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廣東在各個朝代都是什么地方 廣東省歷史簡介 廣東省的來源和歷史 廣東省有多少年的歷史 廣東歷史文化簡介
廣東歷史源遠流長,早在《呂氏春秋》中稱“百越”,《史記》中稱“南越”,《漢書》稱“南粵”,越與粵通,簡稱粵,泛指嶺南一帶地方,廣東先民很槐橋早就在這片土地上生息、勞動、繁衍,在歷史長河中,廣州、廣東等地名次第出現,逐漸演化成廣東省及其轄境,以下為廣東發展的幾個歷史階段:
史前時期:廣東地區12至14萬年前,就有人類在此生息、繁衍,如:距今3萬年前的垌中巖人遺址,距今1萬至1.6萬年的陽春獨石子遺址和封開黃洞遺址等;秦漢時期: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將所奪取的嶺南地區,設“桂林、象郡、南海”3個鉛嫌猛郡;兩晉南北朝:西晉時,今廣東省腹地屬當時的廣州,粵北屬荊州,雷州半島和海南島屬交州;宋元明清民國時期:今廣東者碰省境包括廣南東路14州和廣南西路境內的7州,共61縣;當代時期:1949年10月14日,廣州解放,10月28日,廣州市人民政府成立,11月6日,廣東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
廣東古稱越、粵、南越、南粵等。
先秦時期
古文獻中,“越”即“粵”,古代“粵”、“越”通用。先秦古籍對長江以南沿海一帶的部族,常統稱為“越”,文獻上稱之為“百越”或“諸越”(包括吳越、閩越、揚越、南越、西甌、駱越等等),廣東被稱為“南越”。隋唐以后,“粵”字意義收窄,指嶺南地區,或稱“南粵”。直至近代,兩廣仍然稱“兩粵”。民國以后,以“粵”字作廣東省簡稱。 古國時期,廣東北部、西北部和西部,大致是嶺南蒼梧古國統治地域,而廣東的東部和東北部則是閩越族系和揚越族系所建古國。廣東地區,從古國時期開始,就是多種文化匯合并存的地方。
廣東歷史久遠,是太古時代“南海盤古國”所在地。距今60萬年至80萬年前境內已有人類活動遺跡。距今約12.9萬年以前,嶺南出現了早期智人(馬壩人遺址)。距今1.4萬年前廣東先民就馴化了水稻,或成世界稻作文明源頭。宋羅泌《路史·前紀二·天皇紀》載:“粵有天皇,是曰天靈,望獲強尊”;以木德王天下。《三命通會》:“天皇氏繼盤古氏以治,始制干支之名,以定歲之所在”。考古研究發現,廣東地區是中國人起源地之一。全基因組分型研究結論表明,遠古先民史姿陸前時期進行了從南往北遷徙進入黃河流域,創造出燦爛的中華文明。學術界已公認距今四五千年的廣東石峽文化已出現私有制、階級分化和王權政治。商與西周時代,廣東先民與中原有經濟文化往來。
約在跡伏頃距今四千多年前,嶺南地區出現不少古方國實體。廣東境內,在珠三角地區有“驩兜國”,在粵中地區今博羅一帶有“縛婁國”,在粵北陽山、英德一帶有“陽禺國”,在雷州半島及海南有“儋耳國”、“雕題國”等等。約在戰國前后時期,在廣西大部分地區,廣東的部分地區出現了西甌、駱越兩大方國,這是嶺南地區方國的鼎盛時期。 在正史記述中嶺南至秦軍南下帶來先進技術始融入文明,但考古學界近年來研究發現,這一觀點是“歷史的誤會”,近代相繼出土大量的青銅器、陶器和水晶等文物,實證了嶺南在秦朝之前已經存在燦爛的新石器時代和青銅時代高度文明,嶺南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之一。
秦朝時期
公元前222年,秦王嬴政統一六國后,派屠睢率領50萬秦軍攻打嶺南;公元前214年,秦軍基本上占領嶺南。隨即,秦始皇將所奪取的嶺南地區,設“桂林、象、南海”3個郡。南海郡轄境是東南瀕南海,西到今廣西賀州,北連南嶺,包括今粵東、粵北、粵中和粵西的一部分,轄番禺、龍川、博羅、四會4個縣,郡治番禺。今廣東省的大部分地區屬南海郡。此外,湛江等地屬象郡,粵西有一部分屬桂林郡,粵北部分地區屬長沙郡。這是廣東歷史上有現存文獻記述的第一次劃分行政區。
秦將趙佗任龍川縣令后,上書朝廷要求從中原遷居五十萬的居民至嶺南 。從中原遷來除了遭到貶職的官員之外,大多是“賈人”,也就是“商人”的意思,是朝廷重農抑商政策的打擊對象;既懲廳旅治“商人”,又滲透了嶺南,朝廷認為一舉兩得。據記載,秦代的移民大致有5批,為了穩定軍心,解決戰后駐留士兵的配偶問題,南海郡向朝廷申請加派3萬單身女性來嶺南,其理由十分含蓄:“為來自北方士兵補衣服”。秦朝最終批準這個申請,但是在數額上打了折扣,15000名中原寡婦和未婚女子浩浩蕩蕩加入支援邊疆的行列。
秦末,南海郡尉任囂病危,委任龍川縣令趙佗代職;公元前208年,南海郡尉趙佗乘秦亡之際,封關、絕道;三年后,兼并嶺南的桂林郡、象郡;于公元前204年正式建立南越國,自號“南越武王”,定都廣東番禺
兩漢時期
公元前196年,漢高祖劉邦遣大夫陸賈使南越。趙佗受漢高祖所賜南越王印綬,臣服漢朝,南越國遂成漢藩屬國。劉邦死后,呂后臨朝,從經濟上制裁南越國,并發兵南下攻打南越國,趙佗抵抗并反攻到湖南一帶,斷然宣布脫離漢朝,自稱“南越武帝”。公元前179年,呂后死,漢文帝劉恒即位,再次派陸賈出使南越說服趙佗歸漢。趙佗再次接受了陸賈的勸說,除帝號復歸漢朝,南越國正式列入中國統一的版圖。公元前137年,趙佗去世。其后代續任了四代南越王。
公元前111年,漢朝平定南越國 。漢朝將南越國地劃分為9個郡。為了便于監督各郡官吏,漢朝又設立13個常駐監察機構,稱為“十三部”。東漢末,交趾部改為交州,除監察權外,還擁有軍政大權,成為郡上一級政府,地方行政制度也就從郡縣二級變為州、郡、縣三級。今廣東省境包括交州轄下的整個南海郡(粵中、粵東),還包括蒼梧郡、合浦郡、荊州桂陽郡和揚州豫章郡的一部。其中南海郡較秦代增置3個縣:揭陽、中宿(今清遠)和增城。
東漢末,赤壁之戰后逐漸形成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公元210年(漢獻帝建安十五年),吳國的孫權任命步騭為交州刺史,率兵抵番禺。217年,步騭把交州州治從廣信東遷番禺。264年,東吳為便于治理,又把南海、蒼梧、郁林、高梁4個郡(今兩廣大部)從交州劃出,另設廣州,州治番禺,廣州由此得名。廣信是兩廣之“廣”所在地。兩廣以廣信為分界,廣信之東謂廣東,廣信之西謂廣西。從東漢建安十六年(211年)起,將交州治所從蒼梧(梧州)遷到番禺(廣州市)以后,才有廣州的崛起。東吳時期,今廣東省境除廣州轄下的4郡外,還包括荊州始興郡和海南島。
魏晉南北朝
西晉時,今廣東省腹地屬當時的廣州,粵北屬荊州,雷州半島和海南島屬交州。南北朝時代,中國政局南北分裂。增設的州、郡、縣多集中在粵中、粵西、粵北地區,粵東地區設置較少。因為當時粵東農業經濟沒有粵西發達,交通也沒有粵西方便。隋初,設廣州、循州(今惠州)兩個總管府統領諸州。隋煬帝廢州為郡,改為郡、縣兩級,大加省并,今廣東省境分屬10郡、74縣。
唐宋時期
唐初地方設州、縣。嶺南45州分屬廣州、桂州、容州、邕州、安南5個都督府(又稱嶺南五管)。655年以后,5府皆隸于廣州。唐朝中期潮州汕頭一帶曾經隸屬福建,屬閩州都督府和福建節度使等。756年,升五府經略使為嶺南節度使。862年(懿宗咸通三年),嶺南道劃分為東、西道,東道治廣州,廣東屬嶺南東道。
五代十國時期,嶺南為南漢王劉氏占據,行政區劃基本上繼承唐朝的建制。南漢升廣州為興王府;南漢后期,全境共轄60州、214縣。后梁貞明三年(917年),清海、靖海兩軍節度使劉巖立國,國都廣州;國號初名大越,年號乾亨,次年改國號為漢,史稱南漢;南漢立國后,承襲唐朝典章制度,并大體沿用唐代官制。
宋代地方行政制度分路、州、縣三級。今廣東省境包括廣南東路14州和廣南西路境內的7州,共61縣。宋朝對唐制有所繼承又有所調整。粵西及海南島裁撤8個州,而粵東、粵北除循唐制外,仍保留南漢所增置的4個州。
元明清時期
元朝地方行政制度分省、路、府(州、軍)、縣四級,另有道,是省以下、路府之上的承轉機構。今廣東省境分為廣東道和海北海南道。廣東道道治在廣州,海北海南道道治在今雷州市。元代,因戰爭原因,人口一度有所減少,至明代中期,又增至近400萬人。
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改廣東道為廣東等處行中書省,并將海北海南道改隸廣東,廣東成為明朝的十三行省之一。而且,過去長期與廣西同屬一個大區的雷州半島、海南島劃撥廣東統轄,結束了廣東以往隸屬不同政區的狀況,廣東省區域輪廓自此基本形成。終明之世,廣東設10府1直隸州,統轄7州75縣。
清初承襲明制,地方行政機關分省、道、府、縣4級,但將明時的布政使司正式改稱為省。“廣東省”名稱正式使用,所轄范圍與明廣東布政使司相同。清代廣東省最南的轄境是南海諸島的曾母暗沙。西沙群島(時稱“千里長沙”)和南沙群島(時稱“萬里石塘”)屬于廣東省瓊州府的萬州管轄。南海諸島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北宋時期中國政府已在此行使主權,清政府更是經常派水師巡視。
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全省在冊人口已達1448.7萬。至鴉片戰爭前夕,更達2286.4萬,躍居全國人口最多的省份之一。 1841年,鴉片戰爭中清政府戰敗,被迫簽訂《中英南京條約》,香港(時屬新安縣)正式淪為英國的殖民地。1887年,葡萄牙誘逼清政府簽訂《中葡和好通商條約》,侵占澳門(時屬香山縣)。
廣東,《呂氏春瞎乎猛秋》中稱“百越”,《史記》中稱“南越”,《漢書》稱“南粵”,越與粵通,簡稱粵,泛指嶺南一帶地方。廣東先民很早就在頃兄這片土地上生息、勞動、繁衍。在歷史長河中,廣州、廣東等地名次第出現,逐漸演化成廣東省及其轄境。
廣東歷史淵源久遠,距今13萬年前就有"曲江馬壩人"在此繁衍生息。相傳古為百越(粵)之地,故簡稱粵。秦始皇一統中國,于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設置南海郡,治所在番禺(今廣州)。漢屬交州。三國屬孫吳。唐代在今廣東、廣西建置嶺南道。宋淳化四年(993年)更名廣南道。元代設廣東道。明代設廣東道宣慰使司,磨橋后改為廣東布政使司。清代設廣東省,相沿至今。
廣東,名由嶺南東道、廣南東路演變而來,簡稱“粵”,省會廣州,是中國大陸南端沿海的一個省份。
位于南嶺以南,南海之濱,與香港、澳門、廣西、湖南、江西及福建接壤,與海南隔海相望。
劃分為珠三角、粵東、粵西和粵北四個區域,下轄21個地級市(其中副省級城市2個),119個縣級行政區(60個市轄區首鉛、20個縣級市、36個縣、3個自治縣) 。
廣東是嶺南文化的重要傳承地,在語言、風俗、生活習慣、歷史文化等方面都有著獨特風格,通行粵語、客家語和閩語,而且粵、客兩大方言的中心都在廣東 。
廣東也是中國人口最多及思想、文化最開放的省份,居粵的外國人士達百萬。
廣東省在秦以前,作為中華民族先民的南越族人民已從事農業活動 ,是中國歷史上商品性農業最早發展的地區之一,也是中國最早出現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省份之一。
至1987年,廣東省工業產值已占全省工農業總值的79.6%,成為國民經濟的主導部門,食品、機械、化工、紡織縫紉業成為廣東省支柱工業部門。
自1989年起,廣東國內生產總值在中國30個省市中,連續占居第一位。
廣東省已成為核芹野中國第一經濟大省 ,經濟總量占全國的1/8,并超越香港和臺灣,成為中國經濟規模最大、經濟綜改喊合競爭力、金融實力最強省份,并已達到中上等收入國家水平 、中等發達國家水平
廣東有怎樣的歷史文化
珠江流域自然條件優越,故早在10萬年前,就有“曲江馬壩人”在珠江流域活動生息。
先秦時期廣東為百越民族的居住地。秦始皇統一中國后,在今廣東境內設置南海郡,治所在番禺即今廣州。
到了三國時代,廣州始得名。出于外交和財政的需要,歷代廣東一直是中國通過海路進行對外文化、經濟交流的重要地區,因此廣東的文化中也有許多外來文化的色彩。
比起中國其他地區來,廣東文化更具有廣泛的包容性。由于歷史原因,廣東開發較晚,但到了明代,廣東后來居上,成為中國經濟發達的地區之一。
在清朝末年,廣東更成為中國反帝國主義、反封建主義的革命主要策源地。近代史上許多重大歷史事件都發生在這里,涌現出許多改變中國命運的歷史人物,留下了無數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旁擾。
廣東最古老的名字是什么
先秦以前 距今約12.9萬年以前,嶺南的土地上出現了早期古人(馬壩人)。
商與西周時代,居住在這里的廣東先民與中原商、周王朝有了直接或間接經濟文化往來。春秋戰國時代,嶺南與吳、越、楚國關系密切,交往頻繁。
歷史上楚庭、南武城的傳說,就反映出這一時期嶺南與楚、越的關系。《國語·楚語上》有“撫征南海”之記載,可見當時嶺南與楚國有政治上的關系。
先秦至秦漢 廣東,古時稱南越,越與粵通,也簡稱粵,泛指嶺南一帶地方。在秦朝以前,廣東是越族人聚居之地,稱為百越地,并不為化外之地。
周夷王八年(公元前887年)建立的楚庭,成為廣東地區的中心。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統一嶺南后建郡,廣東屬南海郡。
漢初趙佗據嶺南三郡稱南越國,建都番禺,即今廣州。廣東成為南越國政權的中心地帶。
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漢武帝平南越,復置南海郡。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被收入交州。
交洲刺史治為廣信(今封開縣),是謂“初開粵地宜廣布恩信也”,此名一直延用到南北朝。后將廣信以東劃為廣東,廣東得名由此而來。
三國至隋唐 三國吳黃武五年(226年),分交州合浦以北地段,即今廣東地區,置為廣州。晉及南北朝因之。
隋文帝在位時廢南海郡,置廣州總管府。仁壽元年(601年)因避太子楊廣之諱而改為番州。
大業三年(607年)復置南海郡,屬番州。唐武德四年(621年)復置廣州,初為總管府,后改都督府。
貞觀元年(627年)置嶺南道。乾元元年(758年),罷嶺南道采訪使,改設嶺南節度使,僅轄今廣東地區。
咸通三年(862年)嶺南分東、西二道,今廣東屬嶺南東道。 五代及宋元 唐末諸藩崛起,南漢國在嶺南立國,廢嶺南道。
而廣東成為南漢政權的中心地區,直轄于脊陵南漢朝廷。宋太祖開寶四年(971年)平南漢廢其建制,復置嶺南道。
宋至道三年(997年)設廣南東路,為今日“廣東省”名之出處。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屬江西行中書省,并設立了廣東道宣慰使。
明清到近代 明洪武二年(1369年)五月改廣東道為廣東行省。洪武九年(1376年)七月廣東行省為廣東承宣布政使司,通稱廣東省。
清為廣東省,受兩廣總督管轄。1911年11月9日,廣東省宣布獨立,成立軍 *** ,成為中華民國轄地。
1916年7月6日改為文人 *** 。其后多次成為孫中山先生反北洋 *** 運動的大本營。
1926年11月10日省 *** 改稱省國民 *** 。陳濟棠主政期間(1929年-1936年),廣東經濟、文化、交通和城市建設有顯著發展。
1938年10月21日至1945年8月15日,部份地區(包括廣州、佛山、中山、江門、東莞、寶安、惠州等地)淪入日軍手中。1950年6月27日,中國人民 *** 攻占珠海萬山群島,全省解放。
廣東解放后,省 *** 初年沿用國民 *** 的制度,但改省國民 *** 為省人民 *** 。1968年2月21日,改稱廣東省革命委員會。
1979年復為省人民 *** 。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以后,廣東行政區櫻啟戚域有所調整,包括將懷集由廣西劃入廣東,將欽州、防城港、北海由廣東劃入廣西(1965年6月),將海南獨立建省(1988年)等。
廣東的歷史故事
歷史概貌 【簡述】 廣東,《呂氏春秋》中稱“百越”,《史記》中稱“南越”,《漢書》稱“南粵”,越與粵通,也簡稱粵,泛指嶺南一帶地方。
廣東的先民很早就在這片土地上生息、勞動、繁衍。在歷史長河中,廣州、廣東等地名次第出現,逐漸演化成廣東省及其轄境。
【先秦以前】 距今約12.9萬年以前,嶺南出現了早期古人(馬壩人)。商與西周時代,廣東先民便與中原商、周王朝有了經濟文化往來。
春秋戰國時代,嶺南與吳、越、楚國關系密切,交往頻繁。歷史上楚庭、南武城的傳說,反映出這一時期嶺南與楚、越的關系。
《國語。楚語上》也有“撫征南海”的記載,可見當時嶺南與楚國有軍事、政治關系。
【秦至南朝時期】 公元前222年,秦王嬴政統一六國后,“因南征百越之君”,派屠睢率領50萬秦軍攻打嶺南;公元前214年,秦軍基本上占領嶺南。隨即,秦始皇將所奪取的嶺南地區,設“桂林、象郡、南海”3個郡。
南海郡轄境是東南瀕南海,西到今廣西賀州,北連南嶺,包括今粵東、粵北、粵中和粵西的一部分,轄番禺、龍川、博羅、揭陽、四會5個縣,郡治番禺。今廣東省的大部分地區屬南海郡,此外,湛江等地屬象郡,粵西有一部分屬桂林郡,粵北部分地區屬長沙郡。
這是廣東歷史上第一次劃分行政區。 秦末,南海郡尉任囂病危,委任龍川縣令趙佗代職。
任囂死后,趙佗即起兵隔絕五嶺通中原的道路。秦亡之際,趙佗武力攻并桂林、象郡,建立南越國,自稱“南越武王”。
當時,廣東除今連州及樂昌北境屬長沙郡管轄外,都屬南越國地盤。趙佗及其后的南越國,都與漢朝一樣實行郡縣制。
漢武帝平定南越。漢朝將南越地劃分為南海、蒼梧、郁林、和浦、交趾、九真、日南、儋耳、珠崖9個郡。
為了便于監督各郡官吏,漢朝又設立13個常駐監察機構,稱為“十三部”,其中設在蒼梧郡廣信縣(今封開)的交趾部,專門負責糾核嶺南九郡。東漢末,交趾部改為交州,除監察權外,還擁有軍政大權,成為郡上一級 *** ,地方行政制度也就從郡縣二級變為州、郡、縣三級。
今廣東省境包括交州轄下的整個南海郡(粵中、粵東),還包括蒼梧郡、和浦郡、荊州貴陽郡和揚州豫章郡的一部。其 *** 郡較秦代增置3個縣:揭陽、中宿(今清遠)和增城。
東漢末,赤壁之戰后逐漸形成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公元210年(漢獻帝建安十五年),吳國的孫權任命步騭為交州刺史,率兵抵番禺。
217年(建安二十二年),步騭把交州州治從廣信東遷番禺。264年(吳景帝永安七年),東吳為便于治理,又把南海、蒼梧、郁林、高梁4個郡(今兩廣大部) 從交州劃出,另設廣州,州治番禺,廣州由此得名。
東吳時期,今廣東省境除廣州轄下的4郡外,還包括荊州始興郡和海南島。 西晉時,今廣東省腹地屬當時的廣州,粵北屬荊州,雷州半島和海南島屬交州。
南北朝時代,中國政局南北分裂。 南朝時州郡縣增置頗多,廢并頻繁,增設的州、郡、縣也多集中在粵中、粵西、粵北地區,粵東地區設置較少。
因為當時粵東農業經濟沒有粵西發達,交通也沒有粵西方便。 【隋、唐、五代十國時期】 隋初,設廣州、循州(今惠州)兩個總管府統領諸州。
隋煬帝廢州為郡,改為郡、縣兩級,大加省并,今廣東省境分屬10郡、74縣。 唐初地方設州、縣。
嶺南45州分屬廣州、桂州、容州、邕州、安南5個都督府(又稱嶺南五管)。655年以后,5府皆隸于廣州,長官稱為五府(管)經略使,由廣州刺史兼任。
756年(肅宗至德六年),升五府經略使為嶺南節度使。862年(懿宗咸通三年),嶺南道劃分為東、西道,東道治廣州,廣東屬嶺南東道,這是廣東省名中“東”字的由來,也是兩廣分為東西的開始。
五代十國時期,嶺南為南漢王劉氏占據,行政區劃基本上繼承唐朝的建制。南漢升廣州為興王府,在州縣稀疏的粵東和粵北,增置1府4州。
南漢后期,全境共轄60州、214縣。 【宋、元、明、清時期】 宋代地方行政制度分路、州(府、軍)、縣三級。
今廣東省境包括廣南東路14州和廣南西路境內的7州,共61縣。宋朝對唐制有所繼承又有所調整。
粵西及海南島裁撤8個州,而粵東、粵北除循唐制外,仍保留南漢所增置的4個州。997年(宋太宗至道三年),廣南路分為廣南東路和廣南西路,東路治所在廣州,西路治所在桂州,廣東大部分屬廣南東路,“廣東”即廣南東路的簡稱。
元朝地方行政制度分省、路、府(州、軍)、縣四級,另有道,是省以下、路府之上的承轉機構。今廣東省境分為廣東道和海北海南道。
廣東道道治在廣州,海北海南道道治在今雷州市。 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改廣東道為廣東等處行中書省,并將海北海南道改隸廣東,廣東成為明朝的十三行省之一。
而且,過去長期與廣西同屬一個大區的雷州半島、海南島劃撥廣東統轄,結束了廣東以往隸屬不同政區的狀況,廣東省區域輪廓自此基本形成。終明之世,廣東設10府1直隸州,統轄7州75縣。
其中,屬明代新置的有順德、從化、高明、饒平、惠來、大埔、普寧、澄海等22縣。這些新置的縣大多集中在粵東地區,基本形成當今縣制的分布格局。
清初承襲明制,地方行政機關分省、道、府、。
廣東有什么歷史
原始社會時期就有人類活動從現已發掘出土的古人類遺址來看, 早在12—14萬年前,人類就在此地生息、繁衍。
廣東地區主要的原始社會文化遺址有: 距今3萬年前,由原始群居向氏族公社過度的封開垌中巖人遺址; 距今1萬—1.6萬年,母系氏族形成期的陽春獨石子遺址和封開黃洞遺址; 距今7000—8000年,母系氏族公社發展期的英德青塘墟; 距今約4000年至6000年,母系氏族公社繁榮期的的貝丘文化遺址; 距今約3000—4000年,母系氏族公社末期至父氏公社時期的西橋樵山文化遺址和馬壩石峽文化遺址。 先秦時期廣東遠離中原,經濟文化水平相對落后,被稱為“南蠻”之地。
周朝統治者為促進百越地區與中原的交流,在嶺南地區設置了“楚庭”。這一時期,中原各政權并沒有對廣東地區有實際的控制。
秦漢時期秦統一中國后,調派了大量的軍民平定南蠻(現廣東廣西一帶),設置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南海郡就在廣東境內,郡所在番禺(現廣州)。
秦末,中原地區兵慌馬亂,當時的南海郡尉任囂病重,臨終前傳位給自己得力干將趙佗,并囑咐其趁中原戰亂之機自立。公元前206年,趙佗在廣東地區建立南越國,自命為南越武王。
趙佗去世后,次子趙昧(今廣州西漢南越王墓墓主)繼承王位,為第二代南越王。 劉邦建立漢朝后,于前196年派陸賈出使南越國,勸說趙佗歸漢,在陸賈的勸說下,趙佗接授的漢高祖賜給他的南越王印綬,向漢朝稱臣。
前112年,南越國末代君主趙建德背叛漢朝,被漢武帝于前111年所滅。 漢武帝滅南越國后,復置南海郡。
元封五年被并入交州 三國、魏、晉、南北朝時期三國時期,廣東屬孫吳,吳黃武五年,分交州合浦以北地段(即今廣東地區)置為廣州,延續至南北朝時期。
廣東歷史最悠久的地級市
廣東的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所列均為地級市,除列出的四個以外還有一個雷州,為縣級市)
1、廣州
廣州是一座有2200多年悠久歷史的文化名城。早在公元前九世紀的周代,這里的“百越”人和長江中游的楚國人已有來往,建有“楚庭”,這是廣州最早的名稱。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統一嶺南后建南海郡(郡治設在“番禺”,即今天的廣州)。公元226年,孫權為便于統治,將交州分為交州和廣州兩部分,“廣州”由此得名。直到1921年成立市政廳,才特指廣州這座城市。
廣州秦漢時就是繁榮都會,漢唐以來是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港,清朝時是中國唯一對外開放的港口,也是中國最早對外的通商口岸。
2、潮州
潮州是一座有1400多年歷史的古城,隋文帝開皇十年(公元590年),全國撤郡設州,義安郡屬循州之義安縣,是年,升立州,因地臨南海取“潮水往復之意”,首命名“潮州”,義安縣為州治。 后人也有詩句:“潮之州,大海在其南”。 “潮州”名稱的正式出現,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以后1400多年來,基本都是沿用這個名稱。
3、肇慶
肇慶建城至今已有1400多年歷史了,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始置端州,轄高要、端溪等九縣。大業三年(公元607年)廢州置郡,端州改為信安郡。唐武德年間復為端州,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改稱高要郡,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又復為端州。直到北宋元符三年(l101年),宋徽宗趙佶因即位前為端王,端州為其"潛邸",故在端州置興慶軍節度;政和三年(ll13年)改端州為興慶府;重和元年(1118年)又親賜御書"肇慶府",自此更名為肇慶。
4、佛山
佛山作為都城的歷史已將近有1400年。唐貞觀二年(公元628年)某日,塔坡崗上異彩四射,鄉人奔走相告。于是人們便齊聚起來,在塔坡崗上發掘,竟掘出三尊銅佛,搬開佛像,便有一股清泉涌出。根據碑文記載,得知東晉曾有剡賓國僧人達毗耶舍,在此講經及建過經堂。鄉人于是建井取水,并在崗上重建塔坡廟寺,供奉三尊銅佛。人們認為這里是佛家之山,于是將其命名為“佛山”。
4、梅州
梅州市也是廣東省歷史較為悠久的一個地級市之一。建成至今已有1000多年,北宋開寶四年(971年)置梅州,因地多梅花,并有梅溪,故名。1924年設梅縣,1979年設梅州市。1983年與梅縣合并稱梅縣市。1988年復置梅州市。
廣東最有名的歷史事件有哪些
五嶺巍峨,珠江縱橫。廣東先民的歷史,從現已發掘的出土文物看,在廣東最早出現的人類是不是馬壩人。從馬壩人化石可以有力地證明在遠古時代,中華民族的祖先不僅在北國,而且在嶺南的大地上也生息,繁衍,通過勞動創造我遠古的歷史文明。珠江流域和黃河、長江流域同樣是中華民族發展的搖籃和發祥地。
時移世易,經過了若干千萬年的滄桑巨變,廣東的遠古人類實現從原始群向氏族公社,乃至奴隸社會的轉變。在這漫長的歲月中,廣東先民每邁進一步都給后人留下了眾多、分布很廣的文化遺址,主要有:距3萬年前,反映原始群向氏族公社過度的封開峒中巖人遺址距今約10000年至16000年,反映母系氏族社形成期的陽春獨石子、封開黃巖洞遺址;距今約七八千年,反映母系氏族公社發展期的英德青塘墟;距今約4000年至6000年,反映母系氏族公社繁榮期的韓江、珠江三角洲的“貝丘”文化遺址;距今約三四千年反映母系氏族公社末期至父氏公社時期的西橋樵山和馬壩石峽文化遺址。
廣東憲兵押解南京大屠殺要犯谷壽夫上刑場
廣東飛行員擊落侵華日軍兩大王牌飛行員
廣東軍民抗擊1/8的侵華日軍
具體請看
://south/news/gdnews/sz/kangzhan/guangdong/
廣東人類祖先簡介、急
廣東的原始居民是古代百越后裔粵海族群,根據考古發現,廣東的人類歷史可以遠溯到距今十萬年前。 距今十萬年的粵北“馬壩人”頭骨化石1958年在粵北韶關的曲江縣馬壩鄉獅子巖洞穴里發現的“馬壩人”
頭骨化石,是目前廣東境內發現的最早的人類化石。“馬壩人化石”的發現,揭示了舊石器時代廣東地區人類的歷史。新石器時代中晚期的遺址遍布全境,數以百
計,其中以曲江石峽,鯰魚轉和韶關走馬崗遺址為代表,所出土的大批石奔、石斧、石鑿、石刀、石鏃等制作精美的石制,以及魚網墜、陶紡輪、各種石制和骨制的裝飾品,人工栽培稻的谷粒等遺物、遺跡,勾勒了一幅四、五千年以前粵北先民勞動生息的風情畫;展示了“馬壩人”開戶的粵北地區的遠古文明。
粵北韶關歷史上稱為韶州。相傳舜帝巡奏“韶樂”于城北30公里處的石峰群中,該處的36石后來統稱為韶石山。
自秦朝以后,粵海族群由于逃避戰亂,不少人遷徙到越南、柬埔寨、新加坡、印尼、馬來西亞等東南亞諸國,亦有部分人來到海南島、西沙群島和現在的廣東沿海各地以及香港、澳門、珠江三角洲,靠近海邊,以漁為業。
歷代移民
第一批:秦漢
第二批:東晉時期
第三批:北宋時期
第四批:南宋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