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人民橋歷史?盡管人民橋只有長30米,寬20米,但在上世紀80年代經濟特區創辦初期,深南大道沒建造之前,它仍是比較大的一座橋,為深圳交通“咽喉”.往西,它通向南頭、蛇口、西鄉、松崗、東莞、廣州;往東,它連接沙灣、鹽田、龍崗、惠州、那么,廣州人民橋歷史?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廣州人民橋人民橋位于中國廣州市,為跨越珠江兩岸的一座橋梁.
其北起六二三路、與康王南路相連,跨越珠江,南至洪德路、與工業大道北相連,是一座3孔預應力鋼筋混凝土鋼構橋.大橋全長701.2米,主橋長182米,寬18米,其中行車道12米,兩側人行道各3米.南北引橋長519.2米,寬12米,但引橋不設人行道,由4座步梯連接主橋供行人、自行車上下.
民國21年(1932年),曾提出在太平南路(今人民南路)西濠口建筑西堤鐵橋.民國24年(1935年),工務局亦進行籌劃并選取橋式,但橋未筑成.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珠江南岸工業發展迅速,海珠橋難以承受日益加大的交通流量,急需建設新橋.1965年4月,經國家計委和建工部批準興建人民橋,同年11月4日正式動工,于1967年5月1日竣工通車.1984年在人民橋南端建成洪德路立交橋疏導車流.1988年在人民橋北端,建成東、北、西3條匝道,分別連接沿江路、六二三路及沙面舊東橋.2000年在人民橋東側建內環路,及拆除橋北三條匝道. [編輯本段]深圳人民橋東門老街解放路和電影大廈旁邊有座人民橋.
人民橋就是古時的惠民橋.清康熙年間重修的《新安縣志.地理》記載:“惠民橋,在深圳,河溝深浚,凡遇雨海潮漲,往來維艱,更有不知深淺,動遭淹溺,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8年)巡檢廖膺龐建造古橋,名曰‘惠民’.”
惠民橋下,是源自布吉筆架山的深圳河,流經漁民村、赤尾村、沙頭村,入深圳灣大海.300多年前官富(今深圳羅湖、香港一帶轄區清朝為官富司)巡檢司廖大人,在這條河上建了這座惠民橋,著實惠及鄉民,為子孫后代造了福,遺憾的是廖大人造的石板橋,那時只能過人,過不了八人大轎,更過不了馬車,后人把石橋拓寬兩邊成木橋.再后來木橋過得了縣太爺的轎,過得了馬車,但載重不成,仍然過不了汽車,后人的后人只好再次改建成水泥鋼筋橋.
盡管人民橋只有長30米,寬20米,但在上世紀80年代經濟特區創辦初期,深南大道沒建造之前,它仍是比較大的一座橋,為深圳交通“咽喉”.往西,它通向南頭、蛇口、西鄉、松崗、東莞、廣州;往東,它連接沙灣、鹽田、龍崗、惠州、汕頭.那時,廣深鐵路從廣州過來,貼著地面馳向羅湖橋,延伸至香港紅磡,像把馬刀,把深圳老城分作兩半.鐵路和馬路平面交叉.鐵路兩側的和平路與建設路,每天成百成千的汽車,要在解放路鐵路閘口上擁擠,爭相通過人民橋.適逢上下班,人車高峰,火車又要通過,極其認真負責的閘口道班早早把道口閘桿放下,瞬間,人民橋便擠著長長的車隊、黑壓壓一片自行車流和人群.深圳人形容這個小小的鐵路閘口和連著這閘口小小的人民橋,是交通“油瓶頸”.性子好的人,這時也會被憋出火來.
《深圳市地名志》記載著人民橋,在1980年擴建成長30米、寬20米鋼架水泥結構橋.那次擴建有段“古”.
記得1979年深圳市剛由寶安縣升格為市,就遭遇一場罕見的狂風暴雨襲擊,兇猛的洪水直瀉深圳河,人民橋下河水暴漲,偏偏遇上深圳灣潮水頂托,體育場(今嘉賓路航運大廈附近)側的河閘,不知怎么搞的,電動絞索就是絞不動,提不上閘,加上深圳水庫溢洪.瞬間,洪水漫出河堤,吞噬桂木園、工人文化宮、僑社、漁民村和羅湖村一帶低洼地.東門老街頓變澤國,人民橋受淹,交通一度中斷.最“驚險”的是市委在新園四幢臨時辦公的鐵皮房,被風雨吹倒,倒下的門縫里滲出血一般的雨水,工作人員大吃一驚,撬門沖進去發現沒人,原來是打翻了一瓶紅墨水……
人民橋受了這次“創傷”,引起剛成立的市政府高度重視,馬上把橋兩側臨時用鋼板加寬加固,鋪上瀝青,拉上簡易欄桿,權作單車和人行道.以后把鐵路和公路交通分隔開來,將筍崗至羅湖火車站段的鐵路建成高架橋,火車、汽車不用爭道了;深南大道拉直建好通車,筍崗路、泥崗路、沿河濱海路陸續建成投入使用,把人民橋的車流量壓力分擔了.再后來,深南大道上供電大廈那截橋,被公汽集團公司設立“人民橋站”,深南路的“人民橋”就被人們叫開了.而解放路電影大廈前那座正宗的“人民橋”,卻為許多外地人所不知. [編輯本段]海口人民橋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生活在海口海甸溪兩岸的老海口人還是隔江相望,靠渡船擺渡來往兩岸,1952年溪面上建起了木板橋,可惜不久被洪水沖垮.1970年為國慶二十周年獻禮,海口市政府決定投資建起了當時椰城規模最大的一座橋梁———海口人民橋.
人民橋被拆除重建
經過了近一年的施工,1970年國慶節,海口人民橋如期通車,當時海口舉行了隆重的通車典禮,海甸溪兩岸的許多居民以及住在老城區一帶的許多海口人都趕來興奮地圍在岸邊看著新建好的橋,而林松等工程技術人員也因為貢獻突出被評為當時的優秀工作者.這座當時的大橋后來確實也改變了海甸溪兩岸居民的生活方式,海甸溪兩岸的渡船、碼頭也漸漸地消逝.
此后,1986年,為了實行橋上的人車分離,海口市政府再次投資140多萬元將原來僅9米寬的橋面拓寬到22.2米,中間為機動車道,還設非機動車道及人行道,而其原來設計的汽—13噸載重標準則沒有改變,橋身的構造也沒有太大改變.2000年,海口市再次對人民橋加固,雖然如此,人民橋還是無法滿足區域規劃的要求,橋面上僅有的兩個車道經常出現車輛堵塞現象.而隨著海口市的世紀大橋、瓊州大橋等新型橋梁的建成,以及海口市城市發展規模的需要,人民橋這座當年的椰城第一橋,也由于使用多年,不堪重負,被定為危橋需要拆除重建.
人民大橋
人民大橋于1965年11月正式開工,1967年5月落成通車。
人民大橋是一座T型剛構加掛梁的預應力砼橋,全長701.2米,主橋跨徑組合為54+74+54米,橋面寬18米,設計荷載為汽—18,拖—80驗算。
該橋上部結構的正橋為T型剛構加掛梁體系。每邊懸臂各長20米,掛梁長34米,懸臂總分采用預應力砼薄壁箱梁,由于造橋時條件所限,所以,采用了沿縱縫將箱梁分片的新的施工工藝,即報導箱梁在橫向分成12片工字梁預制裝配,吊裝就位后,將上下翼緣鋼筋進行焊接,并澆筑接頭砼,再施加橫向預應力使之成為整體,每片工字梁按吊裝能力設計重110噸,這種縱向片預制裝配的方法,施工工藝簡單,工期較短。在施工全過程中一直能保持河道貌岸然的通航。同時預應力張拉是在預制場內一次完成,施工方便,質量也易保證,橫向預應力保證了箱梁的橫向剛度和整體性。
掛梁采用預應力T型薄腹梁,預制裝配,掛梁長34米,梁高1.6米,沿縱縫也分為12片。梁的砼標號均為4MPa,預應力鋼絲束均采用18絲?5高強鋼絲,極限強度1500~1700Mpa。
40米大梁的吊裝是該橋梁施工的一個重要環節,每片梁重達110噸,最重的一根達136噸,是廣東省打撈公司當時所遇到的最大吊裝重量,吊裝40米大梁的人字扒桿所用的木材是利用舊有木材進行接駁拼裝,用土辦法搞出了兩套人字扒桿,勝利地完成了大梁的全部吊裝任務。
人民橋位于中國廣州市,為跨越珠江兩岸的一座橋梁。
其北起六二三路、與康王南路相連,跨越珠江,南至洪德路、與工業大道北相連,是一座3孔預應力鋼筋混凝土鋼構橋。大橋全長701.2米,主橋長182米,寬18米,其中行車道12米,兩側人行道各3米。南北引橋長519.2米,寬12米,但引橋不設人行道,由4座步梯連接主橋供行人、自行車上下。
民國21年(1932年),曾提出在太平南路(今人民南路)西濠口建筑西堤鐵橋。民國24年(1935年),工務局亦進行籌劃并選取橋式,但橋未筑成。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珠江南岸工業發展迅速,海珠橋難以承受日益加大的交通流量,急需建設新橋。1965年4月,經國家計委和建工部批準興建人民橋,同年11月4日正式動工,于1967年5月1日竣工通車。1984年在人民橋南端建成洪德路立交橋疏導車流。1988年在人民橋北端,建成東、北、西3條匝道,分別連接沿江路、六二三路及沙面舊東橋。2000年在人民橋東側建內環路,及拆除橋北三條匝道。
海印橋位于廣州市二沙頭西側。它的北邊是大沙頭,南邊是濱江東路,是連接廣州市南北的一座跨江橋梁。它于1985年6月開始建,1988年12月完成并通車。海印橋全長1125米,主橋長346米,寬35米,非常雄偉。海印橋橋下有三個孔,中孔的跨度為175米,邊孔的跨度為85.5米。主橋采用現在世界上先進的墩塔、梁固結的結構體系,是一座單面雙塔斜拉式砼橋。橋墩采用雙排柔性墩,主橋梁為倒梯形三箱式。索塔高57.4米,呈倒Y型結構,頂部以羊造形。雙塔上斜拉著186條鋼索,形成了一個巨大的扇骨格局。這可是中國的第一座雙塔式單索面斜拉橋,結構新穎,造形獨特,非常有創意。這使海印橋成為了為廣州有象征意義的橋梁之一。
夜晚的海印橋金碧輝煌,猶如兩只展翅高飛的蝴蝶 (海印橋的扇骨格局像蝴蝶的翅膀) 。
海珠橋建于1933年,全長356.67米,主橋全長182.90米,南北兩跨對稱布置,原為三孔下承式簡支鋼桁架橋,設計荷載為二列10噸汽車,中跨為開啟式結構,能向上分開,以利大船通過。1949年,中孔鋼梁被國民黨政府炸毀。1950年,由衡陽鐵路局廣州分局負責修復通車。修復后,仍為鋼桁架梁,中孔不再活動開啟。
主引橋為鋼筋混凝土結構,靠近主橋第一、二跨為鋼筋混凝土變高度簡支T梁,北岸跨徑L=7.0米,南岸跨徑L=11.2米。
據我所知一共有兩座橋,現在還存在的只有彩虹橋座,這座橋是由皇上直接命名的。1960年建起的珠江大橋西橋東橋,是廣州西部進出口的通衢要道,1963年的“羊城新八景”評選中更以“雙橋煙雨”的美譽入選。1967年,人民橋的通車,是廣州有海珠橋以來第二座溝通“河北”“河南”(珠江兩岸)的大橋,成了荔灣區直抵海珠區的第一處水上通途。
荔灣的建橋大事是沙面的雙橋,沙面東橋是1859年由法國人所造,最早又稱“法蘭西橋”。網上曾流傳題為《沙面東橋的疑問》的帖子,展示了東橋的數張舊明信片,認為東橋已是歷經多次重修,曾為拱橋、鐵橋、混凝土橋等。
西橋則建于1861年,原來又叫“英格蘭橋”,看最早的名字便能猜到,是由英國人所建。這是一座三孔石拱橋,欄桿原本是典型的歐式設計,后來改建成了中國清代的式樣。
1949年沙面西橋,前面說了印象較新的一些橋。如果,你要尋找荔灣最高壽的橋,可來西華路與荔灣路交界處,它有個很好聽的名字:彩虹橋。西華路現有彩虹橫街、彩虹涌邊等地名都是源于附近的這條橋。
以上就是廣州人民橋歷史的全部內容,人民橋位于中國廣州市,為跨越珠江兩岸的一座橋梁。其北起六二三路、與康王南路相連,跨越珠江,南至洪德路、與工業大道北相連,是一座3孔預應力鋼筋混凝土鋼構橋。大橋全長701.2米,主橋長182米,寬18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