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国产欧美区_高清电影一区_国产精品日韩精品在线播放_日韩精品三区四区

當前位置: 首頁 > 所有學科 > 語文

倒裝句語文例子,語文倒裝句舉例說明

  • 語文
  • 2023-05-05
目錄
  • 小學語文倒裝句例句
  • 語文倒裝句簡單例句
  • 小學語文倒裝句20個
  • 語文倒裝句舉例子
  • 倒裝句子語文

  • 小學語文倒裝句例句

    小學語文倒裝句20個:

    1、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迅兆狀語后置)

    2、夫晉,何厭之有?(賓語前置)

    3、若亡鄭而有益于君。(狀語后置)

    4、沛公安在?(賓語前置)

    5、謹使臣良奉白璧一雙。(定語后置)

    6、渺渺兮予懷。(謂語前置)

    7、客有吹洞簫者。(定語后置)

    8、不吾知其亦已兮。(否定句代賓前置)

    9、當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介賓短語作狀語后置)

    10、雖無絲竹管弦之盛。(定語后置)

    11、凌萬頃之茫然。(定語后置)

    12、而今畝兆租安在哉?(疑問句代賓前置)

    13、常痛于骨髓。(狀語后置)

    14、嘉為先言于秦王。(狀語后置)

    15、燕王拜送于庭。(狀語后置)

    16、使畢使于前。(狀語后置)

    17、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定語后置)

    18、群臣侍殿上者。(定語后置)

    19、具告以事。(狀語后置)

    20、大王來何操。(賓語前置)猜旅

    學習倒裝句,我們還應該了解什么是倒裝句

    倒裝句是為了強調、突出等詞語的目的而顛倒原有語序的句式叫做倒裝句。在倒裝句中,顛倒了的成分可以恢復原位而句意基本不變,句法成分不變。

    倒裝句的定義

    語文倒裝句簡單例句

    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狀語后置)

    2.夫晉,何厭之有?(賓語前置)

    3.若亡鄭而有益于君.(狀語后置)

    4.沛公安在?(賓語前置)

    5.謹使臣良奉白璧一雙.(定語后置)

    6.渺渺兮予懷.(謂語前置)

    7.客有吹洞簫者.(定語后置)

    8.不吾知其亦已兮.(否定句代賓前置)

    9.當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介賓短語作狀語后置)

    10.雖無絲竹管弦之盛.(定語后置)

    11.凌萬頃之茫然.(定語后置)

    12.而今安在哉?(疑問句代賓前置)

    13.常痛于骨髓.(狀語后置)

    14.嘉為先言于秦王.(狀語后置)

    15.燕王拜送于庭.(狀語后置)

    16.使畢使于前.(狀語后置)

    17.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定語后置)

    18.群臣侍殿上者.(定語后置)

    19.具告以事.(狀語后置)

    20.大王來何操.(賓語前置)

    1.晉軍函陵.(名作動)

    2.使使以聞大王.(使動)

    3.樊於期乃前曰.(名作動)喚鏈禪

    4.發盡上指冠.(名作狀)

    5.乃朝服.(名作動)

    6.素善留侯張良.(形作動)喚世

    7.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名作狀)

    8.不可不語.(名作動)

    9.籍吏民.(名作動)

    10.沛公旦日從百余騎來見項王.(使動)

    11.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名作動)

    12.沛公軍霸上.(名作動)

    13.范增數目項王.(名作動)

    14.間至軍中.(名作狀)

    15.臣活之.(使動)

    16.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介賓短語作狀語)

    17.亦將有感于斯文.(和塵介賓短語作狀語)

    18.順流而東也.(方位名詞作動詞)

    小學語文倒裝句20個

    你好。

    主謂倒裝。

    在感嘆句或疑問句中,為了強調謂語而將它放到句首,以加強感嘆或疑問語氣。如:甚矣,汝之不惠。出自《愚公移山》(列子,即列御寇)

    賓語前置。

    否定句中代詞充當賓語,疑問代詞充當動詞或介詞的賓語以及用“之”或“是”字作為提賓標志時,賓語通常要前置。如:何陋之有。出自《陋室銘》(劉禹錫)

    定語后置。歲伏李

    古漢語中有時為了廳伍突出修飾語,將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后。如: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出自《岳乎遲陽樓記》(范仲淹)

    狀語后置。

    表示方式、狀態、時間、地點等的詞語會出現后置情況。如:屠懼,投以骨出自《狼》(蒲松齡)

    望采納,謝謝你。

    語文倒裝句舉例子

    倒裝句20個

    1.何陋之有(有何陋)——《陋室銘》

    2.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所思何)——《木蘭詩》

    3.何苦(何)而不平——《愚公移山》

    4.會賓客大宴(大宴賓客)——《口技》

    5.菊之愛(菊),陶后鮮有人——《愛蓮說》

    6.蓮之愛(蓮),同與者何人——《愛蓮說》

    7.牡丹之愛(牡丹),宜乎眾矣——《愛蓮說》

    8.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之)——《送東陽馬生序》

    9.微斯人,吾誰與(誰)歸——《岳陽樓記》

    10.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之)也——《滿井游記》

    11.時人莫之許(之)——《隆中對》

    12.宋何罪之有(何罪)——《公輸》

    13.萬鐘于我何加(何)焉——《魚我所欲也》腔燃

    14.何以(何)戰——《曹劌論戰》

    15.忌不自信(自)——《鄒忌諷齊王納諫》

    16.投以骨(以骨投)伍賣虛——《狼》

    17.戰于長勺——《曹劌論戰》

    18.祭以尉首(祭)——《陳涉世家》

    19.徐噴以煙(以煙徐噴)——《童趣》

    20.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藏)——配旅《大道之行也》

    倒裝句子語文

    語文古文,請總結《小石潭記》中的倒裝句,并翻譯和說明。

    《小石潭記》中的倒裝句:

    全石以為底。(應為“以全石為底”。譯:潭以整塊石頭為底。)

    希望幫助到你,若有疑問,可以追問~~~

    祝你學習進步,更上一層樓!(*^__^*)

    語文閱讀小石潭記翻譯

    譯文

    從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來步,隔敏歷正著成林的竹子,聽到水的聲音,就像是玉環相撞的聲音,心里因為這些聲音而感到很愉悅。砍伐竹子開辟出道路,向下看到一個小石潭,水特別的清澈。(石潭)把整塊石頭作為水潭的底,靠近岸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著露出水面,成為坻、嶼、嵁、巖等各種不同的形狀。青色的樹木和翠綠的藤蔓,覆蓋,纏繞,搖動,連結,參差不齊,隨風飄蕩。 潭中的魚大約有一百來條左右,都好像在空中游動,什么依靠也沒有。陽光直照到水底,(魚的)影子映在石面上,好像愣愣的一動也不動,忽而又向遠處游去,來來往往非常的迅速,好像在與游人逗樂。 朝小潭的西南方望去,那小溪像北斗七星那樣曲折,像蛇爬行那樣彎曲,一段看得見,一段看不見。石潭的兩岸的形狀像狗的牙齒那樣互相交錯,不能夠知道它的源頭在哪里。 坐在小潭邊,四面被竹林和樹木圍繞著,寂靜冷落沒有旁人,使我的心神凄涼,使我寒氣透骨,寂靜極了,幽深極了。因為這里的環境過于冷清,不能夠長久停留,于是記下這個景致離去了。 一起游玩爛粗的人:吳武陵、龔古,我的弟弟宗玄。跟著來的人,是兩個姓崔的年輕人,一個叫恕己,一個叫奉壹。

    語文古文,請總結《小石潭記》全文中的省略句,并標出省略成分,最后分別將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小石潭記》中的省略句:

    1.乃記之而去。(省略主語“這番景致”) 于是記下這番景致便離開了。

    2.斗折蛇行。(省略主語“小溪的岸邊”) 溪水像北斗星那樣曲折,像蛇前行那樣蜿蜒。

    3.以其境過清。(省略主語“我”)我因為它的環境過于凄清。

    愿對你有所幫助!

    語文古文,《小石潭記》整篇課文翻譯成現代文,要求翻譯準確。

    從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著竹林,可以聽到水聲,就像人身上佩帶的佩環相互碰擊發出的聲音,(我)心里感到高興。砍倒竹子,開辟出一條道路(橋悔走過去),沿路走下去看見一個小潭,潭水格外清澈。小潭以整塊石頭為底,靠近岸邊,石底有些部分翻卷過來露出水面。成為了坻.嶼.堪.巖等各種不同的形狀。青翠的樹木,碧綠的藤蔓,覆蓋纏繞,搖動下垂,參差不齊,隨風飄拂。

    潭中的魚大約有一百來條,都好像在空中游動,沒有任何依靠。陽光直照到水底,魚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 魚兒呆呆地一動不動,忽然向遠處游去,來來往往,輕快敏捷的樣子,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樂。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身像北斗星那樣曲折,水流像蛇一樣蜿蜒前行,時隱時現。兩岸的地勢像狗的牙齒那樣相互交錯,不能知道溪水的源頭。

    我坐在潭邊,四面環繞合抱著竹林和樹林,寂靜凄清很少有人來。使人心情凄涼,寒氣入骨,寂靜而且幽深,彌漫著憂傷的氣息。 因為這里的環境太凄清,不可長久停留,于是就把當時的情景記下來便離去了。

    一起去游玩的人有吳武陵、龔古、我的弟弟宗玄。跟著同去的有姓崔的兩個年輕人。一個叫做恕己,一個叫做奉壹。

    語文古文,《小石潭記》中的古今異義字詞有哪些

    全石以為底(古義為“以之為,以全石作為”,今義指“認可”)

    潭中魚可百許頭(古義為“約,大約”,今常作能愿動詞,可以)

    崔氏二小生(古義為“年輕人”,今常作戲曲用語)

    語文小石潭記

    柳宗元于唐順宗永貞元年(805年)因擁護王叔文的改革,被貶為永州司馬,王叔文被害。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柳宗元貶官之后,為排解內心的憤懣之情,常常不避幽遠,伐竹取道,探山訪水,并通過對景物的具體描寫,抒發自己的不幸遭遇,此間共寫了八篇山水游記,后稱《永州八記》。描寫潭中游魚,可能是為了表達對宦游羈絆的苦惱以及對像魚一樣自由生活的向往。

    小石潭記原文及翻譯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huáng)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kān),為巖。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原文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huáng)竹,聞水聲,如鳴佩(pèi)環,心樂(lè)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liè)。全石以為底,近岸,卷(quán )石底以出,為坻(chí),為嶼(yǔ),為嵁(kān),為巖。青樹翠蔓(màn),蒙絡(luò)搖綴(zhuì),參(cēn)差(cī)披拂。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chè),影布石上,佁(yǐ)然不動;俶(chù)爾遠逝,往來翕(xī)忽,似與游者相樂。潭西南而望,斗(dǒu)折(zhé)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cī)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liáo)無人,凄神寒骨,悄(qiǎo)愴(chuàng)幽邃(suì )。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同游者:吳武陵,龔(gōng )古,余弟宗玄。隸(lì)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yuē)恕己,曰奉壹(yī)。

    注釋

    1從:自,由 。2.小丘:小山,在小石潭東面。3.西:(名詞作狀語)向西4.行:走。5.篁(huáng)竹:竹林。篁,竹林,泛指竹子。6.如鳴佩環:好像人身上佩戴的玉佩玉環相碰發出的聲音。佩、環:都是玉質裝飾品。鳴:發出聲響。7.樂:以……為樂(形容詞的意動用法)8.伐竹取道,伐:砍伐。取:這里指開辟。9下:(名詞作狀語)向下,往下。10.見:看見。11.水尤清冽(liè):潭水格外清涼,清澈。尤:格外,特別。清冽 :清涼。清,清澈。冽:涼。12.全石以為底:(潭)以整塊石頭為底。以為:把……當作(此句為倒裝句“以全石為底”)。以:用。為:作為13.近岸:靠近潭岸的地方。近,靠近。 岸,岸邊.14.卷石底以出:石底有部分翻卷過來,露出水面。卷:彎曲。以:相當于連詞“而”,表承接。15.為坻(chí)為嶼(yǔ),為嵁(kān),為巖:成為坻、嶼、嵁、巖等各種不同的形狀。 16.坻:水中高地。17.嶼:小島。18.嵁:不平的巖石。19.巖:高出水面較大而高聳的石頭。20.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cēn cī)披拂:青蔥的樹木,翠綠的藤蔓,覆蓋纏繞搖動下垂,參差不齊,隨風飄動。21.可百許頭:大約有一百來條。可:大約 許:用在數詞后表示約數,相當于同樣用法的"來“22.皆若空游無所依:都好像在空中游動,什么依托也沒有。空:在空中。皆:全,都。23.日光下澈,影布石上:陽光直照到水底,魚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下,向下照射。布:照映,分布。澈:透過。24.佁然不動:(魚影)靜止呆呆地一動不動。佁(yǐ)然,呆呆的樣子。25.俶爾遠逝:忽然向遠處游去了。俶(chù)爾,忽然。遠,遙遠,空間距離大。26.往來翕(xī)忽:來來往往輕快敏捷。翕忽:輕快敏捷的樣子。翕:迅疾。27.樂:玩樂。28.潭西南而望:向潭水的西南方向望去 而,連詞,連線狀語和名詞,不譯,表修飾。西南,向西南(名詞作狀語)。29.斗折蛇行,明滅可見:(溪水)像北斗星那樣曲折,像蛇那樣蜿蜒前行,時隱時現,忽明忽暗。斗:像北斗星一樣曲折。蛇行:像蛇一樣蜿蜒前行。30.其岸勢犬牙差互:勢:形勢。(犬牙,名詞作狀語)像狗牙一樣參差不齊。犬牙:像狗牙一樣。差:交錯。其:那。31.不可知:不能夠知道。32.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qiǎo chuàng)幽邃:四周被竹子樹木環繞合抱,寂靜寥落,空無一人,感到心神凄涼,寒氣透骨,幽靜深遠,彌漫著憂傷的氣息。寂寥:寂靜寥落。悄愴,憂傷的樣子。邃,深遠。凄:(使動用法)使……感到凄涼。寒:(使動用法)使……感到寒冷。33.以其境過清:認為這里的環境過于凄清。以,認為。清,凄清。34.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不可以長時間停留,于是記下小石潭的情況便離開了。 居:停留。之:代游小石潭這件事。而:表順承。去:離開。35.吳武陵:信州(今重慶奉節一帶)人,唐憲宗元和初進士,因罪貶官永州,與作者友善。36.同游者:共同游玩的人。游:游玩。者:……的人。37.龔古:作者朋友。38.宗玄:作者的堂弟。39.隸而從者:跟著同去的。 隸:附屬,隨從。而:表修飾。 從:跟隨,動詞。40.二小生:兩個年輕人。譯文: 從小土丘往西走約一百二十步,隔著竹林,聽到水聲,好象掛在身上的玉佩、玉環相互碰撞的聲音,心里很是高興。(于是)砍伐竹子,開出一條道路,下面顯現出一個小小的水潭,潭水特別清涼。潭以整塊石頭為底,靠近岸邊,石底向上彎曲,露出水面,像各種各樣的石頭和小島。青蔥的樹木,翠綠的藤蔓,遮掩纏繞,搖動下垂,參差不齊,隨風飄動。潭中大約有一百來條魚,都好像在空中游動,沒有什么依靠似的。陽光往下一直照到潭底,魚兒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魚兒)呆呆地靜止不動,忽然間(又)向遠處游去,來來往往,輕快敏捷,好像跟游人逗樂似的。向石潭的西南方向望去,(溪流)像北斗七星那樣的曲折,(又)像蛇爬行一樣的蜿蜒,(有時)看得見,(有時)看不見。兩岸的形狀像犬牙似的參差不齊,看不出溪水的源頭在哪里。坐在石潭旁邊,四面被竹林樹木包圍著,靜悄悄的,空無一人,(這氣氛)使人感到心神凄涼,寒氣透骨,幽靜深遠,彌漫著憂傷的氣息。因為環境過于凄清,不能長時間地待下去,就記下這番景致離開了。一同去游覽的有吳武陵、龔古和我的弟弟宗玄。跟著一同去的還有姓崔的兩個年輕人,一個叫恕己,一個叫奉壹。

    文言知識

    一、與《記承天寺夜游》有異曲同工的句子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似與游者相樂。

    二、古今異義

    1、小生:古義:年輕人今義:指戲曲藝術中的一種角色。2、去:古義:離開。乃記之而去;今義:從所在地到別的地方去3、聞:古義:聽到。聞水聲;今義:用鼻子嗅氣味。4、居:古義:停留。不可久居;今義:住。5、可,古義:大約。潭中魚可百許頭;今義:能愿動詞,可以6、布:古義:映。今義:可做衣服或其他物件的棉麻品。7、許:古意:用在數詞后表示約數,相當于現在用法的“來”。今義:允許。8、佁(yǐ)然:古義:呆呆的樣子。今義:癡呆或深思的樣子;

    三、一詞多義

    1、可:(1)大約。潭中魚可百許頭;(2)可以,能夠。不可久居。2、從:(1)自,由。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2)跟隨。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3、清:(1)清澈。下見小潭,水尤清冽;(2)凄清,冷清清。以其境過清。4、差:(1)長短不一。參差披拂;(2)交錯,動詞。其岸勢犬牙差互。5、見:(1)看見。下見小潭;(2)看見,動詞。明滅可見。6、樂:(1)以…為樂,形容詞的意動用法。心樂之;(2)逗樂,嬉戲。似與游者相樂。7、以 (1)因為。以其境過清;(2)等于而的用法,表修飾。卷石底以出;(3) 把。全石以為底。8、而 (1)不譯,表順接關系。乃記之而去;(2)不譯,表修飾關系。隸而從者;(3)不譯,表修飾關系。潭西南而望。9、游 (1)游動。皆若空游無所依;(2)游覽。同游者。10、環(1)玉環。如鳴佩環;(2)環繞。竹樹環合。11、為(1)作為。全石以為底;(2)成為。為巖。

    四、詞類活用

    1、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名詞作狀語,向西。2、下見小潭。下:名詞作狀語,向下。3、皆若空游無所依。空:名詞作狀語,在空中。4、日光下澈。下:名詞作狀語,向下。5、俶爾遠逝。遠:名詞作狀語,向遠處。6、潭西南而望。西南:名詞作狀語,向西南。7、斗折蛇行。斗:名詞作狀語,像北斗七星一樣。蛇:名詞作狀語,像蛇(爬行)那樣。8、其岸勢犬牙差互。犬牙:名詞作狀語,像狗的牙齒一樣。9、凄神寒骨。凄:形容詞的使動用法,形容詞作動詞,使…凄涼。寒: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感到寒冷。10、如鳴佩環。鳴:使動用法,使…發出聲音。11、心樂之。樂:意動用法,形容詞作動詞,以…為樂。喜歡的意思。12、近岸。近:形容詞作動詞,靠近。13、隸而從者。隸:名詞作動詞,跟著。14、似與游者相樂。樂:形容詞作動詞,玩了。

    五、特殊句式

    倒裝句:1、如鳴佩環(正確語序:如佩環鳴) 好像玉環玉佩相碰擊發出的聲音。2、全石以為底(正確語序:以全石為底) 小潭以整塊石頭為底。3、卷石底以出(正確語序:石底卷以出) 石底向上彎曲,露出水面。修辭手法:1、聞水聲,如鳴佩環。(比喻) 聽到水聲,好像玉環玉佩相碰擊發出的聲音。2、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擬人) 往來輕快敏捷的樣子,好像在與游人相互嬉戲。3、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比喻) 兩岸的地勢像狗牙那樣參差不齊,不能知道它的源頭。省略句:1、乃記之而去。(省略主語“這番景致”) 于是記下這番景致便離開了。2、斗折蛇行。(省略主語“小溪的岸邊”) 溪水像北斗星那樣曲折,像蛇前行那樣蜿蜒。3.以其境過清。(省略主語“我”)我因為它的環境過于凄清。

    六、寫作特色

    1、移步換景作者在移動變換中帶領我們領略各種不同的景致,具有極強的動態的畫面感。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聞水聲,再由水聲尋到小潭,講述了發現小潭的經過,充滿了懸念和探奇的情趣,逐漸在人們面前展開一幅美妙的圖畫。2、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作者在描寫景物時,無不滲透著自己的感受和情懷。這遠離塵世的小石潭充滿了生機,卻無人賞識。而其幽清無聞與自己的遭遇相同,此刻過于清冷的環境更容易激起作者“凄神寒骨,悄愴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與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強烈的比襯,有力地反襯出作者那種無法擺脫的壓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對冷酷現實的不滿。

    七、 虛詞的用法

    而:1.譚西南而望 (表修飾,可以不譯,連詞)2.乃記之而去 (表承接,連詞)乃: 乃記之而去 (“于是,就”的意思,副詞)以:1.卷石底以出 (可不譯,或譯為“而”連詞)2.以其境過清 (因為)3.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向西)4.凄神寒骨 【形容詞使動用法(凄 使······凄涼)(寒 使······寒冷)

    寫作背景

    柳宗元于唐順宗永貞元年(公元805年)因擁護王叔文的改革,被皇帝貶為永州司馬,王叔文被害。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并通過對景物的具體描寫,抒發自己的被貶后無法排遣的憂傷凄苦的思想感情,成為后世寫作山水游記的楷模。 此間共寫了8篇知名的山水游記,后稱《永州八記》。在第一篇《始得西山宴游記》中作者這樣記述當時的心情:“自余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 《小石潭記》中景語即情語,“悄愴幽邃,凄神寒骨”處的描寫,情景交融,很好地說明了這一問題 。《小石潭記》原題為《至小丘西小石潭記》,選自《柳河東集》第29卷(中華書局1974年版)柳宗元貶官之后,為排解內心的憤懣之情,常常不避幽遠,伐竹取道,探山訪水。所幸永州的大自然待他不薄,奇形怪異的潭水、小丘、石渠、山澗紛至沓來,美不勝收。 《始得西山宴游記》與《鈷鉧潭記》、《鈷鉧潭西小丘記》、《至小丘西小石潭記》、《袁家渴記》、《石渠記》、《石澗記》、《小石城山記》并稱為《永州八記》

    求《小石潭記》的文章和翻譯

    原文課本上有! 譯文如下: 從小丘東面向西走約一百二十步,隔著竹林,就聽到流水的聲音,像人身上佩帶的玉佩,玉環相互碰撞發出的聲音,心情便很舒暢。砍倒竹子,開辟出一條小路。往下走,就看見一個小潭,潭水十分清澈。小潭以整塊石頭為底,靠近岸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過來露出水面,成為坻、嶼、嵁、巖各種不同的形狀。青青的樹枝,翠綠的藤蔓,覆蓋、纏繞、搖動、連結,參差不齊,隨風飄蕩。 潭中的魚大約有一百來條,都好像在空中游動,什么依托都沒有。陽光直照到水底,魚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頭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動也不動;忽然間又向遠處游去了,來來往往輕快敏捷。似乎在與游玩的人逗樂。 站在潭邊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水像北斗七星那樣曲折,像蛇爬行那樣彎曲,一段看得見,一段又看不見。那石岸的形狀像狗的牙齒那樣互相交錯,不知道溪水的源頭。 我坐在小石潭邊上,四周被竹子和樹木圍繞著,寂靜空虛,沒有其他人,感到心神凄涼,寒氣透骨,寂靜極了,幽深極了。因為這里的環境過于凄清,不能長時間停留,于是記下景致便離開了。 一同去游覽的人有:吳武陵,龔古,我的弟弟宗玄。一起去的隨從,有兩個姓崔的年輕人:一個叫恕己,一個叫奉壹。

    猜你喜歡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海淀区| 灵璧县| 兴隆县| 定西市| 六安市| 潢川县| 涡阳县| 乌拉特前旗| 宣恩县| 临漳县| 澄城县| 永丰县| 革吉县| 平度市| 甘孜| 明溪县| 康定县| 分宜县| 隆昌县| 内江市| 都江堰市| 赫章县| 商洛市| 大邑县| 保亭| 太谷县| 苏尼特左旗| 巫山县| 瓮安县| 连州市| 汽车| 甘孜县| 曲阜市| 井研县| 安仁县| 花莲县| 金堂县| 遂昌县| 嘉峪关市| 丽江市| 十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