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的變法?1、春秋:管仲改革(最早的政改)2、戰國:李悝變法(最早的變法)3、商鞅變法(最成功、最深徹、影響最深的變法)4、蘇秦齊國變法、吳起楚國變法、屈原楚國變法、申不害韓國變法、胡服騎射(趙武靈王)5、漢朝:晁錯變法、那么,中國歷史上的變法?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1、管仲改革
管仲改革又稱管仲變法。在政治方面,管仲特別強調建立一套嚴格考核、任命和提拔各級官吏的辦法。古人云:“圣人治吏而不治民。”管仲主張,在官吏的任命與管理上,要“以勞受祿”、“受祿不過其功”,“故明主之治也,明分職而課功勞”、“案其功而行賞,案其罪而行罰”。
他還激烈地批評以下三種不良現象:“一曰德不當其位,二曰功不當其祿,三曰能不當其官。”他認為這三種現象都是國家的大患、動亂的根源。
2、李悝變法
李悝(kuī)變法是指戰國時期魏國的魏文侯當政時,任用李悝為相,進行變法改革。李悝在政治上主張廢止世襲貴族特權,選賢任能,賞罰嚴明。經濟上主要實行盡地力、平糴法。極大地促進了魏國農業生產的發展,使魏國因此而富強。
為了進一步實行變法,鞏固變法成果,匯集各國刑典,著成《法經》一書,以法律的形式肯定和保護變法,固定封建法權。李悝在魏國的變法,是中國變法之始,在中國歷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當時便對其他各國震動很大,從而引發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轟轟烈烈的全國性變法,為奴隸制向封建制的過渡,鋪平了道路。后來著名的商鞅變法、吳起變法等,無不受到李悝變法的影響。
3、吳起變法
吳起變法,指公元前386年—前381年,楚悼王當政時,任命吳起為令尹,對楚國政治、法律、軍事等實行改革的變法運動。
1、春秋:管仲改革(最早的政改)
2、戰國:李悝變法(最早的變法)
3、商鞅變法(最成功、最深徹、影響最深的變法)
4、蘇秦齊國變法、吳起楚國變法、屈原楚國變法、申不害韓國變法、胡服騎射(趙武靈王)
5、漢朝:晁錯變法、王莽政改
6、宋朝:王安石變法(比較有名的變法)
7、明朝:張居正變法(萬歷新政)
8、清朝:雍正政改、戊戌變法(最壯烈的變法)
1、中國古代變法
(1)春秋——管仲改革、“相地而衰征”.
“相地而衰征”實質上承認了什么?
(2)戰國——魏國李悝、楚國吳起、韓國申不害、齊國鄒忌變法,秦國商鞅變法(內容、作用).
商鞅變法中使社會性質發生變革的最根本的一項措施是?
(3)新——王莽改制(背景、中心內容、結果).
(4)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內容、作用).
孝文帝改革中使社會性質發生變革的最根本的一項措施是?
孝文帝改革帶來的最深遠的影響是?
(5)北周武帝改革
(6)后周——世宗改革(內容、作用).
(7)北宋——慶歷新政、王安石變法(時間、背景、內容、作用、失敗原因).
慶歷新政的中心措施是?
在王安石變法措施中:中心措施是?惟一不能增加政府財政收的措施是?對大地主觸動最大的一項是?最能體現地主階級屬性的是?失敗的最主要原因是?
(8)金世宗改革:
提倡開荒,利用黃河故道實行屯田,招募農民墾種,遇到荒歉年,減免租稅.改革使北方經濟得到發展.
(9)明朝——張居正改革(內容、作用).
歸納:中國古代的四大改革
指戰國時期的商鞅變法、西漢末年的王莽改制、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宋中期的王安石變法.
基本原因:一是因為新興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對上層建筑的要求,如商鞅變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二是因為社會矛盾激化造成,例如王莽改制前階級矛盾和統治階級內部矛盾激化,改制中又激化了民族矛盾,王安石變法前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變法中又引發統治階級內部矛盾.
措施包括:(1)改革生產關系,如商鞅變法中的廢井田、開阡陌;(2)限制貴族特權,如商鞅 變法和王安石變法;(3)為統治階級根本利益而在調整中照顧農民利益,如商軟變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變法;(4)建立新的政治經濟制度,如商 變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
結果:全部都遭到舊貴族的強烈反對;改革不成功的都導致政權衰弱,如王莽改制和王安石變法;改革成功的都出現國運強盛、社會進步,如商 變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
2、近代中國的變法和革新
(10)洋務運動
洋務運動和清政府“新政”是封建統治階級為維護統治、為適應外國侵略者需要而進行的,措施主要是加強軍事、經濟力量;對文化教育和科學技術的調整政策服務于政治目的、為了加強統治,但是客觀上有利于社會的發展;結果都失敗,因為洋務運動沒有使中國富強,隨著在對外戰爭中的失敗而告終結,“新政”中加重剝削促使人民不斷反抗,不久清政府就在辛亥革命中被推翻.
(11)戊戌變法
戊戌變法是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維新派為挽救民族危亡和發展資本主義而發起,維新思想宣傳形成中國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變法沼書的頒布有利于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和西方科學知識的傳播;但是由于缺乏反帝反封建斗爭的勇氣,希望寄托在沒有實權的皇帝身上,脫離了人民群眾,在封建頑固勢力鎮壓下失敗.與日本明治維新相比,封建專制統治和自然經濟強大,維新派沒有在人民支持下推翻封建專制而獲得政治統治權,變法詔書中沒有涉及議會憲法等維新派政治主張,外部列強并不希望中國真正強大,相反在加緊侵略中國,都是中國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
(12)清政府“新政”
3、當代中國的改革開放
新中國建立后,受蘇聯高度集中政治經濟體制和“左”煩思潮的影響,到“文化大革命”結束時,體制弊端顯現;1978年的真理標準討論和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思想解放和確立工作重心轉移、改革開放決策,為中國當代的改革鋪平了道路;20多年來的改革,使中國經濟、科技、教育、文化有了蓬勃發展,國際地位提高,祖國統一大業邁大步,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
以上的改革都是從狹義上來講的;從廣義上講,凡是統治階級對政治、經濟、文化等政策的調整,都稱得上改革.
1、李悝變法
李悝變法是指戰國時期魏國的魏文侯當政時,任用李悝為相,進行變法改革。李悝在政治上主張廢止世襲貴族特權,選賢任能,賞罰嚴明。經濟上主要實行盡地力、平糴法。極大地促進了魏國農業生產的發展,使魏國因此而富強。
為了進一步實行變法,鞏固變法成果,匯集各國刑典,著成《法經》一書,以法律的形式肯定和保護變法,固定封建法權。李悝在魏國的變法,是中國變法之始,在中國歷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2、商鞅變法
戰國時期秦國的秦孝公即位以后,決心圖強改革,便下令招賢。商鞅自衛國入秦,并提出了廢井田、重農桑、獎軍功、實行統一度量和建立縣制等一整套變法求新的發展策略。
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他為左庶長,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后兩次實行以“廢井田、開阡陌,實行郡縣制,獎勵耕織和戰斗,實行連坐之法”為主要內容的變法。
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斗力不斷加強,發展成為戰國后期最富強的集權國家。
3、劉裕改革
劉裕改革,指劉裕從東晉義熙年間到劉宋永初年間進行的各項改革。也有義熙改革的稱號。劉裕從公元405年開始,針對東晉以來的政治、社會各方面的問題進行的一系列的改革。
包括實行土斷法,恢復秀才、孝廉策試的制度、整頓賦役制度、取消苛捐雜稅、禁止豪強封固山澤、抑制兼并、賑濟窮人、振興教育、精簡僑州郡縣、削弱士族權力、強化中央集權等等。
變法,指對國家的法令制度做重大的變革。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變法事件有:魏國的李悝變法、楚國的吳起變法、齊國鄒忌的改革、韓國的申不害變法、秦國的商鞅變法、宋朝的王安石變法、清朝的戊戌變法等。
李悝變法
李悝(kuī)變法是指戰國時期魏國的魏文侯當政時,任用李悝為相,進行變法改革。李悝在政治上主張廢止世襲貴族特權,選賢任能,賞罰嚴明。經濟上主要實行盡地力、平糴法。極大地促進了魏國農業生產的發展,使魏國因此而富強。為了進一步實行變法,鞏固變法成果,匯集各國刑典,著成《法經》一書,以法律的形式肯定和保護變法,固定封建法權。李悝在魏國的變法,是中國變法之始,在中國歷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當時便對其他各國震動很大,從而引發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轟轟烈烈的全國性變法,為奴隸制向封建制的過渡,鋪平了道路。后來著名的商鞅變法、吳起變法等,無不受到李悝變法的影響。
吳起變法
吳起變法,是指公元前386年—前381年,楚悼王當政時,任命吳起為令尹,對楚國政治、法律、軍事等實行改革的變法運動。經過變法,楚國國力逐漸強盛,在公元前381年,聯合趙國大敗魏國。
以上就是中國歷史上的變法的全部內容,李悝(kuī)變法是指戰國時期魏國的魏文侯當政時,任用李悝為相,進行變法改革。李悝在政治上主張廢止世襲貴族特權,選賢任能,賞罰嚴明。經濟上主要實行盡地力、平糴法。極大地促進了魏國農業生產的發展,使魏國因此而富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