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數學公式一年級 最全數學公式大全 高中數學幾何公式大全 數學書上最恐怖一頁 sin tan cos三角函數表
世界最著名的三大數學公式,分別是歐拉恒等式、高斯積分、傅立葉變換。
1、歐拉恒等式。
歐拉恒等式也叫做歐拉公式,它是數學里最令人著迷的公式之一,它將數學里最重要的幾個常數聯系到了一起:兩個超越數:自然對數的底e,圓周率π,兩個單位:虛數單位i和自然數的單位1,以及數學里常見的0。
2、高斯積分。
高斯積分是在概率論和連續傅里葉變換等的統一化等計算中有廣泛的應用。凳信虧在誤差函數的定義中它也出現。雖然誤差函數沒有初等函數,但是高斯積分可以通過微積分學的手段解析求解。高斯積分,有時也被稱為概率積分,是高斯函數的積分。
3、傅立葉變換。
傅立葉變換,表示能將滿足一定條件的某個函數表示成三角函數(正弦和/或余弦函數)或者它們的積分的線性組合。在不同的研究領域,傅立葉變換具有多種不同的變體形式,如連續傅立葉變換和離散傅立葉變換。最初傅立葉分析是作為熱過程的解析分析的被提出的。
擴展資料:
偉大數學家歐拉:
萊昂哈德·歐拉(1707年4月15日~1783年9月18日),瑞士數學家、自然科學家。1707年4月15日出生于瑞士的巴塞爾,1783年9月18日于俄國圣彼得堡去世。歐拉出生于牧師家庭坦液,自幼受父親的影響。13歲時入讀巴塞爾大學,15歲大學畢業,16歲獲得碩士學位。
歐拉是18世紀數學界最杰出的人物之一,他不但為數學界作出貢獻,更把整個數學推至物理的領域。他是數學史上最多產的數學家,平均每年寫出八百多頁的論文,還寫了大量的力學、分析學、幾何學、變分法等的課本,《無窮小分析引論》、《微分學原理》、《積分學原理》等都成為數學界中的經典著作。棗神
歐拉對數學的研究如此之廣泛,因此在許多數學的分支中也可經常見到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重要常數、公式和定理。
參考資料:
-歐拉恒等式
-高斯積分
-傅立葉變換
數學常用公式大全
數學常用公式大全,公式對廣大學生來說一點也不陌生,不管是上學的哪一個階段我們都要接談雹觸數學公式,公式可以讓我們提高計算的效率,數學學科里面公式的種類很豐富,以下為你帶來數學常用公式大全。
數學常用公式1
小學數學常用公式大全(算術概念)蘆升
1.加法交換律:兩數相加交換加數的位置,和不變。
2.加法結合律:三個數相加,先把前兩個數相加,或先把后兩
個數相加,再同第三個數相加,和不變。
3.乘法交換律:兩數相乘,交換因數的位置,積不變。
4.乘法結合律:三個數相乘,先把前兩個數相乘,或先把后兩
個數相乘,再和第三個數相乘,它們的積不變。
5.乘法分配律:兩個數的和與同一個數相乘,可以把兩個加數
分別與這個數相乘,再把兩個積相加,結果不變。如:(2+3)×5=2×5+3×5。
6.除法的性質:在除法里,被除數和除數同時擴大(或縮小)
相同的倍數,商不變。0 除以任何不是 0 的數都得 0。
7.等式:等號左右兩邊相等的式子叫做等式。等式的基本性質:
等式兩邊乘同一個數,或除以同一個不為 0 的數,左右兩邊仍然相等。
8.方程式: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叫方程式。
9.一元一次方程式:含有一個未知數,并且未知數的次數是一次的等式
叫做一元一次方程式。
10.分數:把單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這樣的一份或幾分的數,叫做分數。
11.分數的加減法則:同分母的分數相加減,只把分子相加減,分母不變。
異分母的分數相加減,先通分,再加減。
12.分數大小的比較:同分母的分數相比較,分子大的分數大含嘩帆,分子小的分數小。
異分母的分數相比較,先通分,再比較;若分子相同,分母大的分數反而小。
13.分數乘整數,用分數的分子和整數相乘的積作分子,分母不變,
能約分的可以先約分再計算。
14.分數乘分數,用分子相乘的積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積作為分母,
能約分的可以先約分再計算。
15.分數除以整數(0 除外),等于分數乘這個整數的倒數。
16.真分數: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數叫做真分數。
17.假分數:分子比分母大或者相等的分數叫做假分數,假分數大于或等于 1。
18.帶分數:由整數和真分數合成的數叫做帶分數。
19.分數的基本性質:分數的分子和分母同時乘以或除以同一個數(0 除外),
分數的大小不變。
20.一個數除以分數,等于這個數乘分數的倒數。
21.甲數除以乙數(0 除外),等于甲數乘乙數的倒數。
22. 比的基本性質:
比的前項和后項同時乘或除以一個相同的數(0 除外),比值不變。
23. 什么叫比例:
表示兩個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如 3:6=9:18
小學數學常用公式大全(單位換算表)
(1)長度單位換算
1 千米=1000 米 =1 公里=2里
1里=500米
1 米=10 分米
1 分米=10厘米
1 厘米=10 毫米
1米=100厘米
1分米=100毫米
1米=1000毫米
(2)面積單位換算
1 平方米=100 平方分米
1 平方分米=100 平方厘米
1 平方厘米=100 平方毫米
1 平方米=10000平方厘米
1 平方分米=10000平方毫米
1公頃=10000平方米
1平方千米=1000000平方米
1平方千米=100公頃
(3)體(容)積單位換算
1 立方米=1000 立方分米
1 立方分米=1000 立方厘米
1 立方厘米=1000 立方毫米
1 升=1 立方分米
1 升=1000 毫升
1 毫升=1 立方厘米
(4)重量單位換算
1 噸=1000 千克
1 千克= 1000 克= 1 公斤=2斤
1斤=500克
(5)人民幣單位換算
1 元=10 角
1 角=10 分
1 元=100 分
數學常用公式2
常用數學公式
1、每份數×份數=總數總數÷每份數=份數總數÷份數=每份數
2、1倍數×倍數=幾倍數幾倍數÷1倍數=倍數幾倍數÷倍數=1倍數
3、速度×時間=路程路程÷速度=時間路程÷時間=速度
4、單價×數量=總價總價÷單價=數量總價÷數量=單價
5、工作效率×工作時間=工作總量工作總量÷工作效率=工作時間工作總量÷工作時間=工作效率
6、加數+加數=和和-一個加數=另一個加數
7、被減數-減數=差被減數-差=減數差+減數=被減數
8、因數×因數=積積÷一個因數=另一個因數
9、被除數÷除數=商被除數÷商=除數商×除數=被除數
常用數學公式大全:圖形計算
1、正方形C周長S面積a邊長周長=邊長×4C=4a面積=邊長×邊長S=a×a
2、正方體V:體積a:棱長表面積=棱長×棱長×6S表=a×a×6體積=棱長×棱長×棱長V=a×a×a
3、長方形
C周長S面積a邊長
周長=(長+寬)×2
C=2(a+b)
面積=長×寬
S=ab
4、長方體
V:體積s:面積a:長b:寬h:高
(1)表面積(長×寬+長×高+寬×高)×2 S=2(ab+ah+bh)
(2)體積=長×寬×高
V=abh
5三角形
s面積a底h高
面積=底×高÷2
s=ah÷2
三角形高=面積×2÷底
三角形底=面積×2÷高
6平行四邊形
s面積a底h高
面積=底×高
s=ah
7梯形
s面積a上底b下底h高
面積=(上底+下底)×高÷2
s=(a+b)×h÷2
8圓形
S面積C周長∏d=直徑r=半徑
(1)周長=直徑×∏=2×∏×半徑
C=∏d=2∏r
(2)面積=半徑×半徑×∏
9圓柱體
v:體積h:高s;底面積r:底面半徑c:底面周長
(1)側面積=底面周長×高
(2)表面積=側面積+底面積×2
(3)體積=底面積×高
(4)體積=側面積÷2×半徑
10圓錐體
v:體積h:高s;底面積r:底面半徑
體積=底面積×高÷3
總數÷總份數=平均數
常用數學公式:和差問題公式
(和+差)÷2=大數
(和-差)÷2=小數
和倍問題
和÷(倍數-1)=小數
小數×倍數=大數
(或者和-小數=大數)
差倍問題
差÷(倍數-1)=小數
小數×倍數=大數
(或小數+差=大數)
數學常用公式3
一、小學數學幾何形體周長面積體積計算公式
長方形的周長=(長+寬)×2 C=(a+b)×2
正方形的周長=邊長×4 C=4a
長方形的面積=長×寬S=ab
正方形的面積=邊長×邊長S=a.a=a
三角形的面積=底×高÷2 S=ah÷2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S=ah
梯形的面積=(上底+下底)×高÷2 S=(a+b)h÷2
直徑=半徑×2 d=2r半徑=直徑÷2 r=d÷2
圓的周長=圓周率×直徑=圓周率×半徑×2 c=πd=2πr
圓的面積=圓周率×半徑×半徑
三角形的面積=底×高÷2.公式S=a×h÷2
正方形的面積=邊長×邊長公式S=a×a
長方形的面積=長×寬公式S=a×b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公式S=a×h
梯形的面積=(上底+下底)×高÷2公式S=(a+b)h÷2
內角和:三角形的內角和=180度.
長方體的體積=長×寬×高公式:V=abh
長方體(或正方體)的體積=底面積×高公式:V=abh
正方體的體積=棱長×棱長×棱長公式:V=aaa
圓的周長=直徑×π公式:L=πd=2πr
圓的面積=半徑×半徑×π公式:S=πr2
圓柱的表(側)面積:圓柱的表(側)面積等于底面的周長乘高.公式:S=ch=πdh=2πrh
圓柱的表面積:圓柱的表面積等于底面的周長乘高再加上兩頭的圓的面積.公式:S=ch+2s=ch+2πr2
圓柱的體積:圓柱的體積等于底面積乘高.公式:V=Sh
圓錐的體積=1/3底面×積高.公式:V=1/3Sh
分數的加、減法則:同分母的分數相加減,只把分子相加減,分母不變.異分母的分數相加減,先通分,然后再加減.
分數的乘法則:用分子的積做分子,用分母的積做分母.
分數的除法則:除以一個數等于乘以這個數的倒數.
二、單位換算
(1)1公里=1千米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2)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1平方厘米=100平方毫米
(3)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厘米=1000立方毫米
(4)1噸=1000千克1千克=1000克=1公斤=2市斤
(5)1公頃=10000平方米1畝=666.666平方米
(6)1升=1立方分米=1000毫升1毫升=1立方厘米
(7)1元=10角1角=10分1元=100分
(8)1世紀=100年1年=12月大月(31天)有:135781012月小月(30天)的有:46911月
平年2月28天,閏年2月29天平年全年365天,閏年全年366天1日=24小時1時=60分
1分=60秒1時=3600秒
No.10 圓滑豎的周長公式(The Length of the Circumference of a Circle)
世界最著名十大公式
這公式賊牛逼了,初中學到現在。目前,人類已經能得到圓周率的2061億位精度。還是挺無聊的。現代科技領域使用的-圓周率值,有十幾位已經足夠了。如果用35位精度的-圓周率值,來計算一信燃大個能把太陽系包起來的一個圓的周長,誤差還不到質子直徑的百萬分之一。現在的人計算圓周率,多數是為了驗證計算機的計算能力,還有就是為了興趣。
No.9 傅立葉變換(The Fourier Transform)
世界最著名十大公式
這個挺專業的,一般人完全不明白。不多作解釋。簡要地說沒有這個式子沒有今天的電子計算機,所以你能在這里上網除了感謝黨感謝政府還要感謝這個完全看不懂的式子。另外傅立葉雖然姓傅,但是法國人。
No.8 德布羅意方程組(The de Broglie Relations)
世界最著名十大公式
世界最著名十大公式
這個東西也挺牛逼的,高中物理學到光學的話很多概念跟它是遠親。簡要地說德布羅意這人覺得電子不僅是一個粒子,也是一種波,它還有 “波長”。于是搞啊搞就有了這個物質波方程,表達了波長、能量等等之間的關系。同時他獲得了192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No.7 1+1=2
這個公式不需要名稱,不需要翻譯,不需段散要解釋。
No.6 薛定諤方程(The Schr?dinger Equation)
世界最著名十大公式
也是一般人完全不明白的。因此我摘錄評價:“薛定諤方程是世界原子物理學文獻中應用最廣泛、影響最大的公式。”由于對量子力學的杰出貢獻,薛定諤獲得1933年諾貝爾物理獎。
另外薛定諤雖然姓薛,但是奧地利人。
No.5 質能方程(Mass–energy Equivalence)
世界最著名十大公式
好像從來沒有一個科學界的公式有如此廣泛的意義。在物理學“奇跡年”1905年,由一個叫**因斯坦的年輕人提出。同年他還發表了《論動體的電動力學》——俗稱狹義相對論。
這個公式告訴我們,愛因斯坦是牛逼的,能量和質量是可以互換的。副產品:原子彈。
No.4 勾股定理/畢達哥拉斯定理(Pythagorean Theorem)
世界最著名十大公式
做數學不可能沒用到過吧,不多講了。
No.3 牛頓第二定律(Newton's Second Law of Motion)
世界最著名十大公式
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沒有之一的科學家在有史以來最偉大沒有之一的科學巨作《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當中的被認為是經典物理學中最偉大的沒有之一的核心定律。動力的所有基本方程都可由它通過微積分推導出來。對于學過高中物理的人,沒什么好多講了。
No.2 歐拉公式(Euler's Identity)
世界最著名十大公式
這個公式是上帝寫的么?到了最后幾名,創造者個個神人。歐拉是歷史上最多產的數學家,也是各領域(包含數學的所有分支及力學、光學、音響學、水利、天文、化學、醫藥等)最多著作的學者。數學史上稱十八世紀為“歐拉時代”。歐拉出生于瑞士,31歲喪失了右眼的視力,59歲雙眼失明,但他性格樂觀,有驚人的記憶力及集中力。他一生謙遜,很少用自己的名字給他發現的東西命名。不過還是命名了一個最重要的一個常數——e。
No.1: 麥克斯韋方程組(The Maxwell's Equations)
數學公式:
長方形的周長=(長+寬)×2 C=(a+b)×2
正方形的周長=邊長×4 C=4a
長方形的面核模槐積=長×寬S=ab
正方形的面積=邊長×邊長S=a。a= a
三角形的面積=底×高÷2 S=ah÷2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S=ah
梯形的'面積=(上底+下底)×高÷2 S=(a+b)h÷2
直徑=半徑×2 d=2r半徑=直徑÷2 r= d÷2
圓的周長=圓周率×直徑=圓周率×半徑×2 c=πd =2πr
圓的面積=圓周率×半徑×半徑
三角形的面積=底×高÷2,公式S= a×h÷2
正方形的面積=邊長×邊長公式S= a×a
長方形的面積=長×寬公式S= a×b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公式S= a×h
梯形改友的面積=(上底+下底)×高÷2公式S=(a+b)h÷2
內角和:三角形的內角和=180度
長方體的體積=長×寬×高公式:V=abh
長方體(或正方體)的體積=底面積×高公式:V=abh
正方體的體積=碼雹棱長×棱長×棱長公式:V=aaa
圓的周長=直徑×π公式:L=πd=2πr
圓的面積=半徑×半徑×π公式:S=πr2
圓柱的表(側)面積:圓柱的表(側)面積等于底面的周長乘高。公式:S=ch=πdh=2πrh
圓柱的表面積:圓柱的表面積等于底面的周長乘高再加上兩頭的圓的面積,S=ch+2s=ch+2πr2
數學的所有公式
數學的所有公式,從小學開始,我們就要學習數學這門非常深奧但有趣的課程,數學也是一門越了解會越覺得有意思的課程,因為可以套用很多的公式解決問題,下面是數學的所有公式。
數學的所有公式1
數學公式大全
常用的計算公式有:(1)乘法與因式分解、(2)冪的運算公式、(3) 二次根式、(4)規律數列和公式。
一元二次方程公式:方程式是:ax2+bx+c=0,b2-4ac叫做根02的判別式,當大于0有兩個根,等于0有兩個相等實根,而小于0,方程沒有實數根。
函數公式:(1)一次函數公式y=kx+b,它的圖像是一條直線;(2)反比例函數公式y=0202k/x,它的圖像是雙曲線。
二次函數公式:y=ax05+bx+c;(a,b,c是常數,a≠0),它的圖像是拋物線。y叫做x的二次函數,拋物線的三要素:開口方向、對稱軸、頂點
三角函數公式:有正弦、余弦、正切、余切、正割和余割,通過這個可以求三角形的邊長和角的度數。
(1)統計初步要掌握好4個公式:平均數、極差、方差、標準差。
(2)頻率=頻數/總數,
面積公式:常用的面積公式有三角形面積、長方形面積、菱形面積、正方形面積、梯形面積、圓形面積、扇形面積等。
體積公式:常用的立體圖形體積有三方體、長方體、圓柱體和圓錐體等,而它們的公式如下圖所示。
數學的所有公式2
一、數學公式
1、每份數×份數=總數
總數÷每份數=份數
總數÷份數=每份數
2、1倍數×倍數=幾倍數
幾倍數÷1倍數=倍數
幾倍數÷倍數=1倍數
3、速度×時間=路程
路程÷速度=時間
路程÷時間=速度
4、單價×數量=總價
總價÷單價=數量
總價÷數量=單價
5、工作效率×工作時間=工作總量
工作總量÷工作效率=工作時間
工作總量÷工作時間=工作效率
6、加數+加數=和
和-一個加游返數=另一個加數
7、被減數-減數=差
被減數-差=減數
差+減數=被減數
8、因數×因數=積
卜磨檔積÷一個因數=另一個因數
9、被除數÷除數=商
被除數÷商=除數
商×除數=被除數
二、小學數學圖形計算公式
1、正方形
C:周長 S:面積 a:邊長
周長=邊長×4
C=4a
面積=邊長×邊長
S=a×a
2、正方體
V:體積 a:棱長
表面積=棱長×棱長×6
S表=a×a×6
體積=棱長×棱長×棱長
V=a×a×a
3、長方形
C:周長 S:面積 a:邊長
周長=(長+寬)×2
C=2(a+b)
面積=長×寬
S=ab
4、長方體
V:體積 s:面積 a:長 b: 寬 h:高
(1)表面積(長×寬+長×高+寬×高)×2
S=2(ab+ah+bh)
(2)體積=長×寬×高
V=abh
5、三角形
s:面積 a:底 h:高
面積=底×高÷2
s=ah÷2
三角形高=面積 ×2÷底
三角形底=面積 ×2÷高
6、平行四邊形
s:面積 a:底 h:高
面積=底×高
s=ah
7、梯形
s:面積 a:上底 b:下底 h:高
面積=(上底+下底)×高÷2
s=(a+b)× h÷2
8、圓形
S:面積 C:周長 d:直徑 r:半徑
(1)周長=直徑×π=2×π×半徑
C=πd=2πr
(2)面積型亂=半徑×半徑×π
9、圓柱體
v:體積 h:高 s;底面積 r:底面半徑 c:底面周長
(1)側面積=底面周長×高
(2)表面積=側面積+底面積×2
(3)體積=底面積×高
(4)體積=側面積÷2×半徑
10、圓錐體
v:體積 h:高 s;底面積 r:底面半徑
體積=底面積×高÷3
總數÷總份數=平均數
和差問題的公式
(和+差)÷2=大數
(和-差)÷2=小數
數學的所有公式3
常見的初中數學公式
1 、過兩點有且只有一條直線
2、 兩點之間線段最短
3 、同角或等角的補角相等
4 、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5 、過一點有且只有一條直線和已知直線垂直
6 、直線外一點與直線上各點連接的所有線段中,垂線段最短
7 、平行公理 經過直線外一點,有且只有一條直線與這條直線平行
8 、如果兩條直線都和第三條直線平行,這兩條直線也互相平行
9 、同位角相等,兩直線平行
10 、內錯角相等,兩直線平行
11、 同旁內角互補,兩直線平行
12、兩直線平行,同位角相等
13、 兩直線平行,內錯角相等
14、 兩直線平行,同旁內角互補
15、 定理 三角形兩邊的和大于第三邊
16 、推論 三角形兩邊的差小于第三邊
17 、三角形內角和定理 三角形三個內角的和等于180°
18 、推論1 直角三角形的兩個銳角互余
19 、推論2 三角形的一個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鄰的兩個內角的和
20 、推論3 三角形的一個外角大于任何一個和它不相鄰的內角
21、 全等三角形的對應邊、對應角相等
22、邊角邊公理(SAS) 有兩邊和它們的夾角對應相等的兩個三角形全等
23 、角邊角公理( ASA)有兩角和它們的夾邊對應相等的.兩個三角形全等
24、 推論(AAS) 有兩角和其中一角的對邊對應相等的兩個三角形全等
25、 邊邊邊公理(SSS) 有三邊對應相等的兩個三角形全等
26、 斜邊、直角邊公理(HL) 有斜邊和一條直角邊對應相等的兩個直角三角形全等
27、 定理1 在角的平分線上的點到這個角的兩邊的距離相等
28、 定理2 到一個角的兩邊的距離相同的點,在這個角的平分線上
29、 角的平分線是到角的兩邊距離相等的所有點的集合
30、 等腰三角形的性質定理 等腰三角形的兩個底角相等 (即等邊對等角)
31 、推論1 等腰三角形頂角的平分線平分底邊并且垂直于底邊
32 、等腰三角形的頂角平分線、底邊上的中線和底邊上的高互相重合
33、 推論3 等邊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個角都等于60°
34、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如果一個三角形有兩個角相等,那么這兩個角所對的邊也相等(等角對等邊)
35 、推論1 三個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邊三角形
36 、推論 2 有一個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邊三角形
37 、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個銳角等于30°那么它所對的直角邊等于斜邊的一半
38 、直角三角形斜邊上的中線等于斜邊上的一半
39 、定理 線段垂直平分線上的點和這條線段兩個端點的距離相等
40 、逆定理 和一條線段兩個端點距離相等的點,在這條線段的垂直平分線上
41 、線段的垂直平分線可看作和線段兩端點距離相等的所有點的集合
42 、定理1 關于某條直線對稱的兩個圖形是全等形
43 、定理 2 如果兩個圖形關于某直線對稱,那么對稱軸是對應點連線的垂直平分線
44、定理3 兩個圖形關于某直線對稱,如果它們的對應線段或延長線相交,那么交點在對稱軸上
45、逆定理 如果兩個圖形的對應點連線被同一條直線垂直平分,那么這兩個圖形關于這條直線對稱
46、勾股定理 直角三角形兩直角邊a、b的平方和、等于斜邊c的平方,即a^2+b^2=c^2
47、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如果三角形的三邊長a、b、c有關系a^2+b^2=c^2 ,那么這個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48、定理 四邊形的內角和等于360°
49、四邊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50、多邊形內角和定理 n邊形的內角的和等于(n-2)×180°
51、推論 任意多邊的外角和等于360°
52、平行四邊形性質定理1 平行四邊形的對角相等
53、平行四邊形性質定理2 平行四邊形的對邊相等
54、推論 夾在兩條平行線間的平行線段相等
55、平行四邊形性質定理3 平行四邊形的對角線互相平分
56、平行四邊形判定定理1 兩組對角分別相等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
57、平行四邊形判定定理2 兩組對邊分別相等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
58、平行四邊形判定定理3 對角線互相平分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
59、平行四邊形判定定理4 一組對邊平行相等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
60、矩形性質定理1 矩形的四個角都是直角
61、矩形性質定理2 矩形的對角線相等
62、矩形判定定理1 有三個角是直角的四邊形是矩形
63、矩形判定定理2 對角線相等的平行四邊形是矩形
64、菱形性質定理1 菱形的四條邊都相等
65、菱形性質定理2 菱形的對角線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條對角線平分一組對角
66、菱形面積=對角線乘積的一半,即S=(a×b)÷2
67、菱形判定定理1 四邊都相等的四邊形是菱形
68、菱形判定定理2 對角線互相垂直的平行四邊形是菱形
69、正方形性質定理1 正方形的四個角都是直角,四條邊都相等
70、正方形性質定理2正方形的兩條對角線相等,并且互相垂直平分,每條對角線平分一組對角
71、定理1 關于中心對稱的兩個圖形是全等的
72、定理2 關于中心對稱的兩個圖形,對稱點連線都經過對稱中心,并且被對稱中心平分
73、逆定理 如果兩個圖形的對應點連線都經過某一點,并且被這一
點平分,那么這兩個圖形關于這一點對稱
74、等腰梯形性質定理 等腰梯形在同一底上的兩個角相等
75、等腰梯形的兩條對角線相等
76、等腰梯形判定定理 在同一底上的兩個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77、對角線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78、平行線等分線段定理 如果一組平行線在一條直線上截得的線段
相等,那么在其他直線上截得的線段也相等
79、 推論1 經過梯形一腰的中點與底平行的直線,必平分另一腰
80 、推論2 經過三角形一邊的中點與另一邊平行的直線,必平分第三邊
81 、三角形中位線定理 三角形的中位線平行于第三邊,并且等于它的一半
82、 梯形中位線定理 梯形的中位線平行于兩底,并且等于兩底和的
一半 L=(a+b)÷2 S=L×h
83、 (1)比例的基本性質 如果a:b=c:d,那么ad=bc
如果ad=bc,那么a:b=c:d
84、 (2)合比性質 如果a/b=c/d,那么(a±b)/b=(c±d)/d
85、 (3)等比性質 如果a/b=c/d=…=m/n(b+d+…+n≠0),那么
(a+c+…+m)/(b+d+…+n)=a/b
86、 平行線分線段成比例定理 三條平行線截兩條直線,所得的對應
線段成比例
87、 推論 平行于三角形一邊的直線截其他兩邊(或兩邊的延長線),所得的對應線段成比例
88、 定理 如果一條直線截三角形的兩邊(或兩邊的延長線)所得的對應線段成比例,那么這條直線平行于三角形的第三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