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數學歷史典故 蘊含數學知識的成語故事 有關數學的歷史典故 15個數學小故事最簡短的 成語故事中的數學文化
歐拉不但重視教育,而且重視人才。當時法國的拉格朗日只有19歲,而歐拉已48歲。拉格朗日與歐拉通信討論"等周問題",歐拉也在研究這個問題。后來拉格朗日獲得成果,歐拉就壓下自己的論文,讓拉格朗日首先發表,使他一舉成名。
歐拉19歲大學畢業時,在瑞士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1727年春,在巴塞爾他試圖擔任空缺的教研室主任職務,但沒有成功。這時候,俄國的圣彼得堡科院剛建立不久,正在全國各地招聘科學家,廣泛地搜羅人才。已經應聘在彼得堡工作的丹爾·伯努利深知歐拉的才能,因此,他竭力聘請歐拉去俄羅斯。在這種情況下,歐拉離開了自己的祖國。由于丹尼爾的推薦,1727年,歐拉應邀到圣彼得堡做丹尼爾的助手。在圣彼得堡科學院,他順利地獲得了高等數學副教授的職位。1731年,又被委任領導理論物理和實驗物理教研室的工作。1733年,年僅26歲的歐拉接替回瑞士的丹尼爾,成為數學教授及彼得堡科學院數學部的領導人。
在這期間,歐拉勤奮地工作,發表了大量優秀的數學論文,以及其它方面的論文、著作。
古典力學的基礎是牛頓奠定的,而歐拉則是其主要建筑師。1736年,歐拉出版了《力學,或解析地敘述運動的理論》,在這里他最早明確地拍純啟提出質點或粒子的概念,最早研究質點沿任意一曲線運動時的速度,并在有關速度與加速度問題上應用矢量的概念。
同時,他創立了分析力學、剛體力學,研究和發展了彈性理論、振動理論以及材料力學。并且他把振動理論應用到音樂的理論中去,1739年,出版了一部音樂理論的著作。1738年,法國科學院設立了回答熱本質問題征文的獎金,歐拉的《論火》一文獲獎。在這篇文章中,歐拉把熱本質看成是分子的振動。
歐拉研究問題最鮮明的特點是:他把數學研究之手深入到自然與社會的深層。他不僅是位杰出的數學家,而且也是位理論聯系實際的巨匠,應用數學大師。他喜歡搞特定的具體問題,而不象現代某些數學家那樣,熱衰于搞一般理論。
正因為歐拉所研究襲如的問題都是與當時的生產實際、社會需要和軍事需要等緊密相連,所以歐拉的創造才能才得到了充分發揮,取得了驚人的成就。歐拉在搞科學研究的同時,還把數學應用到實際之中,為俄國政府解決了很多科學難題,為社會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如菲諾運河的改造方案,宮延排水設施的設計審定,為學校編寫教材,幫助政府測繪地圖;在度量衡委員會工作時,參加研究了各種衡器的準確度。另外,他還為科學院機關刊物寫評論并長期主持委員會工作。他不但為科學院做大量工作,而且擠出時間在大學里講課,作公開演講,編寫科普文章,為氣象部門提供天文數據,協助建筑單位進行設計結構的力學分析。1735年,歐拉著手解決一個天文學難題——計算慧星的軌跡(這個問題需經幾個著名的數學家幾個月的努力才能完成)。由于歐拉使用了自己發明的新方法,只用了三天的時間。但三天持續不斷的勞累也使歐拉積勞成疾,疾病使年僅28歲的歐拉右眼失明褲檔。這樣的災難并沒有使歐拉屈服,他仍然醉心于科學事業,忘我地工作。但由于俄國的統治集團長期的權力之爭,日益影響到了歐拉的工作,使歐拉很苦悶。事也湊巧,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大帝(Frederick the Great,1740-1786在位)得知歐拉的處境后,便邀請歐拉去柏林。盡管歐拉十分熱愛自己的第二故鄉(在這里他普工作生活了14年),但為了科學事業,他還是在1741年暫時離開了圣彼得堡科學院,到柏林科學院任職,任數學物理所所長。1759年成為柏林科學院的領導人。在柏林工作期間,他并沒有忘記俄羅斯,他通過書信來指導他在俄羅斯的學生,并把自己的科學著作寄到俄羅斯,對俄羅斯科學事業的發展起了很大作用。
朝三暮四:
據說,這是記載在“莊子”里面的一則寓言故事.宋朝有一個人在他家養了一大批的猴子,大家都叫他狙公.狙公懂得猴子的心理,猴子也了解他的話,因此,他更加的疼愛這些能通人語的小動物,經??s減家中的口糧,來滿足猴子的食欲.有一年,村子里鬧了饑荒,狙公不得不縮減猴子的食糧,但他怕猴子們不高興,就先和猴子們商量,他說:“從明天開始,我每天早上給你們三顆果子,晚上再給你們四顆,好嗎?”猴子們聽說他們的食糧減少,都咧嘴露牙的站了起來指鋒,表現出非常生氣的樣子.狙公看了,馬上就改口說:“這樣好了,我每天早上給你們四顆,晚上再給你們三顆,夠吃了吧!”猴子們聽說早上己經從三顆變成了襲虛四顆,以為食糧已經增加了,都高興的一起趴在地上,不再鬧了.以后的人就從唯禪晌這則的寓言說,狙公所說的話,加以引申,凡是見到有人反復不定,剛才說過的話不算數;或是做事的時候常變更,剛決定的事情,不一會兒又改變了,我們就說他是“朝三暮四”
鬼谷算
我國漢代有位大將,名叫韓信。他每次集合部隊,只要求部下先后按l~3、1~5、1~7報數,然后再報告一下各隊每次報數的余數,他就知道到了多少人仔型。他的這種巧妙算法,人們稱為鬼谷算,也叫隔墻算,或稱為韓信點兵,外國人還稱它為“中國剩余定理”。到了明代,數學家程大位用詩歌概括了這一算法,他寫道:
三人同行七十稀,五樹梅花廿一枝,
七子團圓月正半,除百零五便得知。
這首詩的意思是:用3除所得的余數乘上70,加上用5除所得余數乘以21,再加上用7除所得的余數乘上15,結果大于105就減去105的倍數,這樣就知道所求的數了。
比如,一籃雞蛋,念李猜三個三個地數余1,五個五個地數余2,七個七擾明個地數余3,籃子里有雞蛋一定是52個。算式是:
1×70+2×21+3×15=157
157-105=52(個)
請你根據這一算法計算下面的題目。
新華小學訂了若干張《中國少年報》,如果三張三張地數,余數為1張;五張五張地數,余數為2張;七張七張地數,余數為2張。新華小學訂了多少張《中國少年報》呢?
1、高斯巧解算術題
高斯在數學和科學的許多領域都有特殊的影響力,被列為歷史上最有影響力的數學家之一。高斯從小就是一個愛動腦筋的聰明孩子,他在8歲時就發現了數學定理。當時高斯上小學,老師在班上出了這樣一道題,悉汪讓學生從1+2+3……一直加到100為止。
老師想這道題足夠這幫學生算半天的,他也可以得到半天悠閑。哪知過了一會兒,小高斯就舉起手來,說他算完了。老師一看答案,5050,完全正確。老師驚詫不已,問小高斯是怎么算出來的。他就說先算1+100=101,2+99=101,這樣一共有50個101,因此結果是5050。這就是著名數學家高斯的故事,巧解算術題。
2、阿基米德測皇冠
阿基米德大家都很熟悉,他是偉大的古希臘哲學家、數學家、物理學家、力學家,享有“力學之父”的美稱,和高斯、牛頓并列為世界三大數學家。阿基米德有許多故事,其中最知名的要算發現阿基米德定律的那個測皇冠的故事衡亮了。
傳說希倫王召見阿基米德,讓他鑒定純金王冠是否摻假。他冥思苦想多日,在跨進澡盆洗澡時,從看見水面上升得到啟示,作出了關于浮體問題的重大發現,并通過王冠排出的水量解決了國王的疑問。隨著進一步研究,沿用至今的流體力學最重要基石——阿基米德定律誕生了。
3、牛頓煮懷表
牛頓作為科學史上最有影響力的科學家之一,被譽為是“物理學之父”。其實牛頓除了是世界著名的物理學家外,還是一位數學家,其創立了微積分。說起數學家的故事,想必不少人想到了牛頓煮懷表這個故事。牛頓醉心于科學研究,工作時十分投入。
一次,牛頓一邊思考著問題,一邊煮雞蛋。突然,鍋里的水沸騰了。牛頓趕忙掀鍋一看,“??!”他驚叫起來,發現鍋里煮的是一塊懷表。原來他在專心考慮問題時竟心不在焉地隨手把懷表當做雞蛋放進了鍋里。
4、泰勒斯量金字塔
關于數學的經典故事,有不少,泰勒斯便是第一個測量出金字塔高度的人。幾何學家泰勒斯是古希臘第一位享有世界聲譽,有“科學之父”和咐陸寬“希臘數學的鼻祖”美稱的偉大學者。有一天,泰勒斯看到人們都在看告示,便上去看。原來告示上寫著法老要找世界上最聰明的人來測量金字塔的高度。于是泰勒斯找法老,法老問泰勒斯用什么來量金字塔。
泰勒斯說只用一根木棍和一把尺子,他把木棍插在金字塔旁邊,等木棍的影子和木棍一樣長的時候,他量了金字塔影子的長度和金字塔底面邊長的一半。把這兩個長度加起來就是金字塔的高度了。泰勒斯便是利用了相似三角形的性質算出了金字塔的高度。
5、小歐拉機智改羊圈
歐拉是18世紀數學界最杰出的人物、數學史上著名的數學家,他在數論、幾何學、天文數學、微積分等好幾個數學的分支領域中都取得了出色的成就。但歐拉小的時候,不討老師喜歡,被學校開除。他回家后無事,就幫爸爸放羊。
有一個關于小歐拉數學趣味小故事,就是在這時發生的。爸爸的羊群漸漸增多,達到了100只,需要重新修改羊圈。正打算動工時,就發現了問題,若要按原計劃建造,就要再添10米長的材料;要是縮小面積,每頭羊的面積就會小于6平方米。小歐拉卻向父親說,不用縮小羊圈,也不用擔心每頭羊的領地會小于原來的計劃。后來父親按照小歐拉的辦法來做,果真材料也夠,面積也夠。
帶數學故事的成語有以下:
有典型故事出處的:
1,四體不勤,五谷不分——《論語·微子》
2,四面楚歌——《激租手史記·項羽本紀》
3,朝型鄭三暮四——《莊子》
4,三令五申——《春秋》
未知出處的數學故事成語:
三人成虎 三頭六臂 十面埋伏 送君千里 七上八下
一心一意 一馬當先 一箭雙雕 一石明嫌二鳥 一本正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