀,夏滅商建。公元前1046年,商周在牧野大戰。商滅,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鎬,又稱鎬京,歷史上叫西周。

    第五課 燦爛的青銅文明

    1、夏、商、西周是以農業為主的社會。那時候,農業上以知道選種、施肥和治蟲害。

    2、、于商周同期,我國西南地區的成都平原,也盛行一種獨特的青銅文化,這就是舉世聞名的“三星堆”文化。

    3、、我國古代稻、黍、粟、麥、豆被稱為五谷。

    時期 青銅器鑄造情況

    原始社會晚期 出現青銅器

    夏 朝 青銅器種類逐漸增多

    商 朝 青銅器生產規模大,品種多,工藝精美

    西 周 青銅器種類更豐富,大量用于祭祀

    第六課 春秋戰國的紛爭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史稱“東周”。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

    齊桓公任用管仲為相,積極改革內政,發展生產;同時改革軍制,組建強大的軍隊,以“尊王攘夷”。

    公元前7世紀中期,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

    公元前7世紀后期,晉楚雙方在城濮大戰,晉軍勝。晉文公成為中原霸主。后來,楚莊王做了中原霸主。

    戰國七雄按東南西北到中間的順序排列為齊、楚、秦、燕、趙、魏、韓.

    發生于公元前260年,秦、趙之間決定性戰役是長平之戰|。

    第七課 大變革的時代

    鐵農具:春秋出現,戰國推廣

    牛耕:最遲春秋末年使用,戰國推廣。

    1、戰國是我國封建制度的確立時期。 2、我國農業發展史上的一次革命是指牛耕。3、戰國時期,李冰為秦國修筑的都江堰是舉世聞明的防洪灌溉工程。

    都江堰修建后,獲得“天府之國”美稱的是成都平原。

    戰國時期,秦國經過商鞅變法,發展成為戰國后最富強的封建國家。

    戰國時期各國為什么會開展變法運動

    商鞅變法的內容和歷史作用是什么?內容是:①國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②獎勵耕戰,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據軍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廢除沒有軍功的舊貴族的特權。③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經濟得到了發展,軍隊戰斗力不斷增強,發展成為戰國后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

    第八課 中華文化的勃興(1)

    1、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商朝開始。

    2、商朝人刻在龜骨或獸骨上的文字,稱為“甲骨文”。

    3、商周青銅器上鑄刻的文字,叫 “金文”,也稱“銘文”。西周晚期,有人將文字整理成“大篆”。

    4、今天的農歷又稱“夏歷”,據說來源于夏朝。

    5、扁鵲是春秋戰國之際的名醫。他能用針刺、按摩、湯藥治療疾病。他總結出來的望、聞、問、切四種診斷疾病的方法,一直被中醫沿用。

    6、屈原代表作《離騷》,離:遭遇 騷:憂愁

    7、春秋戰國盛行“鐘鼓之樂”,其中以整套編鐘最為珍貴。

    8、《詩經》記載公元前776年9月6日發生日食,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有確切日期的日食現象。

    第九課 中華文化的勃興(2)

    姓名 時期 著作 主要思想 備注

    孔子 春秋晚期 《論語》 提出“仁”的學說,主張“愛人”,“為政以德” 《論語》由孔子弟子整理編寫

    老子 春秋晚期 《道德經》 一切事物都有對立面,對立的雙方能夠相互轉化。 由戰國時期道家學派整理而成

    墨子 春秋戰國時期 “兼愛”“非攻”,反對以大欺小、以強凌弱,支持正義戰爭

    孟子 戰國 “春秋無義戰”,反對一切戰爭。“仁政”治國,輕徭薄賦,保護環境

    韓非 戰國末期 主張改革,反對空談仁義,提倡法制

    孫武 春秋晚期 《孫子兵法》 知彼知己,百戰不殆

    第十課 “秦王掃六合”

    1、從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王嬴政陸續滅掉六國,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朝,定都咸陽。

    秦始皇為了鞏固統治創了封建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制度

    2、統一貨幣、度量衡、文字

    3、焚書坑儒

    4、北筑長城,抵御匈奴

    5、南鑿靈渠,開發南疆

    5、秦統一后在地方上推行郡縣制度。

    6、秦長城西起臨洮,東到遼東。

    7、秦朝疆域廣大,東至東海,西到隴西,北到長城一帶,南達南海。

    8、秦統一六國的年代是公元前221年。

    第十一課 “伐無道,誅暴秦”

    秦的1、徭役繁重、 暴政 2、賦稅嚴重 3、刑法殘酷 4、秦二世更加殘暴

    導致1、 陳勝、吳廣起義,公元前209,大澤鄉引發農民起義,在陳建設政權,陳勝為王。

    起義失敗

    2、項羽取得巨鹿之戰(前207)勝利

    秦滅時,正式接受秦朝統治者投降的農民軍領袖是劉邦。

    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漢朝,定都長安,歷史上稱為西漢。劉邦就是漢高祖。

    第十二課 大統一的漢朝

    文景時期,重視“以德化民”,國家富裕,歷史上稱這一時期統治為“文景之治”。

    被皇帝譽為“強項令”的東漢敢于執法的廉吏是董宣。

    為鞏固中央集權,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把儒家思想作為封建統治的正統思想。漢武帝還大力推行儒家教育,在長安興辦太學

    元謀人 約170萬年 打制石器 會使用火 采集、狩獵

    北京人 約70-20萬年 保留猿特征 打制石器 會使用火保存火 原始群居 采集、狩獵

    山頂洞人 一萬八千年 和現代人基本一樣 打制石器 磨光、鉆孔 人工取火 審美 氏族 采集、狩獵、捕魚

    1、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的人類是元謀人

    2、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是制造

    3、我國歷史最早可以上溯到170萬年前

    第二課 原始的農耕生活

    原始居民 地域 距今時間 生產 房子 畜牧 手工業

    河姆渡居民 長江流域 約七千年 磨制石器 耒耜 干欄式 家畜 紡織 陶器

    半坡居民 黃河流域 約五六千年 磨制石器骨箭頭 半地穴式 豬狗 紡織 彩陶

    1、我國較早種植粟的是半坡居民 2、我國較早種植水稻的是河姆渡居民

    3、我國早期文字的雛形源于半坡彩陶 4、河姆渡原始居民用耒耜耕地,種植水稻;半坡原始居民用石刀收割莊稼,主要糧食作物是粟。

    第三課 華夏之祖

    炎黃部落聯盟—→華夏族—→漢族——→中華民族

    黃帝——→人文初祖

    1、我國原始社會結束在禹時期 2、我國奴隸社會開始于公元前21世紀

    3、部落聯盟民主推選首領的制度叫“禪讓”制。首先實施該制度的是堯推選舜為繼承人,結束該制度的是禹。夏朝的建立,標志著奴隸制度開始了。

    第四課 夏、商、西周的興亡

    夏的都城在陽城,統治中心地區,在今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一帶。

    夏朝的國家機構,是奴隸主階級壓迫平民和奴隸的

    朝代 暴君 亡國之君

    夏朝 夏桀 夏桀

    商朝 紂 紂

    西周 周厲王 周幽王

    西周為什么要實行分封制?分封制的內容是什么?起了什么作用

    商朝曾幾次遷都,直到商王盤庚遷都到殷,統治才穩定下來。后來又稱商朝為殷朝。

    約公元前1600年,湯戰勝桀,夏滅商建。公元前1046年,商周在牧野大戰。商滅,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鎬,又稱鎬京,歷史上叫西周。

    第五課 燦爛的青銅文明

    1、夏、商、西周是以農業為主的社會。那時候,農業上以知道選種、施肥和治蟲害。

    2、、于商周同期,我國西南地區的成都平原,也盛行一種獨特的青銅文化,這就是舉世聞名的“三星堆”文化。

    3、、我國古代稻、黍、粟、麥、豆被稱為五谷。

    時期 青銅器鑄造情況

    原始社會晚期 出現青銅器

    夏 朝 青銅器種類逐漸增多

    商 朝 青銅器生產規模大,品種多,工藝精美

    西 周 青銅器種類更豐富,大量用于祭祀

    第六課 春秋戰國的紛爭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史稱“東周”。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

    齊桓公任用管仲為相,積極改革內政,發展生產;同時改革軍制,組建強大的軍隊,以“尊王攘夷”。

    公元前7世紀中期,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

    公元前7世紀后期,晉楚雙方在城濮大戰,晉軍勝。晉文公成為中原霸主。后來,楚莊王做了中原霸主。

    戰國七雄按東南西北到中間的順序排列為齊、楚、秦、燕、趙、魏、韓.

    發生于公元前260年,秦、趙之間決定性戰役是長平之戰|。

    第七課 大變革的時代

    鐵農具:春秋出現,戰國推廣

    牛耕:最遲春秋末年使用,戰國推廣。

    1、戰國是我國封建制度的確立時期。 2、我國農業發展史上的一次革命是指牛耕。3、戰國時期,李冰為秦國修筑的都江堰是舉世聞明的防洪灌溉工程。

    都江堰修建后,獲得“天府之國”美稱的是成都平原。

    戰國時期,秦國經過商鞅變法,發展成為戰國后最富強的封建國家。

    戰國時期各國為什么會開展變法運動

    商鞅變法的內容和歷史作用是什么?內容是:①國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②獎勵耕戰,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據軍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廢除沒有軍功的舊貴族的特權。③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經濟得到了發展,軍隊戰斗力不斷增強,發展成為戰國后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

    第八課 中華文化的勃興(1)

    1、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商朝開始。

    2、商朝人刻在龜骨或獸骨上的文字,稱為“甲骨文”。

    3、商周青銅器上鑄刻的文字,叫 “金文”,也稱“銘文”。西周晚期,有人將文字整理成“大篆”。

    4、今天的農歷又稱“夏歷”,據說來源于夏朝。

    5、扁鵲是春秋戰國之際的名醫。他能用針刺、按摩、湯藥治療疾病。他總結出來的望、聞、問、切四種診斷疾病的方法,一直被中醫沿用。

    6、屈原代表作《離騷》,離:遭遇 騷:憂愁

    7、春秋戰國盛行“鐘鼓之樂”,其中以整套編鐘最為珍貴。

    8、《詩經》記載公元前776年9月6日發生日食,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有確切日期的日食現象。

    第九課 中華文化的勃興(2)

    姓名 時期 著作 主要思想 備注

    孔子 春秋晚期 《論語》 提出“仁”的學說,主張“愛人”,“為政以德” 《論語》由孔子弟子整理編寫

    老子 春秋晚期 《道德經》 一切事物都有對立面,對立的雙方能夠相互轉化。 由戰國時期道家學派整理而成

    墨子 春秋戰國時期 “兼愛”“非攻”,反對以大欺小、以強凌弱,支持正義戰爭

    孟子 戰國 “春秋無義戰”,反對一切戰爭。“仁政”治國,輕徭薄賦,保護環境

    韓非 戰國末期 主張改革,反對空談仁義,提倡法制

    孫武 春秋晚期 《孫子兵法》 知彼知己,百戰不殆

    第十課 “秦王掃六合”

    1、從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王嬴政陸續滅掉六國,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朝,定都咸陽。

    秦始皇為了鞏固統治創了封建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制度

    2、統一貨幣、度量衡、文字

    3、焚書坑儒

    4、北筑長城,抵御匈奴

    5、南鑿靈渠,開發南疆

    5、秦統一后在地方上推行郡縣制度。

    6、秦長城西起臨洮,東到遼東。

    7、秦朝疆域廣大,東至東海,西到隴西,北到長城一帶,南達南海。

    8、秦統一六國的年代是公元前221年。

    第十一課 “伐無道,誅暴秦”

    秦的1、徭役繁重、 暴政 2、賦稅嚴重 3、刑法殘酷 4、秦二世更加殘暴

    導致1、 陳勝、吳廣起義,公元前209,大澤鄉引發農民起義,在陳建設政權,陳勝為王。

    起義失敗

    2、項羽取得巨鹿之戰(前207)勝利

    秦滅時,正式接受秦朝統治者投降的農民軍領袖是劉邦。

    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漢朝,定都長安,歷史上稱為西漢。劉邦就是漢高祖。

    第十二課 大統一的漢朝

    文景時期,重視“以德化民”,國家富裕,歷史上稱這一時期統治為“文景之治”。

    被皇帝譽為“強項令”的東漢敢于執法的廉吏是董宣。

    為鞏固中央集權,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把儒家思想作為封建統治的正統思想。漢武帝還大力推行儒家教育,在長安興辦太學

    猜你喜歡

    主站蜘蛛池模板: 育儿| 阿克苏市| 会宁县| 霍邱县| 怀化市| 通江县| 富源县| 泾源县| 赤水市| 新泰市| 卢龙县| 铜山县| 弥勒县| 芮城县| 田东县| 瑞丽市| 福海县| 凤台县| 台北市| 那坡县| 沙坪坝区| 耿马| 乐陵市| 莫力| 尉犁县| 常熟市| 滁州市| 昭通市| 扶沟县| 昆明市| 桐梓县| 广水市| 栾川县| 曲阜市| 高邮市| 股票| 柘城县| 绥滨县| 阿合奇县| 徐闻县| 晋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