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數學小故事10篇 最簡短的 一年級下冊的數學小故事 趣味數學小故事30字 一年級數學3分鐘小故事 一分鐘數學小故事
1.數學家高斯在高中時,每天晚上老師都會給他一兩個比較難的題目讓他去練,但他基本上都能很快解決,但是一天,老師給了一個題,他用了一個晚上才做出來,后來到學校一問老師,才知道,那個題目是老師不小心夾進去的,那是個世界上的數學難題,已經困擾了數學家100多年了。
2.還是高斯,小學時,老師為了懲罰學生,陵櫻讓他們計算1一直加到100,在別人都拼命加的時候,高斯采用數字首尾想家都等于101的方法很快算了出來。
3.馮卡門,小時候他在地上畫畫玩,他父親為了刁難他,問他12X12等于幾,馮卡門不假思索的就給出了答案,父親又問猜襲33X56等于幾,他依然不假思索的給出了答案,最后父親有些氣急敗壞的問道256X123等于幾,馮卡門也只是略微的想了一下就給出了答穗汪兄案。
【 #一年級#導語】那些優秀的故事,在吸引學生去了解其中發生的事情時,又往往能把一些具有羨差深遠意義的道理教給學生,在學生心中樹立一個榜樣,樹立一種積極健康向上的精神,慢慢的這些品質會對學生產生影響,影響力足以貫穿一生,所以,老師家長一定要注意在這方面對學生的熏陶。以下是整理的《一年級小學生數學故事》,希望幫助到您。
一年級小學生數學故事篇一
數字4和數字10是非常要好的朋友,它們之間從來沒有因為什么事情而鬧過脾氣,但是,后來很多數字都和10講:“你看看,你比4大那么多,你也比它厲害,為什么要和它平起平坐。”別人的這些話,在數字10看來也很有道理,于是,它對數字4總是鄙視和瞧不起。
剛開始數字4不在意,但是,有一天數字4實在忍無可忍了,就勇敢的向數字10發起挑戰,數字4說:“我之前和你是好朋友,希望以后也是,我要是證明自己不弱小,那么請你以后不要再鄙視我”。聽了數字4的話,數字10也覺得有道理。
用四個4和適當的數學符號,可以分別得到1、2、3、4、5、6、7、8、9、10。
4÷4+4-4=1,
4÷4+4÷4=2,
(4+4+4)÷4=3,
4+4×(4-4)=4,
(4×4+4)÷4=5,
(4+4)÷4+4=6,
4+4-4÷4=7,
4+4+4-4=8,
4÷4+4+4=9,
(44-4)÷4=10。
看到數字4的這些展示,數字10慚愧的地下了頭,后來它們還是形影不離的好朋友。
一年級小學生數學故事篇二
高斯的父親作泥瓦廠的工頭,每星期六他總是要發薪水給工人。在高斯三歲夏天時,有一次當他正要發薪水的時候,小高斯站了起來說:「爸爸,你弄錯了。」然后他說了另外一個數目。原來三歲的小尺茄高斯趴在地板上,一直暗地里跟著他爸爸計算該給誰多少工錢。重算的結果證明小高斯是對的,陵派察這把站在那里的大人都嚇的目瞪口呆。高斯常常帶笑說,他在學講話之前就已經學會計算了,還常說他問了大人字母如何發音后,就自己學著讀起書來。
七歲時高斯進了St。Catherine小學。大約在十歲時,老師在算數課上出了一道難題:「把1到100的整數寫下來,然后把它們加起來!」每當有考試時他們有如下的習慣:第一個做完的就把石板〔當時通行,寫字用〕面朝下地放在老師的桌子上,第二個做完的就把石板擺在第一張石板上,就這樣一個一個落起來。這個難題當然難不倒學過算數級數的人,但這些孩子才剛開始學算數呢!老師心想他可以休息一下了。但他錯了,因為還不到幾秒鐘,高斯已經把石板放在講桌上了,同時說道:「答案在這兒!」其他的學生把數字一個個加起來,額頭都出了汗水,但高斯卻靜靜坐著,對老師投來的,輕蔑的、懷疑的眼光毫不在意。考完后,老師一張張地檢查著石板。大部分都做錯了,
學生就吃了一頓鞭打。最后,高斯的石板被翻了過來,只見上面只有一個數字:5050(用不著說,這是正確的答案。)老師吃了一驚,高斯就解釋他如何找到答案:1+100=101,2+99=101,3+98=101,……,49+52=101,50+51=101,一共有50對和為101的數目,所以答案是50×101=5050。由此可見高斯找到了算術級數的對稱性,然后就像求得一般算術級數合的過程一樣,把數目一對對地湊在一起。
一年級小學生數學故事篇三
有一個年輕的小伙子來找劉先生,并自我介紹說:“我叫于江,這次我帶領了一個旅游團到香港旅游,聽說您的大酒店環境舒適,服務周到,我們想來住你們酒店。”
劉先生連忙熱情地說:“歡迎,歡迎,不知貴團一共有多少人?”
“人嘛,還可以,是一個大團。”
劉先生心里一陣驚喜:一個大團,又是一筆大生意,真是太好了。
作為一個導游,于江看出了劉先生的心思,他慢條斯理地說:“先生,如果你能算出我團的人數,我們就住您們酒店了。”
“你請說吧。”劉先生自信地說。
“如果我把我的團平均分成四組,多出一人,再把每小組平均分成四份,結果又多出一人,再把分成的四小組分成四份,結果又多出一人,當然,也包括我,請問我們至少有多少人?”
“一共多少呢?”劉先生馬上思考起來,他一定要接下這筆生意,“沒有具體的數字,該如何下手呢?”他是精明的生意人,很快說出答案:“至少八十五人,對不對?”
于江先生高興地說:“一點不錯,就是八十五人。請您的算法。”
“人數最少的情況是最后一次四等分時,每份為一人,由此推理得到:第三次分之前有1×4+1=5(人),第二次分之前有5×4+1=21(人),第一次分之前有21×4+1=85(人)。”
“好,我們今天就住在您這兒了。”
“那你們有多少男的和女的?”
“有55個男的,30個女的。”
“我們這兒現在只有11人的房間,7人、5人的房間,你們想怎么住?”
“當然是先生您給安排了,但必須男女分開,也不能有空床位。”
又出了一個題目,劉先生還從沒碰到過這樣的客人,他只好又得花一番心思了。
瞑思苦想之后,他終于得出了方案:男的兩間11人房間,四間7人房,一間5人房;女的一間11人房間,兩間7人房,一間5人的,一共11間。
于江先生看了他的安排后,非常滿意,馬上辦了住宿手續。
一樁大生意做成了,雖然復雜了一點,但劉先生的心里還是十分高興的。
寫作思路;寫一個數學故事,故事的情節圍繞數學計算展開。
數學小故事——找零錢
一家手杖店來了一個顧客,買了30元一根的手杖.他拿出一張50元的票子,要求找錢。
店里正巧沒有零錢,店主到鄰居處把50元的票子換成零錢,給了顧客20元的找頃森凳頭。
顧客剛走,鄰居慌慌張張地奔來,說這張50元的票子是假的.店主不得已向鄰居賠償了50元。隨后出門去追那個顧客,并把他抓住說:“你雀旅這個,我賠給鄰居50元,又給你找頭20元,你又拿走了一根手杖,你得賠償我100元的損失。”
這個顧客卻說:“一根手杖的費用就是鄰居給你換零錢時你留下的30元,因此我只拿了春螞你70元.”
請你計算一下,手杖店真正的損失是多少?這里要補充一下,手杖的成本是20元。如果這個顧客行騙成功,那么共騙得了多少錢?
數學對于很多同學來說是枯燥乏味的,所以本文中我整理了一年級用加減法編的數學小故事,有興趣的小伙伴快來看看吧!
加減法的由來小故事
有一天兩只小狗,它們每個得到了一根骨頭,它們特別高興,真想美美地吃一頓。它們叼回家一看,媽媽還沒回來。它們想,我們小時候就靠媽媽養活,不管是多冷多熱媽媽都得出去給我們找吃的,才把我們養活這么大,現在我們有了好鍵純吃的該給媽媽吃了。
小狗弟弟說:“那好了,我們放在一起都給媽媽留著吧。”兩根骨頭-摞正好摞成+樣,小狗哥哥說:“原來兩個數一加是這個樣子,就叫它“+"號吧。”不大會媽媽回來了,聽小狗哥倆一說真高興,知道它們會孝敬媽媽了,夸它們是懂事的好孩子。
正說著,只聽門外有哼哼的聲音,一看原來是只狗爺爺餓的直叫喚,媽媽說:“看老爺爺多可憐哪,還是給它一根吃吧。”小狗說“那好吧,就給老爺爺一根吃吧。”拿走一根正好剩下一根骨頭躺在那兒,成了“-”樣子,小狗弟弟說:“喲,原來減去一根就成了這個樣子,就叫它“-”號吧。媽媽說:“你們倆如果排好橫躺下就是個“=”樣子,那么就叫等號了,各個數計算起來就清楚了。
小猴子買蘋果
小猴子要買8個蘋果送給奶奶。它來到市場上,看見紅蘋果挺誘人的,綠蘋果也挺好的,于是,這兩種蘋果它一樣買了幾個。(紅蘋果買5個,綠蘋果買幾個?)
小猴子拎著裝了8個蘋果的框高高興興地往奶奶家走去。路上同小豬撞了一下,結果撞掉一個蘋果,它們都不知道。(這時還剩幾個蘋果了?)
小豬是小猴子的好朋友,見到小猴很高興。小豬說口渴了,小猴子就給小豬一個蘋果解渴。(這時還剩幾個蘋果?)
看到小豬吃蘋果吃得津津有味的,小猴子也想吃,于是它也拿了一個蘋果吃了起來。(這時還剩幾個蘋果?)
突然,背后響起一聲獅子的吼聲:吼不好了,獅子看見小猴子了,快跑啊!小猴子拎著框使勁往前跑,框里的蘋果噼里穗段啪啦地往外掉。
好不容易跑到奶奶家了,獅子也沒有追來,小猴子終于松了口氣。小猴子把蘋果送給奶奶,可是它往框里一看:咦?怎么只剩下2個蘋果了呢?
奶奶聽完小猴子講的途中的遭遇后,哈哈笑了起來。奶奶對小猴子說:你來了就是最好的禮物了!
聰明的小男孩
從前,一個國王經常給身邊的大臣出難題來取樂,如果大臣答對了,他將用小恩小惠給點賞賜;如果答不出來,那將受罰,甚至被砍頭。
一天,國王指著宮里的一個池塘問:“誰能說出池子里有多少桶水,我就賞他珠寶。如果說不出來,我就要‘賞’你們每人50大鞭。”大臣們被這突如其來的問題難住了。
正在大臣們心慌意亂之際,走過來一個放牛的小男孩。他問清了事情的緣由之后說:“我愿意見見這位國王。”
大臣們把小男孩帶到了國王身邊。國王見眼前的小男孩又黑又瘦又小,便懷疑說:“這個問題答上來有獎,答不上來可要被砍頭的,你知道嗎?”在場的人都替這個小男孩捏了一把汗,可小男孩卻不慌不忙地回答出國王的問題。國王無奈之下,拿出珠寶獎勵給了小男孩。小朋友們,你知道他是怎樣回答的嗎?
其實,國王出的是一道條件不足的問題。在正常的思維模式下是無法找出正確答案的。小男孩正好抓住這一關鍵。他是這樣回答的:“這要看桶有多大:如果桶和池塘一樣大,就是一桶水;如稿族咐果桶只有池塘一半大,就是有兩桶水;如果桶是池塘的三分之一大,就是3桶水……”
小男孩實際上打破了習慣性的思維模式,對具體的問題進行具體的分析,他的頭腦多么聰明,多么靈活啊!
以上是我為大家整理的有趣的數學小故事,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呀。
1、數學小故事——找零錢
一家手杖店來了一個顧客,買了30元一根的手杖.他拿出一張50元的票子,要求找錢.
店里正巧沒有零錢此饑,店主到鄰居處把50元的票子換成零錢,給了顧客20元的找頭.
顧客剛走,鄰居慌慌張張地奔來,說這張50元的票子是假的.店主不得已森蔽返向鄰居賠償了50元.隨后出門去追那個顧客,并把他抓住說:“你這個,我賠給鄰居50元,又給你找頭20元,你又拿走了一根手杖,你得賠償我100元的損失.”
這個顧客卻說:“一根手杖的費用就是鄰居給你換零錢時你留下的30元,因此我只拿了你70元.”
請你計算一下,手杖店真正的損失是多少?這里要補充一下,手杖的成本是20元.如果這個顧客行騙成功,那么共騙得了多少錢?
2、故事:猴子撈帽
一群猴子在井旁玩,一陣風將一只猴子的帽子吹到井里,他招呼來18個小伙伴,從井上方的松上一個接一個去撈帽子,有4只猴子沒有上樹,就撈著了帽子,問:是幾只猴子上樹下井接在一起把帽子撈上來的?
3、故事:蝸牛何時爬上井?
一只蝸牛不小心掉進了一只枯井里,它趴在井底上哭起來,一只癩蛤蟆過來,翁聲翁氣的對蝸牛說:“別哭了,小兄弟,哭也沒用,這井壁又高又滑,掉到這里只能在這里生活了。我已經在這里生活了許多年了。蝸牛望著又老又丑的癩蛤蟆,心里想:“井外的世界多美呀!我決不能像它那樣生活在又黑又冷的井底里。”蝸牛對癩蛤蟆說:“癩大叔,我不能生活在這里,我一定要爬出去,請問這口井有多深?”“哈哈哈……,真是笑話,這井有10米深,你小小年紀。又背負著這么重的殼,怎么能爬出去呢?”“我不怕苦不怕累,每天爬一段,總能爬出去!”第二天,蝸牛吃得飽飽的,開始并團順著井壁往上爬了,它不停的爬呀爬,到了傍晚,終于爬了5米,蝸牛特別高興,心想:“照這樣的速度,明天傍晚我就可以爬出去了。”想著想著不知不覺睡著了,早上,蝸牛被一陣呼嚕聲吵醒了,一看,原來是癩大叔還以睡覺,他心里一驚:“我怎么離井底這么近?”原來,蝸牛睡著以后,從井壁上滑下來4米,蝸牛嘆了一口氣,咬咬牙,又開始往上爬,到傍晚又往上爬了5米,可晚上,蝸牛又滑下來4米,就這樣,爬呀爬,滑呀滑,最后堅強的蝸牛終于爬上了井臺。聰明的小朋友你能猜出來蝸牛用了多少天才爬上井臺的嗎?