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拉薩的介紹和特色 拉薩文化傳統 簡述拉薩城的形成歷史 拉薩歷史事件簡介 拉薩歷史背景
因為拉薩每年平均日照總時數多達3005.3小時,平均每天有8小時15分鐘的太陽。所以被稱為“日光城”。
拉薩雖然日照時間很長,但是雨水并不少,它的年雨量是453.9毫米,年雨日為87.8天,比東部地區的內蒙古南部、陜西、山西和河北北部、吉林、遼寧西部還要多些,但是殲隱蠢它的日照時間反而更長些。
這是因為拉薩下雨時間80%以上是在當天晚上8點到第二天早上8點之間,夜雨多,而第二天仍是太陽高照,天氣晴朗。
擴展資料:
拉薩古稱“惹薩”,藏語“山羊”稱“惹”,“土”稱“薩”。“拉薩”,藏氏陪語翻譯為口頭語言“是”,做攜茄事只需敬順佛圣旨意,如理即化,亦表示精確,不容置疑與改變,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此地以佛寺立城,故名拉薩市。
史籍上第一次出現“拉薩”二字,見于公元806年藏王赤德松贊所立《噶瓊寺碑》中,拉薩的城名,已經出現了近1200年了。
參考資料來源:-拉薩
-日光城
中國西藏的文化藝術源遠流長,具有濃郁的民族和地域特色,藏傳佛教文化藝術是西藏文化藝術的主體。西藏文化藝術的發生、發展至今已有五千年之久,其形成與發展大致可以劃分為七世紀前的史前文明、吐蕃時期的文化定型、元明時期的高度發展和清代的繁榮鼎盛四個歷史階段。
史前文明
包括公元七世紀吐蕃王朝統一前的古代文明,其主要特征是以原始宗教苯教為主體文化藝術的形成與發展,上限最早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西藏昌都卡若新石器時亂遲代遺址的發掘和阿里地區舊石器末期至吐蕃時期以前系列巖畫的發現,集中體現了這一時期的文明成就,展示出史前藝術的萌芽。
公元七世紀吐蕃王朝時期為西藏文化藝術的重要歷史時期。
此時期內杰出的文化藝術成就是藏文的創制和佛教文化藝術體系分別從印度和唐朝的傳入。文化藝術的碰撞和相互吸收是此時期內的一大特色。大昭寺、小昭寺、昌珠寺和桑耶寺等寺院完美體現出這一時期的藝術成就。寺院集建筑、繪畫和雕塑于一體,整個布局按佛嘩襲李教的世界模式修建,主體建筑則在藏式建筑的風格上融合了印度和唐朝中原之風,開始形成具有獨特民族文化特色的文化體系。
元朝時
以藏傳佛教為主體的文化藝術得到了高度的發展。佛教經典化,編篡出了第一部百科全書式的藏文大藏經《甘珠爾》和《丹珠爾》目錄,誕生了在西藏文化藝術上具有重大影響的佛學大師薩迦班智達貢噶堅、布頓仁欽朱和宗喀巴等一批著名人物。同時,史學、天文歷算、醫學、建筑、繪畫、雕塑等亦得到巨大的發展。元代時期的雕版印刷術的傳入和運用,為方興未艾的藏傳佛教文化傳播和藝術的創作注入了新的血液。
清代
由于相對穩定的社會經濟環境和中央及地方政府對藏傳佛教文化為主的各項文化事業的大力提倡,西藏文化藝術在清代走向了繁榮。人文禪散、自然各個學科在繼承傳統文化和吸收其他民族優秀文化精華的基礎上,不斷推陳出新。文學藝術的發展集中代表了此時期文化繁榮的軌跡及其光輝燦爛的成就。文學領域內誕生了抒情詩和兩種具有重大影響的文學體裁。此時期雕塑、繪畫和建筑等藝術領域成就卓著,布達拉宮的擴建完美體現了雕塑、繪畫和建筑領域中的巨大成就。宮殿、城堡和寺院建筑形式被有機地融為一體,使建筑形式和內容天然渾成,表現出精湛的建筑技巧和獨特的文化寓韻。
拉薩作為西藏自治區首府,長期以來就是西藏政治、經濟、文化、宗教的中心,是一座具有1300年歷史的古城。“拉薩”在藏語中為“圣地”或“佛地”之意,長期以來就是西藏政治、經濟、文化、宗教的中豎饑心,金碧輝煌、雄偉壯麗的布達拉宮,是至高無上政教合一政權的象征。早在七世紀,松贊干布余瞎返兼并鄰近部落、統一西藏后,就從雅隆遷都邏姿(即今拉薩),建神罩立吐蕃王朝。
20世紀80年代,在拉 薩市區北面現色 拉寺附近發現了曲公新石器時代居住遺址。曲公時期大約在公元前1500至2000年。吐蕃王朝至公元7世紀進入鼎盛時期,在其贊普松贊干布時期崛起,7世紀中葉——公元633年,松贊干布由山南匹播城(今西 藏瓊 結縣)遷都邏些(一作邏娑,今西 藏拉 薩市)。 把拉 薩建成為吐蕃的王室營地,意為“山羊背土建的城市”。但是近些年以來,有學者亂攜旦開始對松贊干布遷都拉 薩一事產生了疑問隱啟,目前尚存爭議
拉 薩有人類活嘩擾動時間:公元前1500——公元前2000年拉 薩建城時間:公元633年建造者:松贊干布建造過程:起先又松贊干布遷都,人口稀疏,比較荒涼。之后由于松贊干布相繼迎娶了尺尊公主和文成公主,并建了以大 昭寺為主的多座寺廟,以及以布 達拉宮為主的宮殿堡壘,寺廟的建造吸引了大批傳教僧侶和朝拜教民,于是許多人們開始圍繞寺廟定居生活。至此拉 薩城始具規模。
拉薩,別稱邏些、日光城。
拉薩,藏語意為“圣地”,是西藏自治區首府城市,是西藏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科教中心,也是藏傳佛教圣地。地處西藏中部稍偏東南,位于雅魯藏布江支流拉薩河北岸,地勢總體由東向西傾斜,平均海拔3650米,是一座具有1300年歷史的古城。拉薩是歷史文化“名城”、藏區穩定“要城”、雪域高原“凈城”、改革開放“新城”,也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全國文明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全國雙擁模范城市、國家環境保護模范城市、國家衛生城市、中國優秀旅游城市。
拉薩史稱“邏些”,是我國歷史文化的名城。公元7世紀,松贊干布統一全藏,將政治中心從山南遷到拉薩,后歷經千年發展,逐步形成了西藏的政治、經濟、文化、宗教中緩喚心。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1960年1月,設立拉薩市;1965年9月,西藏自治區成立,拉薩市成為自治區首府。
拉薩市位于西藏中南部,東西長約277公里,南北寬約202公里,東與林芝市相連,西與日喀則市交界,南與山南市接壤,北與那曲市毗鄰,面積2.95萬平方公里,虧哪判平均海拔3658米,年日照時間3000小時以上,素有“日光城”的美譽,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全市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個、國家級森林公銷改園2個;全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89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8處(含世界文化遺產1處3點)、自治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08處、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4處、縣級重點文物保護209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