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三年級10個數學小故事 24個經典數學故事 三分鐘數學趣味小故事 3分鐘的數學小故事 小學生數學小故事簡短
數學家陳景潤的小故事一:
有一天,陳景潤吃中飯的時候,摸摸腦袋,腔鋒哎呀,頭發太長了,應該快去理一理,要不,人家看見了,還當自己是個姑娘呢。于是,他放下飯碗,就跑到理發店去了。
理發店里人很多,大家挨著次序理發。陳景潤拿的牌子是三十八號的小牌子。他想:輪到我還早著哩。時間是多么寶貴啊,我可不能白白浪費掉。他趕忙走出理發店,找了個安靜的地方坐下來,然后從口袋里掏出個小本子,背起外文生字來。他背了一會,忽然想起上午讀外文的時候,有個地方沒看懂。不懂的東西,一定要把它弄懂,這是陳景潤的脾氣。
他看了看手表,才十二點半。他想:先到圖書館去查一查,再回來理發還來得及,站起來就走了。誰知道,他走了不多久,就輪到他理發了。理發員叔叔大聲地叫:“三十八號!誰是三十八號?快來理發!”你想想,陳景潤正在圖書館里看書,他能聽見理發員叔叔喊三十八號嗎?
過了好些時間,陳景潤在圖書館里,把不懂的東西弄懂了,這才高高興興地往理發店走去。可是他路過外文閱覽室,有各式各樣的新書,可好看啦。又跑進去看起書來了,一直看到太陽下山了,他才想起理發的事兒來。他一摸口袋,那張三十八號的小牌子還好好地躺著哩。但是他來到理發店還有啥用呢,這個號碼早已過時了。
數學家陳景潤的小故事二:
陳景潤進了圖書館,真好比掉進了蜜糖罐,怎么也舍不得離開。可不,又有一天,陳景潤吃了早飯,帶上兩個饅頭,一塊咸菜,到圖書館去了。
陳景潤在圖書館里,找到了一個最安靜的地方,認認真真地看起書來。他一直看到中午,覺得肚子有點餓了,就從口袋里掏出一只饅頭來,一面啃著,一面還在看書。
“丁零零……”下班的鈴聲響了,管理員大聲地喊:“下班了,請大家離開圖書館!”人家都走了,可是陳景潤根本沒聽見,還是一個勁地在看書吶。
數學家陳景潤的小故事三:
數學家陳景潤在大學讀書時,生活極為簡樸,他始終穿著一件黑色的學生裝.由于家境貧寒,他經常一天吃兩頓飯,為的是把省下的錢用來買書.他說:“飯可以不吃,書不可以不念讓虧.”他平時不看電影,不隨便和人閑聊,全身心地投入學習當中.
那時,宿舍有按時熄燈的制度,他為了不影響別人休息,便把頭埋在被窩里,打著手電筒看書.
在進軍“哥德巴赫猜想”時,他居住在6平方米的小屋里,演算全靠自己筆算.他演算的手稿有幾麻袋.就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整整十年過去了,陳景潤在1966年終于攻克了“(1+2)”這個堡壘.英國數學家哈勃斯丹和西德數學家李希特把陳景潤的發現譽為“陳氏定理”,說它是“篩法”的“光輝頂點”.一位英國數學家寫信稱贊他:“您,移動了群山!”
數學家陳景潤的小故事四:
科學家并非從小就是嚴肅認真,和所有孩子一樣,童年的陳景潤也不時流露出他活潑的天性。在陳景潤15歲之前,他和大弟陳景光伍滑晌每晚睡在同一張床上,九哥開了英語課,回來就考小弟:“你知道1,2,3,4,5,6,7,8,9,10英語怎么說嗎?”還沒上學的小弟當然不知道,但他趁哥哥讀英語的時候,用福建話的諧音把一到十的發音記了下來,然后得意地告訴哥哥,接著就表演了起來,英語讀成了古怪的俏皮話,兄弟倆得意地哈哈大笑。
數學家陳景潤的小故事五:
陳景潤在福州英華中學讀書時,有幸聆聽了清華大學調來的一名很有學問的數學教師沈元講課。他給同學們講了一道世界數學難題:“大約在200年前,一位名叫哥德巴赫的德國數學家提出了‘任何一個大于4的偶數均可表示兩個素數之和’,簡稱1+1。他一生也沒證明出來,便給俄國圣彼得堡的數學家歐拉寫信,請他幫助證明這道難題。歐拉接到信后,就著手計算。他費盡了腦筋,直到離開人世,也沒有證明出來。之后,哥德巴赫帶著一生的遺憾也離開了人世,卻留下了這道數學難題。
200多年來,這個哥德巴赫猜想之謎吸引了眾多的數學家,從而使它成為世界數學界一大懸案”。老師講到這里還打了一個有趣的比喻,數學是自然科學皇后,“哥德巴赫猜想”則是皇后王冠上的明珠!這引人入勝的故事給陳景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哥德巴赫猜想”像磁石一般吸引著陳景潤。從此,陳景潤開始了摘取數學皇冠上的明珠的艱辛歷程......
拓展資料
陳景潤,1933年5月22日生于福建福州,當代數學家。
1953年9月分配到北京四中任教。1955年2月由當時廈門大學的校長王亞南先生舉薦,回母校廈門大學數學系任助教。1957年10月,由于華羅庚教授的賞識,陳景潤被調到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1973年發表了(1+2)的詳細證明,被公認為是對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重大貢獻。1981年3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曾任國家科委數學學科組成員。1992年任《數學學報》主編。
1996年3月19日下午1點10分,陳景潤在北京醫院去世,年僅63歲。
狼和七只小羊: 從前有只老山羊。它生了七只小山羊,并且像所有母親愛孩子一樣愛它們。一天,它要到森林里去取食物,便把七個孩子全叫過來,對它們說:“親愛的孩子們,我要到森林里去一下,你們一定要提防狼。要是讓狼進屋,它會把你們全部吃掉的——連皮帶毛通通吃光。這個壞蛋常常把自己化裝成別的樣子,但是,你們只要一聽到他那粗啞的聲音、一看到它那黑黑的爪子,就能認出它來。”小山羊們說:“好媽媽,我們會當心的。你去吧,不用擔心。”老山羊咩咩地叫了幾聲,便放心地去了。 沒過多久,有人敲門,而且大聲說:“開門哪,我的好孩子。你們的媽媽回來了,還給你們每個人帶來了一點東西。”可是,小山羊們聽到粗啞的聲音,立刻知道是狼來了。“我們不開門,”它們大聲說,“你不是我們的媽媽。我們的媽媽說話時聲音又軟又好聽,而你的聲音非常粗啞,你是狼!”于是,狼跑到雜貨商那里,買了一大塊白堊土,吃了下去,結果嗓子變細了。然后它又回來敲山羊家的門,喊道:“開門哪,我的好孩子。你們的媽媽回來了,給你們每個人都帶了點東西。”可是狼把它的黑爪子搭在了窗戶上,小山羊們看到黑爪子便一起叫道:“我孫首們不開門。我們的媽媽沒有你這樣的黑爪子。你是狼!”于是狼跑到面包師那里,對他說:“我的腳受了點傷,給我用面團揉一揉。”等面包師用面團給它揉過之后,狼又跑到磨坊主那里,對他說:“在我的腳上灑點白面粉。”磨坊主想:“狼肯定是想去騙什么人”,便拒絕了它的要求。可是狼說:“要是你不給我灑面粉,我就把你吃掉。”磨坊主害怕了,只好灑了點面粉,把狼的爪子弄成了白色。人就是這個德行!
這個壞蛋第三次跑到山羊家,一面敲門一面說:“開門哪,孩子們。你們的好媽媽回來了,還從森林里給你們每個人帶回來一些東西。”小山羊們叫道:“你先把腳給我們看看,好讓我們知道你是不是我們的媽媽。”狼把爪子伸進窗戶,小山羊們看到爪子是白的,便相信它說的是真話,打開了屋門。然而進來的是狼!小山羊們嚇壞了,一個個都想躲起來。第一只小山羊跳到了桌子下,第二只鉆進了被子,第三只躲到了爐子里,第四只跑進了廚房,第五只藏在柜子里,第六只擠在洗臉盆下,第七只爬進了鐘盒里。狼把它們一個個都找了出來,毫不客氣地把它們全都吞進了肚子。只有躲在鐘盒里的那只最小的山羊沒有被狼發現。狼吃飽了之后,心滿意足地離開了山羊家,來到綠草地上的一棵大樹下,躺下身子開始呼呼大睡起來。
沒過多久,老山羊從森林里回來了。啊!它都看到了些什么呀!屋門敞開著,桌子、椅子和凳子倒在地上,洗臉盆摔成了碎片,被子和枕頭掉到了地上。它找它的孩子,可哪里也找不到。它一個個地叫它們的名字,可是沒有一個出來答應它。最后,當它叫到最小的山羊的名字時,一個細細的聲音喊叫道:“好媽媽,我在鐘盒里。”老山羊把它抱了出來,它告訴媽媽狼來過了,并且把哥哥姐姐們都吃掉了。大家可以想象出老山羊失去孩子后哭得多么傷心則扮數!
老山羊最后傷心地哭著走了出去,最小的山羊也跟著跑了出去。當它們來到草地上時,狼還躺在大樹下睡覺,呼嚕聲震得樹枝直抖。老山羊從前后左右打量著狼,看到那家伙鼓得老高的肚子里有什么東西在動個不停。“天哪,”它說,“我的那些被它吞進肚子里當晚餐的可憐的孩子,難道它們還活著嗎?”最小的山羊跑回家,拿來了剪刀和針線。老山羊剪開那惡魔的肚子,剛剪了第一刀,一只小羊就把頭探了出來。它繼續剪下去,六只小羊一個個都跳了出缺塵來,全都活著,而且一點也沒有受傷,因為那貪婪的壞蛋是把它們整個吞下去的。這是多么令人開心的事啊!它們擁抱自己的媽媽,像當新娘的裁縫一樣高興得又蹦又跳。可是羊媽媽說:“你們去找些大石頭來。我們趁這壞蛋還沒有醒過來,把石頭裝到它的肚子里去。”七只小山羊飛快地拖來很多石頭,拼命地往狼肚子里塞;然后山羊媽媽飛快地把狼肚皮縫好,結果狼一點也沒有發覺,它根本都沒有動彈。
狼終于睡醒了。它站起身,想到井邊去喝水,因為肚子里裝著的石頭使它口渴得要死。可它剛一邁腳,肚子里的石頭便互相碰撞,發出嘩啦嘩啦的響聲。它叫道: “是什么東西在碰撞我的骨頭? 我以為是六只小羊, 可怎么感覺像是石頭?”
它到了井邊,彎腰去喝水,可沉重的石頭壓得它掉進了井里,淹死了。七只小山羊看到后,全跑到這里來叫道:“狼死了!狼死了!”它們高興地和媽媽一起圍著水井跳起舞來。
① 關于數學小故事(100字)
數學家小故事——庫默爾
庫默爾屈就為一個中學教師時,有一天上課,在黑板上運專算鄭橋卻忘了七和九的屬乘積!他猶豫很久講不下去時,有學生說答案是61,他依著寫下了。怎知另一聲音說他應該寫69。庫默爾當然曉得正確答案只有一個,至于是61、69或其他數目,他不能決定了。于是他開始分析,高聲說61是質數,不會是一個乘積,65是5的倍數,67也是質數69看來太大,所以答案是63吧!(他沒有對學生說初八偶數排除的道理。)
② 數學歷史上100字的小故事
1、庫默爾屈就為一個中學教師時,有一天上課,在黑板上運算卻忘了七和九的乘積!他猶豫很久講不下去時,有學生說答案是61,他依著寫下了。
怎知另一聲音說他應該寫69。庫默爾當然曉得正確答案只有一個,至于是61、69或其他數目,他不能決定了。于是他開始分析,高聲說61是質數,不會是一個乘積,65是5的倍數,67也是質數69看來太大,所以答案是63吧!
2、公元前46年,羅馬統帥儒略·愷撒指定歷法。由于他出生在7月,為了表示他的偉大,決定將7月改為“儒略月”,連同所有的單月都規定為31天,雙月為30天。這樣一年多出一天,2月是古羅馬處死犯人的月份,為了減少處死的人數,將2月減少1天,為29天。
3、敘拉古的亥厄洛王叫金匠造一頂純金的皇冠,因懷疑里面摻有銀,便請阿基米德鑒定。當他進入浴盆洗澡時,水漫溢到盆外,于是悟得不同質料的物體,雖然重量相同,但因體積不同,排去的水也必不相等。根據這一道理,就可以判斷皇冠是否摻假。
4、華羅庚上中學時,在一次數學課上,老師給同學們出了一道著名的難題:“有一個數,3個3個地數,還余2;5個5個地數,還余3;7個7個地數,還余2,請問這個得數是多少?”大家正在思考時,華羅庚站起來說:“23”他的回答使老師驚喜不已,并得到老師的表揚。
5、公元前500年,古希臘畢達哥拉斯(Pythagoras)學派的弟-子希勃索斯(Hippasus)發現了一個驚人的事實,一個正方形的對角線與其一邊的長度是不可公度的(若正方形邊長是1,則對角線的長不是一個有理數)這一不可公度性與畢氏學派“萬物皆為數”(指有理數)的哲理大相徑庭。
這一發現使該學派領導人惶恐、惱怒,認為這將動搖他們在學術界的統治地位。希勃索斯因此被囚禁,受到百般折磨,最后競遭到沉舟身亡的懲處。
不可通約的本質是什么?長期以來眾說紛壇,得不到正確的解釋,兩個不可通約的比值也一直被認為是不可理喻的數。15世紀意大利著名畫家達.芬奇稱之為“無理的數”,17世紀德國天文學家開普勒稱之為“不可名狀”的數。
然而,真理畢竟是淹沒不了的,畢氏學派抹殺真理才是“無理”。人們為了紀念希勃索斯這位為真理而獻身的可敬學者,就把不可通約的量取名為“無理數”——這便是“無理數”的由來。
同時它導致了第一次數學危機。
③ 數學小故事 100字
好朋友
最近“數學商店”來了一位新服務員,它就是小“4”。
一天,小“3”到數學商店買了一支鉛筆,小“4”說:“你應付1元5角4分喊胡猛。”
小“3”付了1元5角后問:“還有4分可怎么付呀?”小“4”忙說:“這4分錢你不用付了。”小“3”疑惑地問道:“那你不是要吃虧了?”“不,這是本店的一個規定,叫‘四舍五入’。凡是4分錢或4分錢以下都舍去,如果是5分或5分錢以上,那就收1角錢。”小“4”和藹可親地解釋道。小“3”高興地說:“謝謝你,你真好!”
“對呀,我也特別喜歡4。”“25”跑過來說,“因為25×4=100,算起來比較簡便,例如:25×87×4=25×4×87,這樣算起來不是又快又簡便嗎?!”
“不錯,的確又快又簡便,我也喜歡4。”原來是“29”。“25”忙問道:“咦,你怎么也會喜歡‘4’了?”“29”不慌不忙地說:“這你們就不知道了,一般年份里的2月份都是28天,只有公歷年份是4的倍數的那一年,二月份才是29天,我4年才輪到一次,當然喜歡‘4’了。不過公歷年份是整百的,必須是4百的倍數,二月份才有29天,這樣的年份叫閏年。”
“啊,‘4’的用處可真大呀!”“25”贊嘆道。
這位“4”服務員真是個既溫柔又惹人喜歡的服務員。
④ 數學家的故事大約100字(9則)
1、華羅庚
有一次正在看店做桐的華羅庚在計算一道數學題,來了一位女士想買棉花,當她問華羅庚多少錢時,他完全沉醉于做題中,沒有聽見對方說的話,當他把答案算完隨口說了一個數字,而女士以為他說的是棉花的價格,尖叫道:“怎么這么貴?”。
這時華羅庚才知道有人過來買棉花,當華羅庚把棉花賣給女士后才發現剛才自己的算題的草紙被婦女帶走了,這可把華羅庚急壞了,不顧一切的去追那位女士,最終還是被他追上了,華羅庚不好意思地說:“阿姨,請……請把草紙還給我”,那婦女生氣地說:“這可是我花錢買的,可不是你送的”。
華羅庚急壞了,于是他說:“要不這樣吧!我花錢把它買下來”。正在華羅庚伸手掏錢之時,那婦女好像是被這孩子感動了吧!不僅沒要錢還把草紙還給了華羅庚。這時的華羅庚才微微舒了口氣。回家后,又開始計算起數學題來。
2、高斯
高斯最著名的故事莫過于小學時計算1+2+3+...+100的值。當時高斯上小學,老師在班上出了這樣一道題,叫大家算。那個老師以為至少要20分鐘以后才會有答案,正想休息一下,誰知 *** 還沒坐穩高斯就說算出來了。老師很驚訝,問他怎么算的,他就說先算1+100=101,2+99=101。這樣一共有50個101,因此結果是5050。
還有一個故事,是高斯19歲的時候,本來他打算學法律的,結果不經意間解決了一個2000年的數學難題,那就是只用直尺和圓規17等分圓周。高斯還證明了當且僅當N=2^(2^n)+1時,能夠用尺規N等分圓周。從此高斯對數學的興趣大增,并走上了數學研究的道路,成了一名偉大的數學家。
3、歐拉
歐拉1707年出生在瑞士的巴塞爾城,小時候他就特別喜歡數學,不滿10歲就開始自學《代數學》。這本書連他的幾位老師都沒讀過,可小歐拉卻讀得津津有味,遇到不懂的地方,就用筆作個記號,事后再向別人請教。13歲就進巴塞爾大學讀書,這在當時是個奇跡,曾轟動了數學界。
小歐拉是這所大學,也是整個瑞士大學校園里年齡最小的學生。在大學里得到當時最有名的數學家微積分權威約翰·伯努利(Johann Bernoulli,1667-1748年)的精心指導,并逐漸與其建立了深厚的友誼。
約翰·伯努利后來曾這樣稱贊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學生:“我介紹高等分析時,他還是個孩子,而你將他帶大成人。”兩年后的夏天,歐拉獲得巴塞爾大學的學士學位,次年,歐拉又獲得巴塞爾大學的哲學碩士學位。1725年,歐拉開始了他的數學生涯。
4、陳景潤
陳景潤不愛走公園,也不愛逛馬路,就愛學習。學習起來,常常忘記了吃飯睡覺。
有一天,陳景潤吃中飯的時候,摸摸腦袋,哎呀,頭發太長了,應該快去理一理,要不,人家看見了,還當自己是個姑娘呢。于是,他放下飯碗,就跑到理發店去了。
理發店里人很多,大家挨著次序理發。陳景潤拿的牌子是三十八號的小牌子。他想:輪到我還早著哩。時間是多么寶貴啊,我可不能白白浪費掉。他趕忙走出理發店,找了個安靜的地方坐下來,然后從口袋里掏出個小本子,背起外文生字來。
5、牛頓
“我一定要超過他!”一談到牛頓,人們可能認為他小時候一定是個“神童”、“天才”、有著非凡的智力。其實不然,牛頓童年身體瘦弱,頭腦并不聰明。在家鄉讀書的時候,很不用功,在班里的學習成績屬于次等。但他的興趣卻是廣泛的,游戲的本領也比一般兒童高。
平時他愛好制作機械模型一類的玩藝兒,如風車、水車、日晷等等。他精心制作的一只水鐘,計時較準確,得到了人們的贊許。
有時,他玩的方法也很奇特。一天,他作了一盞燈籠掛在風箏尾巴上。當夜幕降臨時,點燃的燈籠借風箏上升的力升入空中。發光的燈籠在空中流動,人們大驚,以為是出現了彗星。盡管如此,因為他學習成績不好,還是經常受到歧視。
當時,封建社會的英國等級制度很嚴重,中小學里學習好的學生,可以歧視學習差的同學。有一次課間游戲,大家正玩得興高采烈的時候,一個學習好的學生借故踢了牛頓一腳,并罵他笨蛋。
牛頓的心靈受到這種 *** ,憤怒極了。他想,我倆都是學生,我為什么受他的欺侮?我一定要超過他!從此,牛頓下定決心,發奮讀書。他早起晚睡,抓緊分秒、勤學勤思。
經過刻苦鉆研,牛頓的學習成績不斷提高,不久就超過了曾欺侮過他的那個同學,名列班級前茅。
⑤ 四年級數學小故事100字就好了。
最近“數學商店”來了一位新服務員,它就是小“4”。
一天,小“3”到數學商店買了一支鉛筆,小“4”說:“你應付1元5角4分。”
小“3”付了1元5角后問:“還有4分可怎么付呀?”小“4”忙說:“這4分錢你不用付了。”小“3”疑惑地問道:“那你不是要吃虧了?”“不,這是本店的一個規定,叫‘四舍五入’。凡是4分錢或4分錢以下都舍去,如果是5分或5分錢以上,那就收1角錢。”小“4”和藹可親地解釋道。小“3”高興地說:“謝謝你,你真好!”
“對呀,我也特別喜歡4。”“25”跑過來說,“因為25×4=100,算起來比較簡便,例如:25×87×4=25×4×87,這樣算起來不是又快又簡便嗎?!”
“不錯,的確又快又簡便,我也喜歡4。”原來是“29”。“25”忙問道:“咦,你怎么也會喜歡‘4’了?”“29”不慌不忙地說:“這你們就不知道了,一般年份里的2月份都是28天,只有公歷年份是4的倍數的那一年,二月份才是29天,我4年才輪到一次,當然喜歡‘4’了。不過公歷年份是整百的,必須是4百的倍數,二月份才有29天,這樣的年份叫閏年。”
“啊,‘4’的用處可真大呀!”“25”贊嘆道。
這位“4”服務員真是個既溫柔又惹人喜歡的服務員。
⑥ 100字數學小故事
徐遲先生的一篇精彩報告文學,讓中國老百姓認識了一個叫“陳景潤”的數學家。陳景潤先生走路撞樹,或者張廣厚先生吃饅頭醮墨水之類的軼聞更為廣大人民群眾所熟知。
因為我父親在中科院數學所工作,我從小就住在數學所的宿舍,所以得以目睹這些數學家的生活趣事。
王元買瓜算得賣瓜人目瞪口呆
中關村每到盛夏,82樓門口總有個大號的西瓜攤,攤主是個歪脖子大興人,姓魏,挑西瓜不用敲,用耳朵貼上聽,十拿九穩。大概是1987年或1988年,我爹讓我去買西瓜,我騎上車,直奔魏歪脖的瓜棚子——畢竟他的瓜好。一看買的人不少,正要往里擠,忽然看到有兩位熟悉的人物,也在挑西瓜呢。誰呢?數學家王元先生和太太,兩位一邊挑一邊算價錢呢。
魏歪脖的西瓜賣得好,不免有些“作怪”。不稱重,分大瓜小瓜賣,大瓜3塊一個,小瓜1塊一個。看到大瓜小瓜尺寸差別不是很大,很多人都拼命往小瓜那邊擠。
王太太好像也是這樣,卻聽見王元先生說:“咱買那個大的。”
“大的貴3倍呢……”王太太猶豫。“大的比小的值。”王先生說。
王太太挑了兩個大瓜,交了錢,看看別人都在搶小瓜,似乎又有些猶豫。王先生看出她猶豫,笑笑說:“你吃瓜吃的是什么?吃的是容積,不是面積。那小瓜的半徑是大瓜的2/3稍弱,容積可是按立方算的。小的容積不到大的30%,當然買大的賺。”
王太太點點頭,又搖搖頭:“你算得不對,那大西瓜皮厚,小西瓜還皮薄呢,算容積,恐怕還是買大的吃虧。”
卻見王先生胸有成竹,點點頭道:“嘿嘿,你別忘了那小西瓜的瓜皮卻是3個瓜的,大西瓜只有1個,哪個皮多你再算算表面積看。”
王太太說:“頭疼,我不算了。”兩個人抱了西瓜回家,留下魏歪脖看得目瞪口呆。
鐘家慶“羞于見人”
鐘家慶研究員和我爹曾是課題搭檔。鐘為人俠義正直,敢說敢為而又懂得辦事的方式方法。
有一天,我爹所在的數學所分橘子,每人一箱,所里住平房宿舍的人多,鐘先生就帶著幾個學生拉著板車給大伙兒送。那天天熱,鐘先生光著個膀子,只剩一件二指背心,他喜歡游泳,全身曬得又黑又紅。他好像有事和我爹講,所以把學生和板車打發走。他幫著把橘子搬進我家,抓了一個橘子,正用嘴撕著扯掉橘子皮的時候,有一個目光炯炯的小丫頭湊上來了,問:大爺,您知道鐘家慶鐘老師在哪兒嗎?
我爹聽見了,剛要介紹,又打住了。他雖然迂,但是并不傻,看看鐘先生,曬得像個黑炭頭,二指背心大褲衩子,嘴里叼著一個橘子,這……這什么形象啊。幸好我爹沒說什么,鐘先生馬上就接茬兒了——唔,他不住這院兒啊。那小丫頭說:大爺,剛才碰上他的學生,說他在這兒呢,您能幫我看看他在不在這院嗎?求您了,我想找機會見見鐘教授,我從武漢來的。
啊……鐘先生好像也不知道該怎么回答了。他回頭看見我爹,像看見救星一樣,沖我爹一指,說,哦,我是蹬三輪的,不認識什么鐘家慶,你問他吧,他住在這兒,可能知道。說完,鐘先生掉頭就跑,把我爹給撂在那兒了。
唔,你找他什么事啊?我是從武漢來的,我要考他的研究生。您認識鐘教授嗎?唔,認識,你認識他嗎?
當然啦,您看我這個包。打開包,我爹看到厚厚一本剪報,都是鐘先生參加會議、授獎頒獎的報道和照片,鐘先生西服革履,神采奕奕。
我爹就只會唔唔了。那小丫頭還問呢:你們科學院的研究員都住在哪兒啊?我來這兒好幾天了,怎么一個教授都沒看見呢?這時候,她后面有一個搬橘子的,是呂以輦研究員,也是二指背心的形象……
好歹把小丫頭哄走了,我爹和鐘先生一說,鐘先生就跳起來了,不行不行,我那天那個形象,怎么見這個學生啊!我爹說要是人家考上了,你能不要?鐘先生那些日子就很苦惱,直到發榜,那小丫頭的分數沒有上線,才松了口氣。那個小丫頭后來去了蘭州,多次給鐘先生來信,討教問題,兼敘崇拜之情,鐘先生非常熱情認真地回復,對她極盡幫助指點,但始終不肯和這學生見面,直到鐘先生去世。
⑦ 急需數學家故事,100字以內,要簡潔 詳細
Top1:伽利略質疑權威
伽利略17歲那年,考進了比薩大學醫科專業。
有一次上課,比羅教授講胚胎學。他講道:“母親生男孩還是生女孩,是由父親的強弱決定的。父親身體強壯,母親就生男孩;父親身體衰弱,母親就生女孩。”
比羅教授的話音剛落,伽利略就舉手說道:“老師,我有疑問。我的鄰居,男的身體非常強壯,可他的妻子一連生了5個女兒。這與老師講的正好相反,這該怎么解釋?”
“我是根據古希臘著名學者亞里士多德的觀點講的,不會錯!”比羅教授想壓服他。
伽利略繼續說:“難道亞里士多德講的不符合事實,也要硬說是對的嗎?科學一定要與事實符合,否則就不是真正的科學。”比羅教授被問倒了,下不了臺。
后來,伽利略果然受到了校方的批評,但是,他勇于堅持、好學善問、追求真理的精神卻絲毫沒有改變。正因為這樣,他才最終成為一代科學巨匠。
Top2:小歐拉懷疑上帝
小歐拉在一個教會學校里讀書。有次,他向老師提問,天上有多少顆星星。老師是個神學的信徒,他不知道天上究竟有多少顆星,圣經上也沒有回答過。這個老師不懂裝懂,回答歐拉說:"天有有多少顆星星,這無關緊要,只要知道天上的星星是上帝鑲嵌上去的就夠了。"
歐拉感到很奇怪:”天那么大,那么高,地上沒有扶梯,上帝是怎么把星星一顆一顆鑲嵌到一在幕上的呢?上帝親自把它們一顆一顆地放在天幕,他為什么忘記了星星的數目呢?上帝會不會太粗心了呢?”
老師又一次被問住了。心中頓時升起一股怒氣,這不僅是因為孩的問題使老師下不了臺,更主要的是,老師把上帝看得高于一切。小歐拉居然責怪上帝為什么沒有記住星星的數目,言外之意是對萬能的上帝提出了懷疑。
在歐拉的年代,對上帝是絕對不能懷疑的。小歐拉沒有與教會、與上帝"保持一致",老師就讓他離開學校回家。但是,在小歐拉心中,上帝神圣的光環消失了。他想,上帝是個窩囊廢,他怎么連天上的星星也記不住?他又想,上帝是個獨裁者,連提出問題都成了罪。上帝也許是個別人編造出來的家伙,根本就不存在。
Top 3:小歐拉機智改羊圈
小歐拉幫助爸爸放羊,成了一個牧童。他一面放羊,一面讀書。
爸爸的羊群漸漸增多了,達到了100只。原來的羊圈有點小了,爸爸決定建造一個新的羊圈。他用尺量出了一塊長方形的土地,長40米,寬15米,他一算,面積正好是600平方米,平均每一頭羊占地6平方米。他發現他的材料只夠圍100米的籬笆。若要圍成長40米,寬15米的羊圈,其周長將是110米(15+15+40+40=110)父親感到很為難。
小歐拉卻向父親說,不用縮小羊圈,他有辦法。父親不相信小歐拉會有辦法。心想:"世界上哪有這樣便宜的事情?"但是,小歐拉卻堅持說,他一定能兩全齊美。父親終于同意讓兒子試試看。
小歐拉見父親同意了,站起身來,跑到準備動工的羊圈旁。他以一個木樁為中心,將原來的40米邊長截短,縮短到25米。跑到另一條邊上,將原來15米的邊長延長,又增加了10米,變成了25米。經這樣一改,原來計劃中的羊圈變成了一個25米邊長的正方形。
父親照著小歐拉設計的羊圈扎上了籬笆,100米長的籬笆真的夠了,不多不少,全部用光。面積也足夠了,而且還稍稍大了一些。
父親感到,讓這么聰明的孩子放羊實在是及可惜了。后來,他想辦法讓小歐拉認識了一個大數學家伯努利。通過這位數學家的推薦,1720年,小歐拉成了巴塞爾大學的大學生。這一年,小歐拉13歲,是這所大學最年輕的大學生。
Top 4:8歲高斯發現了數學定理
德國著名大科學家高斯(1777~1855)出生在一個貧窮的家庭。高斯在還不會講話就自己學計算,在三歲時有一天晚上他看著父親在算工錢時,還糾正父親計算的錯誤。
有一天高斯的數學教師情緒低落的一天。對同學們說:“你們今天替我算從1加2加3一直到100的和。誰算不出來就罰他不能回家吃午飯。”
結果不到半個小時,小高斯拿起了他的石板走上前去。“老師,答案是不是這樣?”
老師頭也不抬,揮著那肥厚的手,說:“去,回去再算!錯了。”
高斯卻站著不動,把石板伸向老師面前:“老師!我想這個答案是對的。”
數學老師本來想怒吼起來,可是一看石板上寫了這樣的數:5050,他驚奇起來,這個8歲的小鬼怎么這樣快就得到了答案呢?
高斯解釋他發現的一個方法,這個方法就是古時希臘人和中國人用來計算級數1+2+3+…+n的方法。高斯的發現使老師覺得羞愧,覺得自己以前目空一切和輕視窮人家的孩子的觀點是不對的。他以后也認真教起書來,并且還常從城里買些數學書自己進修并借給高斯看。在他的鼓勵下,高斯以后便在數學上作了一些重要的研究了。
Top 5:陳景潤攻克歌德巴赫猜想
陳景潤一個家喻戶曉的數學家,在攻克歌德巴赫猜想方面作出了重大貢獻,創立了著名的“陳氏定理”,所以有許多人親切地稱他為“數學王子”。但有誰會想到,他的成就源于一個故事。
1937年,勤奮的陳景潤考上了福州英華書院,此時正值抗日戰爭時期,清華大學航空工程系主任留英博士沈元教授回福建奔喪,不想因戰事被滯留家鄉。幾所大學得知消息,都想邀請沈教授前進去講學,他謝絕了邀請。由于他是英華的校友,為了報達母校,他來到了這所中學為同學們講授數學課。
一天,沈元老師在數學課上給大家講了一故事:“200年前有個法國人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6=3+3,8=5+3,10=5+5,12=5+7,28= 5+23,100=11+89。每個大于4的偶數都可以表示為兩個奇數之和。因為這個結論沒有得到證明,所以還是一個猜想。大數學歐拉說過:雖然我不能證明它,但是我確信這個結論是正確的。
它像一個美麗的光環,在我們不遠的前方閃耀著眩目的光輝。……”陳景潤瞪著眼睛,聽得入神。
⑧ 數學趣味小故事 100字左右
蝴蝶效應
氣象學家Lorenz提出一篇論文,名叫「一只蝴蝶拍一下翅膀會不會在Taxas州引起龍卷風?」論述某如果初期條件差一點點,結果會很不穩定,他把這種現象戲稱做「蝴蝶效應」。就像我們投擲骰子兩次,無論我們如何刻意去投擲,兩次的物理現象和投出的點數也不一定是相同的。Lorenz為何要寫這篇論文呢?
這故事發生在1961年的某個冬天,他如往常一般在辦公室操作氣象電腦。平時,他只需要將溫度、濕度、壓力等氣象數據輸入,電腦就會依據三個內建的微分方程式,計算出下一刻可能的氣象數據,因此模擬出氣象變化圖。
⑨ 數學家的小故事(100字以下)
高斯是一對普通夫婦的兒子。他的母親是一個貧窮石匠的女兒,雖然十分聰明版
,但卻沒有接受過教育,近權似于文盲。在她成為高斯父親的第二個妻子之前,從事女傭工作。他的父親曾做過園丁,工頭,商人的助手和一個小保險公司的評估師。 高斯3歲時便能夠糾正他父親的借債賬目的事情,已經成為一個軼事流傳至今。他曾說,他在麥仙翁堆上學會計算。能夠在頭腦中進行復雜的計算,是上帝賜予他一生的天賦。 當高斯9歲時候,高斯用很短的時間計算出了小學老師布置的任務:對自然數從1到100的求和。他所使用的方法是:對50對構造成和101的數列求和為(1+100,2+99,3+98……),同時得到結果:5050。但是據更為精細的數學史書記載,高斯所解的并不止1加到100那么簡單,而是81297+81495+......+100899(公差198,項數100)的一個等差數列。
⑩ 50~100字數學家的小故事
1,伽羅華生于離巴黎不遠的一個小城鎮,父親是學校校長,還當過多年市長。家庭的專影響使伽羅華一向屬勇往直前,無所畏懼。1823年,12歲的伽羅華離開雙親到巴黎求學,他不滿足呆板的課堂灌輸,自己去找最難的數學原著研究,一些老師也給他很大幫助。老師們對他的評價是“只宜在數學的尖端領域里工作”。
2,16世紀德國數學家魯道夫,花了畢生精力,把圓周率算到小數后35位,后人稱之為魯 道夫數,他死后別人便把這個數刻到他的墓碑上。 瑞士數學家雅谷·伯努利,生前對螺線(被譽為生命之線)有研究,他死之后,墓碑上 就刻著一條對數螺線,同時碑文上還寫著:“我雖然改變了,但卻和原來一樣”。這是一句既刻劃螺線性質又象征他對數學熱愛的雙關語 ,
3,小學老師任務:對自然數從1到100的求和。學生們都算不出來只有一個學生算出了結果5050,老師問他怎么算的,學生使用的方法是:對50對構造成和101的數列求和為(1+100,2+99,3+98……),同時得到結果:5050。這個學生就是高斯,這一年,他9歲。
還要不?
1、三人住旅店,每人每天的價格是十元,每人付了十元錢,總共給了老板三十元,后來老板優惠了五元,讓服務員退給他們,結果服務員貪污了兩元,剩下三元每人退了一元錢,也就是說每人消費了9元錢。三個人總共花了27元,加上服務員貪污的2元總共29元。那一元錢到哪去了?
2、小咪家里來了5位同學。小咪的爸爸想用蘋果來招待這6位小朋友,可是家里只有5個蘋果。怎么辦呢?只好把蘋果切開了,可是又不能切成碎塊,小咪的爸爸希望每個蘋果最多切成3塊。這就成了又一道題判衫目:給6個孩子平均分配5個蘋果,每個蘋果都不許切成3塊以上。
小咪的爸爸是怎樣做的呢?
3、春節里,養雞專業戶小馬虎站在院子里,數了一遍雞的總數,決定留下 ,1/2外,把1/4慰問解放軍,1/3送給養老院。他把雞送走后,聽到房內有雞叫,才知道少數了10只雞。于是把房內房外的雞重數一遍,沒有錯,不多不少,正是留下1/2的數。小馬虎奇怪了。問題出在哪里呢?你知道小馬虎在院里數的雞是多少只嗎?
4、蜜蜂蜂房是嚴格的六磨純角柱狀體,它的一端是平整的六角形開口,另一端是封閉的六角菱錐形的底,由三個相同的菱形組成。組成底盤掘游腔的菱形的鈍角為109度28分,所有的銳角為70度32分,這樣既堅固又省料。蜂房的巢壁厚0.073毫米,誤差極小。
5、丹頂鶴總是成群結隊遷飛,而且排成“人”字形。“人”字形的角度是110度。更精確地計算還表明“人”字形夾角的一半——即每邊與鶴群前進方向的夾角為54度44分8秒。而金剛石結晶體的角度正好也是54度44分8秒。
1、數學小故事--找零錢
一家手杖店來了一個顧客,買了30元一根的手杖.他拿出一張50元的票子,要求找錢.
店里正巧沒有零錢,店主到鄰居處把50元的票子換成零錢,給了顧客20元的找頭.
顧客剛走,鄰居慌慌張張地奔來,說這張50元的票子是假的.店主不得已向鄰居賠償了50元.隨后出門去追那個顧客,并把他抓住說:“你這個,我賠給鄰居50元,又給你找頭20元,你又拿走了一根手杖,你得賠償我100元的損失.”
這個顧客卻說:“一根手杖的費用就是鄰居給你換零錢時你留下的30元,因此我只拿了你70元.”
請你計算一下,手杖店真正的損失是多少?這里要補充一下,手杖的成本是20元.如果這個顧客行騙成猜卜指功,那么共騙得了多少錢?
2、故事:猴子撈帽
一群猴子在井旁玩,一陣風將一只猴子的帽子吹到井里,他招呼來18個小伙伴,從井上方的松上一個接一個去撈帽子,有4只猴子沒有上樹,就撈著了帽子,問:是幾只猴子上樹下井接在一起把帽子撈上來的?
3、故事:蝸牛何時爬上井?
一只蝸牛不小心掉進了一只枯井里,它趴在井底上哭起來,一只癩蛤蟆過來,翁聲翁氣的對蝸牛說:“別哭了,小兄弟,哭也沒用,這井壁又高又滑,掉到這里只能在這里生活了。我已經在這里生活了許多年了。蝸牛望著又老又丑的癩蛤蟆,心里想:“井外的世界多美呀!我決不能像它那樣生活在又黑又冷的井底里。”蝸牛對癩蛤蟆說:“癩大叔,我不能生活在這里,我一定要爬出去,請問這口井有多深?”穗配“哈哈哈…弊段…,真是笑話,這井有10米深,你小小年紀。又背負著這么重的殼,怎么能爬出去呢?”“我不怕苦不怕累,每天爬一段,總能爬出去!”第二天,蝸牛吃得飽飽的,開始順著井壁往上爬了,它不停的爬呀爬,到了傍晚,終于爬了5米,蝸牛特別高興,心想:“照這樣的速度,明天傍晚我就可以爬出去了。”想著想著不知不覺睡著了,早上,蝸牛被一陣呼嚕聲吵醒了,一看,原來是癩大叔還以睡覺,他心里一驚:“我怎么離井底這么近?”原來,蝸牛睡著以后,從井壁上滑下來4米,蝸牛嘆了一口氣,咬咬牙,又開始往上爬,到傍晚又往上爬了5米,可晚上,蝸牛又滑下來4米,就這樣,爬呀爬,滑呀滑,最后堅強的蝸牛終于爬上了井臺。聰明的小朋友你能猜出來蝸牛用了多少天才爬上井臺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